亞洲競爭力排名:韓國摘第一,中國香港、新加坡、中國台灣隨後
最新發布的《亞洲競爭力2019年度報告》稱,韓國、中國台灣、新加坡和中國香港綜合競爭力仍位居前 4 位,具有領先亞洲的國際競爭優勢。
該報告是在3月26日舉行的博鰲亞洲論壇 2019 年年會新聞發布會暨旗艦報告發布會上對外公布的。
其中,韓國和中國台灣排名較2017年度提升了兩位,分列第 1 位和第 2 位,而新加坡和中國香港分列第3位和第4位,均較 2017 年度下降了兩位。
日本、以色列、澳大利亞、紐西蘭、中國內地、阿聯酋分列第 5~10 位。
其中,日本憑藉其經濟體制和創新能力提升了競爭力,較 2017 年度上升了兩位;澳大利亞較2017年度下降了兩位;以色列、紐西蘭和中國內地仍保持 2017 年度第 6 位、第 8 位和第 9 位的排名;阿聯酋攀升至第 10 位,較2017年度提升了兩位。
馬來西亞、喬治亞、哈薩克、巴林、科威特、沙烏地阿拉伯、泰國、卡達、阿曼、亞塞拜然分列第 11~20 位。
菲律賓、東帝汶、印度、尼泊爾、孟加拉國、巴基斯坦和柬埔寨的綜合競爭力分列第31~37 位。
報告認為,從綜合得分看,亞洲37個經濟體的綜合競爭力得分都有所攀升,而前後排名的經濟體綜合競爭力得分之間的差距有所縮窄,這意味著發達經濟體與發展中經濟體之間的發展鴻溝在縮小。
報告分析,亞洲經濟體在人均收入水平上與美歐發達經濟體仍有較大差別,但在經濟增長貢獻上卻處於全球經濟體的前列,該地區經濟增長佔世界經濟增長的 60%以上。受國際國內錯綜複雜的因素影響,亞洲各經濟體的競爭力排位會出現相對變化,但各個經濟體積累的綜合優勢並不會驟然消失,只要不是出現大規模政局動亂,發展的慣性就會使得亞洲經濟體的經濟社會保持穩步發展。
博鰲論壇秘書長李保東在發布會現場表示,在今年初,世界銀行和IMF分別下調了今、明兩年的全球經濟增長預期。世界經濟增長動能不足,發展不平衡問題突出。國際經貿摩擦有所緩解,但逆全球化和保護主義思潮仍有市場,國際多邊貿易體制仍然面臨衝擊。同時,世界上大國競爭日趨激烈,國際熱點問題不時升溫,國際形勢中的不穩定不確定性因素突出。
「世界經濟向何處去?亞洲和世界各國應如何應對挑戰,實現更好的發展?面對這些重大問題,博鰲亞洲論壇願為各方提供一個高端對話平台。」李保東說,希望通過我們的努力,為促進亞洲和世界的共同發展,凝聚更多共識,推動更多行動。同時,我們秉持開放包容的辦會原則,鼓勵不同觀點的碰撞。
※西門子阿爾斯通併購案遭否,歐盟和法德到底在爭什麼?
※中國將領跑PCT專利申請,正致力提升整體科研實力
TAG:第一財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