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10、賢臣為何被坑死?

10、賢臣為何被坑死?

10、賢臣為何被坑死?

面對劉陶彈劾,十常侍等人聯合起來。他們告訴漢靈帝,之前張角確實叛亂,禍亂一方。可是,朝廷已經頒布恩旨,一些暴民也知道了朝廷的天威,早就改悔,天下已經平定。而劉陶卻在這裡公開抨擊朝廷善政,無疑是在譏諷漢靈帝。並且,中常侍列舉了一個非常有力的證據,「州郡不上,陶緣何知?」各地州郡的奏章上都沒有上報有關黃巾盜賊起兵的事情,那劉陶又怎麼會知道呢?一定是刻意誣陷,造謠生事!

漢靈帝下令把劉陶抓起來,放到黃門北寺大牢。按照正常的制度,應把劉陶放到大理寺,由朝廷公卿審理,但漢靈帝把他放到了宦官掌控的黃門北寺監獄,由此可見,漢靈帝是一心要整死他了。

漢靈帝為什麼要這樣?因為劉陶說了許多犯忌諱的話,冒犯了天威。

首先,劉陶全盤否定了漢靈帝統治下的太平局面。漢靈帝為什麼喜歡中常侍?因為他們知道投其所好。公元184年,全國同時有三四十個地方都爆發了或大或小的起義。一時之間,天下震動。各地官員初次遭逢暴動,根本無力對抗,自然要申報朝廷,請求支援。一直生活在中常侍和朝廷公卿共同編織的美好謊言中的漢靈帝,也稍微清醒了一點。於是漢靈帝調配軍隊,積極圍剿,取得了很不錯的成績。張角等黃巾主力前後叛亂不到一年就被平定。於是,中常侍高呼:「自此以來,各各改悔,四方安靜。」漢靈帝自然是願意相信自己的一番努力終於換得了成效。雖然有些許不足,但是自己的統治依然是穩固的,民眾對自己的評價依然是肯定的。

可是,劉陶公開戳破了中常侍和朝廷公卿共同編織的美好謊言。劉陶說大漢社稷危在旦夕。不但戰亂四起的往年,就算是在眼前,也危機重重。「今西羌逆類,私署將帥,皆多段熲時吏,曉習戰陳,識知山川,變詐萬端。」原來,西涼地區的叛軍和張角等人完全不同。張角率領的黃巾軍,大都是各地流民,烏合之眾,於是各路諸侯經常是幾萬人就擊敗黃巾十數萬人。可是西涼叛軍卻是原來的太尉段熲的部將,都深通軍法,了解西涼和三輔地區的形勢,甚至對朝廷兵馬的部署,進攻的常用方式都了解地一清二楚。征討起來非常困難。即便是太尉張溫率領西涼猛將董卓,還有軍中的優秀將領孫堅,依然是互有勝負。

劉陶在奏摺中還說,自己原本擔心西涼叛軍會率領輕兵從河東、馮翊出擊,繞道朝廷兵馬之後,進攻函谷關。那樣的話,就能夠倚仗高地,威震天下。現在西涼叛軍果然進攻河東。叛軍中有如此目光敏銳的將領,實在是朝廷的重大威脅。劉陶更描繪了一下西涼叛軍未來的走向,很可能進攻洛陽,那樣的話「南道斷絕,車騎之軍孤立,關東破膽,四方動搖,威之不來,叫之不應,雖有田單、陳平之策,計無所用」。一旦西涼軍在河東戰勝,那麼車騎將軍張溫的兵馬必然孤立,關東地區軍隊就會喪失鬥志。到那時天下動蕩,搞不好漢靈帝就要做亡國之君。

然後,劉陶又描繪了京城軍民的狀態,一言以蔽之,就是對漢靈帝失望到了極點,沒有一個人願意為漢靈帝守衛國土,都忙著逃命去了。漢靈帝看到這樣的奏摺,會怎麼想?想必是惱羞成怒了。就算劉陶說的是事實,那也實在太傷人。和中常侍描繪的太平景象,天差地別。漢靈帝當然願意沉浸在美夢中不醒。

10、賢臣為何被坑死?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劉陶說:「臣自知言數見厭,而言不自裁者,以為國安則臣蒙其慶,國危則臣亦先亡也。」劉陶的話說得極為懇切,自己之所以說話這麼直接,幾次三番說一些漢靈帝不喜歡聽的話,那完全是一片忠心。因為劉陶明白,國家安定作為大臣的劉陶也能夠得到好處,而國家危亡,劉陶則會先行毀滅。

劉陶話說的很明白,甚至可以說是按照漢靈帝的思維方式在述說,可漢靈帝看後卻大為惱怒。

為什麼呢?

正如劉陶自己所言「臣自知言數見厭」,劉陶說一些不合時宜的話已經不是第一次了,劉陶已經讓漢靈帝不痛快很多年了。劉陶是一個很能幹的大臣,可也是一個說話不知道拐彎,一味「出口傷人」的書生。

黃巾起義還在萌芽之初,劉陶就已經建議朝廷重視,儘早處理。本來,漢靈帝未必不聽劉陶建議,可劉陶用語尖刻,先是說「聖王以天下耳目為視聽,故能無不聞見」,給漢靈帝扣上一頂無能庸主的帽子。作為聖君自然應該什麼都聽聽,可是您漢靈帝卻沒有聽到下面百姓的哭聲,看到百姓的慘狀。於是張角等人才會聚集起來,發動變亂,窺視王權。劉陶儼然把張角叛亂的原因,歸罪到了漢靈帝頭上。漢靈帝怎麼不會生氣?

最開始,漢靈帝還是比較能忍劉陶的。張角叛亂後,他想起了劉陶當初的建議,加封劉陶為中陵鄉侯,並且多次升遷,提拔為尚書令、侍中。可劉陶得到官職之後,不但沒有收斂一點,反而對漢靈帝加倍譏諷。劉陶建議殺盡宦官勢力就是明證。

作為一個大臣,劉陶自然是古之君子,以天下為己任,毫不顧惜自己的性命。可是,劉陶卻又是一個失敗者。他用生命去進諫,但漢靈帝並不領情,還故意陷害,置之死地。從進諫的成效上講,幾乎就等於零。當然,道學家們會說,劉陶之死,道德意義遠遠大於實際意義。可劉陶死後,漢靈帝並未改悔。宦官勢力也好,朝廷中的奸佞之徒也好,並未收斂。後代的無數昏君和佞臣一樣延綿不絕。所謂的道德意義實在微不足道。

當時,朝廷公卿除了進諫一途,也並非沒有其他選擇。第一等如曹操「輔天子以令不臣」,圖謀天下;第二等如劉表割據荊州,安撫一方二十年;第三等如諸葛亮躬耕南陽保全性命,以待明主。

可是,劉陶選擇的偏偏是一條荊棘叢生的不歸路。

喜歡本文就加入書架,收藏一下吧,閱讀會更方便哦。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葉之秋 的精彩文章:

346、天師殿
302、真靈肉

TAG:葉之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