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健身 > 如何因地制宜的選擇露營帳篷?看這一篇就夠了

如何因地制宜的選擇露營帳篷?看這一篇就夠了

相信各位看官已經看過不少當下的帳篷評測了,首先保證這篇沒有廢話,只有乾貨。言開正傳,只抓住一頂帳篷的兩個核心命題:輕量化、穩定性,來探究這個「好帳篷」之所以稱得上「好」的標準。

如何因地制宜的選擇露營帳篷?看這一篇就夠了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帳篷節航拍實景,圖/自由之魂

如果問筆者有沒有能同時滿足輕量化和穩定性兩個標準且兩方面都perfect的帳篷,很遺憾的表示,找遍地球都沒有。

兩個相對矛盾的標準,在眼下材料科技沒有出現革命性改變的當下,不太可能實現,所能實現的,還是相對:追求輕量化的基礎上做到相對穩定性;或是追求穩定性的基礎上做到相對輕量化。這就回到標題了:因地制宜。

為了話題不那麼嚴肅,開頭拋出個有意思的話題:冬天快到了,我們去攀冰,要不要帶頂帳篷?先來張圖,證明下這不是在瞎扯淡:

如何因地制宜的選擇露營帳篷?看這一篇就夠了

韓國判岱冰場,右下角為供攀冰者休息的營地帳。圖/kolon 瑩瑩

上圖是在韓國判岱,全球範圍內負有盛名的攀冰場。好了,要不要帶頂帳篷去攀冰,這個取決於2個要素:攀冰場地有沒有紮下一頂營地帳(大帳篷)的空間;以及,你有沒有一頂合適的大帳篷~

是不是畫風很清奇?有誰寫帳篷先從營地帳寫起的?但是我們這篇的重點在:因地制宜。以下會牽涉到相當多的國內外品牌的不同款帳篷,結構、面料、性能參數比對應有盡有,篇幅較長,預計閱讀時間:25分鐘。

一:營地活動帳篷

顧名思義:營地使用的帳篷,休息和娛樂時的場所。

適用地環境:base camp(大本營,一切以畜力所能抵達的最後一個取水/雪方便的營地)、自駕游、需要滿足休閑娛樂需求的各類戶外活動。

品牌選擇:Knot(國內)、KAILAS(國內)、The North Face、自由之魂(國內)

產品對比:接下來我們為大家比對四個品牌、兩種結構的營地帳。

如何因地制宜的選擇露營帳篷?看這一篇就夠了

某種程度上來說,有無營地帳,直接關係到團隊的伙食水平,圖/時間神醫

第一種結構:無桿三尖塔式

Knot冰川6-8人帳;面料為雙面塗硅20D尼龍。

優點:超級輕量化、淘寶售價600人民幣左右、搭建方便。

缺點: 穩定性一般 、耐用性較差。

(這裡順帶提下帳篷面料的兩個參數:D或Denier是指纖維的纖度單位,每9000米纖維重多少克就稱多少D。所以,「D」數越高,表示纖維的相對重量、面料厚度和結實程度越高。

另一個參數:雙面塗硅,區別於單硅面料,意指帳篷面料的兩面都塗硅,優點是水滴在帳篷外層面料上,絲滑的硅油塗層可以方便雨水快速滑落,相對於單面硅帳篷來說內層結霜會少一點。且雙硅面料抗撕裂強度更高,抗撕裂強度可能要比單硅面料高一倍以上,更能適應惡劣的環境,且面料相對不易老化。

雙硅面料的缺點是接縫處無法壓膠,使用者需要手動對線縫處塗硅膠,因此防水值做不了太高;而單硅面料的缺點則是內帳壁為pu塗層,設計結構不夠合理的話落水速度不快,水滴容易打濕內帳,但是由於單硅面料可以接縫處壓膠因此參數上防水值可以遠遠超過雙硅面料的帳篷,總體來說兩種面料各有利弊,需要根據實際使用環境去選擇)

如何因地制宜的選擇露營帳篷?看這一篇就夠了

左下為Knot冰川6-8人營地帳,拍攝于勒多曼因4400大本營,圖/Kaka

冰川knot營地帳,無桿帳里的三尖塔結構,相比較單桿支撐的金字塔,結構更加飽滿空間可以利用的更加合理。全部支撐桿長度以135厘米的手杖為基準,最小重量1100克(帳篷皮重),加上纖繩地釘及其他配件和連接桿共1750克,可以實現一人背負,為6-8人提供一個聚會場所,同時可以滿足6個人的睡眠空間。

經過筆者在高海拔營地的實際使用,認為這款營地帳的優缺點同樣明顯。對比營地帳的傳統結構,球型帳的笨重與搭建費勁,這款無桿三尖塔表現的極其輕便與易於搭建(所有地釘風繩拉好,三尖支撐好即可飽滿)。但是在今年國慶貢嘎山區暴風雪的侵襲下,這款帳篷很快就被吹倒,倒下的帳篷面料被支撐的登山帳帳尖戳破,在穩定性與耐用性方面表現一般。

如何因地制宜的選擇露營帳篷?看這一篇就夠了

支撐桿被風吹倒,劃破了帳篷。圖/人漸闌珊

建議可以使用於各類型徒步穿越中,盡量避免高海拔攀登使用;以及大風、降雨降雪環境下需考慮增加地面錨點設置。(如利用營地石塊連接風繩做錨點、雪地上利用大號塑料袋等容器裝納拍實的雪埋入雪地等等)值得一提的是廠家提供售後維修服務,結合相對低廉的售價來說還是堪稱物美價廉。

第二種結構:傳統球形帳(穹頂帳)

優點:有多種規格可選,可以根據空間和人數需求選擇定製。穩定性可靠,抗風性能好,適合探險級活動。

缺點:價格昂貴,對於大多數玩家來說難以接受。帳篷搭建需要隊友配合,單人幾乎不可能完成。

如何因地制宜的選擇露營帳篷?看這一篇就夠了

kailas12人營地帳參數,圖片來源:kailas.com

KAILAS極地大本營帳。今年國慶,筆者在貢嘎山區嘉子峰大本營,偶遇了來自斯洛維尼亞的著名攀登者、四屆金冰鎬獎得主(登山領域的世界最高獎項)的普萊澤利和他的搭檔庫爾班,非常榮幸的參觀了他們的KAILAS營地帳, 只有兩位攀登者,卻可以在山裡生活的如此愜意,確實為他們的快樂登山所感動。

如何因地制宜的選擇露營帳篷?看這一篇就夠了

兩位climber在嘉子峰大本營的合影,圖/時間神醫

既然說到了球形大本營帳,不得不提一提The North Face,可以說是球型帳的鼻祖,早在1984年就發售了第一款2 METER DOME:帳篷高度約2米,地板直徑約4米,帳桿數多達12個,重量為23公斤。甚至可以說是曾經最好的營地帳,一度壟斷了各類登山活動,比如登山紀錄片《自由之舞》里出現的營地帳便是TNF。

如何因地制宜的選擇露營帳篷?看這一篇就夠了

2018款 THE NORTH FACE GEODOME 4球帳,圖片來源:the northface.com

上圖的這個GEODOME 4是TNF18年新出的款,這款帳篷使用了150D面料,重量達到了11.07kg,帳內面積可以容納4個人入睡,值得一提的是官網宣稱可以抵擋26米每秒的風速,目前TNF的日本官網上有售,換算成人民幣高達12000餘元。

如何因地制宜的選擇露營帳篷?看這一篇就夠了

日本富士山前的自由之魂Robotech太空堡壘,圖/自由之魂 王吉剛

此外還有家國產品牌推出了這一結構,自由之魂。Robotech太空堡壘設計為一頂10人帳,外帳使用了70D N66 雙面硅抗撕裂面料,外帳防水靜水壓2000mm具備防紫外線功能。帳桿使用了共計10根韓國Yunna帳桿,此款帳篷沒有內帳,總重達到了14.7kg,售價15800元,也是不低啊。

小結:營地帳其實對部分走上不歸路(裝備發燒、露營腐敗、極限攀登等多個不同細分領域)的玩家來說都不算陌生,這裡對兩種經典的結構:無桿塔式和球型結構進行了比對和舉例,我們更加傾向於將無桿塔式結構的帳篷應用於中低海拔的徒步活動中作為活動帳使用;而球型結構帳篷更適合應用於極地、高海拔攀登探險活動。

二:中低海拔徒步帳篷

第一種結構:魚脊結構

顧名思義:脫胎於圓頂帳篷的變種設計,是雙Y形帳桿的簡化版,這類帳篷拱起的帳桿遠看頗像魚背,故而名曰魚脊,當下很熱門的款式。

適用地環境:中低海拔徒步環境,紮營地無強風大風。

品牌選擇: 自由之魂 穿山甲、三峰 3F 征途系列、Nuturehike挪客 雲尚系列、靜星 雲雀、Big Agnes 飛溪等。

結構優點:自立帳里重量較輕; 頂部不會積雪。

結構缺點:大多為三通桿,抗風性能差,紮營前需提前判斷風向以決定紮營方向(但事實上開闊地帶夜間風向極其多變),單門廳不利於雙人進出及放置裝備。

如何因地制宜的選擇露營帳篷?看這一篇就夠了

魚脊的帳桿結構三通桿;雖然達到了輕量化的目的,卻損失了一些穩定性。圖/夸父

參數比對:

如何因地制宜的選擇露營帳篷?看這一篇就夠了

如何因地制宜的選擇露營帳篷?看這一篇就夠了

第二種結構:圓頂帳篷

顧名思義:圓頂帳篷,同樣魚脊的變種設計,是雙Y形帳桿的複雜版,這類帳篷頂部多了橫向桿,往往頭部空間很不錯,當下很熱門的款式。

適用地環境:中低海拔徒步環境,紮營地有風。

品牌選擇: MSR hubba nx 、KAILAS雲影 、三峰 3F 飄雲系列、Nuturehike挪客 星河系列 、Big Agnes 馬刺等。

結構優點:頭部空間比魚脊帳大,雙門廳進出方便,可以拓展門廳,適合野外對空間有一定要求的用戶。

結構缺點:三通關節,強度依舊沒有獨立帳桿交叉的大。

如何因地制宜的選擇露營帳篷?看這一篇就夠了

星空下的MSR hubba(右邊),左為自由之魂穿山甲。圖/歐偉

參數比對:

如何因地制宜的選擇露營帳篷?看這一篇就夠了

第三種結構:金字塔(無桿)

顧名思義:又被稱為印第安塔,形如金字塔狀,本質上是無桿帳,也是最古老的一種帳篷結構,當下很熱門的款式。

適用地環境:中低海拔徒步環境,可以扛大風(面料與手杖結實程度決定),複合材料超輕量化塔甚至可用於FKT(速穿)線路。對營地的空間和地貌有一定條件,不適合空間狹小或不便於固定地釘的營地。

品牌選擇: 自由之魂 、靜星、三峰、手藝宅、阿悠、江工坊 、Bigsky 、HMG、Locus等。

結構優點:結構簡單,搭建極其方便、重量輕。

結構缺點:搭建飽滿需要掌握一些技巧、帳篷四角空間利用率不高、佔地面積大,無法自立。

如何因地制宜的選擇露營帳篷?看這一篇就夠了

cuben材料製作的金字塔,圖/江工坊 醬鋪

金字塔結構曾經是筆者最喜歡的帳篷結構,也著實使用金字塔走過不少路線。但是為什麼還加了個「曾經」呢?使用得多了才發現,無桿塔這個結構在帳篷里是說法最多的,什麼輕量化抗風性,都只是對這個結構片面的吹捧。

舉例17年的8月,筆者攀登那瑪峰的那次來說,使用不過300g重量的CUBEN雙人塔,在海拔4400與4900營地安然入夢。沿途還有商業隊的「識貨」朋友跑來交流:「你那是醬鋪那兒買的吧!高海拔還能用這個!」 在海拔4900的c1營地,下起了小冰雹,但風不大,用做支撐桿的是LEKI makalu,就是那對號稱挽救滑墜登山者生命的黃金杖。(雖然這個傳聞在筆者看來純屬瞎扯淡)但是結實粗壯的支撐杖,確實令人在斷斷續續降下冰雹的高海拔營地安心不少,也是平安無事。

如何因地制宜的選擇露營帳篷?看這一篇就夠了

聲名赫赫的leki手杖。圖片來源:baidu.com

但是金字塔結構的無桿帳結實嗎?抗風嗎?扛雪壓嗎?可不可以還真不是筆者說了算,同一結構下,就取決於您的帳篷面料強度了。

接下來,再說一說帳篷面料的事兒吧~

之前我們穿插著說了丹尼爾指數與雙面硅單面硅的優劣點,現在再去了解下帳篷面料的另一個反映強度(抗撕裂程度)的指數:舉例30D N66,這個N是尼龍的意思,可能大多數玩家並不關心這個數據,再舉個簡單例子,尼龍66是由兩組6個碳原子組成,而尼龍6則是由一組6個碳原子組成。

這下您應該可以整明白,同樣是30D的面料,價格差從哪裡來了吧?

如何因地制宜的選擇露營帳篷?看這一篇就夠了

30D N66面料的塔與設計師手藝宅,圖/手藝宅

很少有廠家標註產品選擇的面料具體到15D/20D/30D里的多少N,但是實際這項參數反而直接關係到面料的抗撕裂強度,也有時候我們的帳篷在強風的襲擊下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但是這些問題是因為面料強度,還是受力方向,還是帳桿強度,還是補強貼位置或是其他方面才出現的,大多數玩家還是處於無從得知的局面。

如何因地制宜的選擇露營帳篷?看這一篇就夠了

據說是國產里性價比最高的0.8oz cuben塔,使用了磁鐵吸附扣取代傳統魔術貼。圖/Naturehike 曉白

上面說了常見的尼龍面料,我們也簡單的說一說Cuben面料,Cuben面料是目前已知能應用於帳篷面料中同等重量下堅固程度最高的面料,一般由夾層的SpeCTRa或Dyneema聚乙烯纖維製成,厚度只有英寸的千分之一,並有多種規格。它非常輕,比杜邦的Kevlar輕50-70%,而耐磨性是其4倍,並在保持高強度的同時還具備一定的彈性;此外,它的重量也僅是塗硅尼龍(Silnylon)的一半,具有浮於水不沉的特性,並耐化學腐蝕性,極佳的抗紫外線性能。

如何因地制宜的選擇露營帳篷?看這一篇就夠了

自由之魂 cuben ,面料極具美感(塑料感?)圖/自由之魂 王吉剛

cuben應用於帳篷上的面料目前有多種厚度的規格,常見的幾種從薄到厚分別為0.34oz、0.51oz、0.8oz、1.0oz,經驗上可以分別對應尼龍15d、20d、30d、40d面料。一般來說,小型帳篷,如2人金字塔選用0.8oz的cuben面料,單外帳的標準重量在300g到400g左右,強度上基本也默認可以達到尼龍30d的水平。

如何因地制宜的選擇露營帳篷?看這一篇就夠了

DYNEEMA 0.8oz cuben 面料,圖/Naturehike 曉白

面料材料部分over,帳桿也在這裡提一嘴:國產鋁合金材料的其實不必多說,7001、7075甚至7178,符合數字越高剛性硬度越好的規律。但是做帳桿來說不僅需要考慮強度,柔韌性也很關鍵,舉例7001,由於Cu、Mg、Zn的含量不同,7001表現出來的是較強的柔韌性。在被毀壞的帳桿中,7001往往是被壓力弄彎,但很少被折斷,尤其是在高寒高壓的環境下。

所以上文中參數比對里,國產幾個定位中端的帳篷清一色的都選用了7001鋁合金。(當然也有價格方面的考慮)

值得一提的是運用在中高端帳篷上的常見幾款帳桿品牌:DAC 、 YUNAN 、Easton其中韓國品牌dac是辨識度最廣的,國內外舉凡牌子大點兒的帳篷品牌基本都能看見dac的身影。但是DAC帳桿也分幾個定位不同的系列,以前來說型號還有Featherlite、Featherlite NSL、Pressfit、DA17好幾種,現在我們常見到的NSL、NFL兩種標示,NFL帳桿大多用於定位輕量化的帳篷, 而NSL系列的直徑更粗一點,同樣強度也高一些,更適合高海拔環境。

如何因地制宜的選擇露營帳篷?看這一篇就夠了

TNF 高山帳上的DAC Featherlite NSL帳桿,圖/小光光

Easton的品牌定位其實更高端一些,但是營銷能力遠沒有dac強,僅僅算是小眾玩家的玩物,比較出名的是他家的碳纖維帳桿,比如說一直讓小編流口水的超級帳篷Easton si2 cuben四季高山帳,運用了evo版碳桿,又粗又輕。此外,據傳該品牌在鋁合金熱處理工藝也有獨特的一手,只是聲名不顯。至於韓國品牌YUNAN其實也沒什麼好說了。同「賓士」「寶馬」沒法比,也就相當於國內的「比亞迪」,性價比高的選擇,品質也不錯,低調務實。

小結:從前述的這種單尖塔身上,還衍生了出了眾多版本,比如文章開頭提起的knot三尖塔,還有目前比較火爆的雙尖塔比如三峰藍山系列;這些衍生出來的版本一定程度上解決了單尖塔四角空間利用率低的問題,在相近的佔地面積下提供了更大的可利用空間,但是從抗風性能的角度考慮雙尖塔和三尖塔也好多尖塔也罷,都不如單尖塔四平八穩。

如何因地制宜的選擇露營帳篷?看這一篇就夠了

三峰藍山2 雙尖塔,塔式無桿的另一變種。圖/梁燃

第四種結構:異形無桿帳(張拉整體結構)

這是一種格外少見的結構,單單舉個例子,就拿Sierra Designs Tensegrity 2 FL來說吧。從官網扒來的對於這一帳篷型號的解釋:Tensegrity,是Tensional(張拉)和 Integrity(整體)的縮合。張拉整體結構,是一種利用在連續張力網路內部應用受壓構建的結構原理,受壓構件之間並不接觸而預先張拉構建的空間外形。

如何因地制宜的選擇露營帳篷?看這一篇就夠了

張拉整體結構是一種利用在連續張力網路內部應用受壓構建的結構原理。圖/上海趣途 菜牛

優點:輕量化、單層帳篷結構簡單易搭建、良好的透氣性能、內部空間優渥

缺點:使用條件有限,只建議中低海拔使用,避免極端環境。

詳細參數:雙人、三季、單層、三透氣窗、非自立帳篷、打包重量1.33kg、

帳桿DAC NFL、外帳20D(Silicone/1200mm PE FR)、帳底30D(WR/3000mmPE FR) 單面硅

如何因地制宜的選擇露營帳篷?看這一篇就夠了

小編很喜歡的一款無桿,非常漂亮,圖/孜臻

中高海拔徒步穿越帳篷

第一種結構:外穿桿交叉桿

顧名思義:帳桿在外帳外穿桿,有袖套式外穿桿與掛點式外穿桿。帳桿結構為獨立帳桿交叉,存在交叉點越多結構穩定性能越強。

適用地環境:在山區小氣候變化更加明顯的中高海拔環境,快速搭建變成了一項重要指標,無疑外穿桿結構是其中佼佼者。交叉桿結構同樣又是穩定性能極好的帳篷,現在常見有兩點交叉和三點交叉,可以扛大風。

如何因地制宜的選擇露營帳篷?看這一篇就夠了

Sierra Designs Convert 2 Tent在勒多曼因4400營地,圖/kaka

品牌選擇: 自由之魂 、三峰、Sierra Designs、Bigsky 等。

結構優點:快速搭建,穩定性好,抗風扛雪壓能力強。

結構缺點:重量方面略重。

參數比對:

如何因地制宜的選擇露營帳篷?看這一篇就夠了

第二種結構:隧道式

顧名思義:長得跟隧道一樣的帳篷,從最早的多桿傳統隧道衍生到現在的單桿超輕隧道,從探險級的Hilleberg到極致輕量化的Terra Nova,這是值得各位看官打起精神的一部分。

適用地環境:中高海拔地區,適應大風環境。

品牌選擇:Hilleberg、Terra Nova、kailas、自由之魂 、三峰、靜星 、naturehike挪客等。

結構優點:帳篷低抗風好,空間大利用效率高。

結構缺點:重量方面略重,對身高較高的人士來說頭部空間不足,壓抑感。

如何因地制宜的選擇露營帳篷?看這一篇就夠了

希爾伯格(Helliberg)公司首創的經典單圈式隧道Akto,圖/kaka

單圈式隧道是隧道帳衍生出來的一種經典結構,雖然只有一根彎曲成弧形的帳桿做帳篷主體支持結構,簡單,卻能做到非常穩定。在國慶攀登勒多曼因時筆者的隊友使用的kailas蜻蜓1p+, 先來看一段視頻, 感受下單圈式隧道在高海拔惡劣環境下的出色性能吧~

四款單圈式隧道帳篷的參數比對:

如何因地制宜的選擇露營帳篷?看這一篇就夠了

說完單圈式隧道,咱們再來看正經的隧道本體~Hilleberg的確無愧於隧道鼻祖之稱,出了很多經典款,比如Anjan 2,只是售價也確實太高昂了。目前國產的這一類型隧道帳也有很多廠家在做,比如靜星的逐風隧道帳小編覺得很不錯,門廳做了優化設計,天氣晴好時可以配合登山杖作天幕使用。

對於國產帳篷來說,結構上的借鑒幾乎是不可避免,畢竟自有了帳篷發展史以來各種類型的帳篷幾乎都被試了個遍,但是在細節和功能上進行優化設計,還是可以做到了,也可以印證廠家的用心程度。

如何因地制宜的選擇露營帳篷?看這一篇就夠了

希爾伯格Anjan 2在小五台北衛埡口,圖/kaka

第三種結構:青蛙式

顧名思義:大約早在2005年前後,TNF 等品牌就根據青蛙的相形體研發了這個形態的帳篷,然後北歐的一些品牌也相繼推出,風靡全球。可惜近些年消費者逐漸對更加輕量化的帳篷結構感興趣,青蛙這種三桿三點交叉的帳篷逐漸沒落。

適用地環境:中高海拔徒步環境,可以扛大風。

品牌選擇: 自由之魂 、Naturehike挪客、TNF 、MHW等。

如何因地制宜的選擇露營帳篷?看這一篇就夠了

TNF最經典的青蛙帳Tadpole 23,曾經開啟一個時代輝煌的起點。圖片來源:the north face.com

參數比對:

如何因地制宜的選擇露營帳篷?看這一篇就夠了

高海拔登山帳篷

終於說到筆者最感興趣的高海拔了,這部分準備從阿式攀登和喜馬拉雅式攀登(商業攀登)兩個大方向來說一說,雖然同樣是高海拔登山,但是不同的攀登風格也決定了需求的帳篷不同。

先說阿式攀登對帳篷的需求吧:輕便,收納體積適中,抗風性能好,便於快速搭建。(ps:這裡先只說帳篷,下文會出現bivy)

一、交叉桿結構

先放個筆者心目中感覺最牛逼的阿式帳篷圖:超級帳篷Easton si2 cuben,連收納袋,帳桿袋子都用CUBEN面料來做的。碳桿是Easton特製的EVO加強版,地釘是來自FULL METAL JACKET STACKES(全金屬外殼)的碳纖維地釘。

至於結構,滿足快速搭建的外穿桿,高海拔專用的一層半面料:帳篷的兩側面用的CUBEN+EVENT壓合膜全新面料,防水透氣指數達到驚人的40000MM/H2O,透氣號稱是GTX的二倍,筆者也不知道廠家宣稱的「直接透氣」的效果是不是真的,反正,確實是買不起。

如何因地制宜的選擇露營帳篷?看這一篇就夠了

全球最貴的雙人帳之一,Easton si2 cuben,圖片來源:礫石

至於帳篷的前後面,直接用了兩層純CUBEN面料複合,然後兩個門庭有透氣網,門帘可以拆卸,非常人性化的設計,除了方便同伴從不同門入帳,雙門廳結構也很合理,可以放各自的技術包和高山靴。高山上的暴風雨雪天氣里,它可以解決所有想像到的困難,只可惜,貧窮限制了我的想像太貴了~竟然高達2000美金!

關於上述的這款超級帳篷,類似結構和設計思路的KAILAS也有一款,18年剛剛亮相亞洲戶外展會(南京),還不知道何時可以市售,這裡也甩張圖大家感受一下。

如何因地制宜的選擇露營帳篷?看這一篇就夠了

KAILAS 新款1.5層高山帳,event透氣面料。圖片來源:戰甲網

另一款傳統結構的交叉桿帳篷——BD經典款單層高山帳,面料有兩種:綠色與黃色兩種版本,黃色的相當於PRO版本,具備更強的防雨抗凍能力,重量方面也要更重一些。之前有傳言BD這款帳篷停產了,純屬誤導,目前美國網站上還可以淘到。後面BIVY部分還會奉上這個面料的特寫。

如何因地制宜的選擇露營帳篷?看這一篇就夠了

BD Firstlight 單層高山帳,圖片來源:blackdiamond.com

二、測地線結構

關於喜馬拉雅式攀登(商業攀登)的帳篷,重量方面的要求放寬了,同時對穩定性方面的要求提的很高。同時由於攀登周期長的緣故,對舒適性也有一定要求。結構方面需要有寬大的門廳,以及門廳附有觀測窗,以保證攀登者可以在帳篷內完成絕大多數操作和有一個舒適的休息環境。

如何因地制宜的選擇露營帳篷?看這一篇就夠了

The North Face VE25 高山帳 內帳部分,經典之中的經典。圖/小光光

這個結構其實大家都很熟悉,就是最經典的多桿交叉結構,The North Face 的VE25是其中經典中的經典,後來者抄來抄去也基本還是保留了這個樣子。至少有三根以上的帳桿,與超過五個的交叉點,但也有的帳篷為了平衡重量,會減少帳桿,從而使得帳桿的交叉點少於5個。這樣的帳篷稱為半測地線帳篷,比如MSR赫赫有名的Fury帳篷。

這裡值得一提的是今年暈暈狼(鄭朝暉)單人自助登頂珠峰時使用的一頂半測地線帳篷,由Naturehike挪客公司開發,目前也還沒有上市,重量方面可以透露下,可以控制在2.5kg以內。除此以外的測地線結構帳篷數量也為數不少,國外的Marmot,國內的KAILAS,以前的奧索卡,乃至一些貼牌做代工的仿造的TNF VE25,結構上都是大同小異,也無必要為大家一一比對了。

如何因地制宜的選擇露營帳篷?看這一篇就夠了

Naturehike開發的單層防凍面料外掛式高山帳,大門廳具備觀測窗,圖/曉白

三:特殊結構:BIVY與天幕

徒步類BIVY

隨著大眾玩戶外的程度逐漸深入,原本曲高和寡的BIVY(露營袋)也逐漸步入眼帘,國內廠家諸如三峰戶外、自由之魂等也都出了Tyvek特衛強材質的露營袋,對比日本Locus等品牌動不動便是七八百起步的特衛強露營袋來說,國產品牌的價位顯得很親民。

在這裡以三峰為例,一個售價百元左右,135克重的露營袋,收納後僅僅一拳稍大的體積的露營袋,可以解決哪些問題?

如何因地制宜的選擇露營帳篷?看這一篇就夠了

白色的三峰tyvek露營袋在海拔4400營地,圖/kaka

徒步類露營袋本質上其實是一個睡袋套,沒有硬性支撐,不可以在無帳篷下獨立使用。主要為了解決帳內冷凝水打濕睡袋的問題而設計,隔臟與保溫也是其附屬功能,對於徒步露營,尤其是進入溫差大、相對濕度高的地區徒步露營的玩家來說,這樣一個輕量化的「睡袋套」用處頗為廣泛。

四、登山用BIVY

這一類露營袋,實質上就是一個小帳篷,也有人管它叫「棺材帳」。主要設計目的是為了高難度的技術型山峰阿式攀登過程中找不到一塊平整的營地,很多時候只能在冰面上刨出一個台階,或是陡峭的雪坡上挖出一個小雪洞,這時候攀登者埋下冰錐或雪錐做好保護點,將自己掛好,便可以直接穿著安全帶鑽進睡袋,再在睡袋外面套上露營袋。

如何因地制宜的選擇露營帳篷?看這一篇就夠了

Black Diamond家最頂級的BIVY,攝于勒多曼因4400營地,圖/江城子

五、天幕

既然說了BIVY,也就順帶再聊下天幕,畢竟總有一些「高端玩家」喜歡玩點別出心裁的花樣。(手動滑稽臉~)

其實即便在國外,TARP(天幕)也是和BIVY分不開的,兩者配合使用在合適的地方,舒適性與體驗感甚至超越了絕大多數傳統結構帳篷所能帶來的,重點是,極其輕量化,屬於超UL的範疇。

如何因地制宜的選擇露營帳篷?看這一篇就夠了

愛水電 雙飛天幕,系列圖片來源:8264.com

沒錯,就是上面這個小鬼東西,搭配BIVY後,它可以是這樣的:

如何因地制宜的選擇露營帳篷?看這一篇就夠了

只要你有想像力,幾乎可以稱得上百變魔方,也可以是這樣的:

如何因地制宜的選擇露營帳篷?看這一篇就夠了

當然了,即便不考慮上面這些「奇奇怪怪」的玩意兒,單單隨著露營活動的成熟,使用天幕的人便是在越來越多。天幕已經成為了和帳篷同樣nice的露營裝備。有了它,即便是烈日當空艷陽照,或是大雨臨盆透骨寒,都不會影響我們在營地的happy time,算是也無風雨也無晴。

篇末

寫到這裡,帳篷篇就差不多告一段落了,筆者也儘可能的覆蓋了日常所能見到的帳篷。所謂之帳篷,它不單單是沒有生命的尼龍材料,對戶外愛好者而行既是行山的工具,也是最真切的搭檔與夥伴,為我輩遮風擋雨,使我輩慷慨而行。

無他二話與君別,惟願乾貨送君閱。下一期,再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野玩兒 的精彩文章:

穿衣搭配,今年腕錶界最熱的單品一定是它!
冬季重裝EBC路線的保暖防晒神器,La Sportiva戶外運動頭套帽評測

TAG:野玩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