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她是有夫之婦,心甘情願當大漢奸的地下情人,晚年被抓後無罪釋放

她是有夫之婦,心甘情願當大漢奸的地下情人,晚年被抓後無罪釋放

漢奸,最初是指那些出賣漢族利益的民族敗類,到了抗日時期成為專指那些背叛中國投敵和罪無可赦之人,其實,漢奸的破壞力遠比日本鬼子厲害,日本鬼子就算來到中國,他也是兩眼一抹黑,啥也不了解,想抓誰,去哪掠奪根本都不知道,但是漢奸投靠日本鬼子後,情況就都變了,他們知道國人的弱點,很容易了解各地的地形和軍力部署,只要漢奸給鬼子帶路,損失基本都是非常大的。抗日時期,我們國家最大的一位漢奸叫做汪精衛,他的一生可謂是臭名昭著,身在高位,不謀其政,反而為了一己私慾投靠日本人,著實可惡,他的漢奸行為今天就不多講了,咱們來聊聊他的地下情人——施旦。

汪精衛的妻子是陳璧君,他的兩位紅顏知己分別是方君瑛和酷似方君瑛外貌的施旦,1908年初,汪精衛和胡漢明到南陽宣傳革命以此來達到籌募經費的目的,在汪精衛演講期間,當地富商女陳璧君被汪精衛的風采所折服,於是就參加了革命,向汪精衛靠攏,汪精衛自然知曉陳璧君的小心思,他刻意的保持著距離,後來汪精衛到了香港,受到方聲洞的熱情招待,期間方聲洞將自己的妹妹方君瑛和他認識,方君瑛正處於豆蔻年華,洋溢著青春氣息,她的一顰一笑深深的吸引著汪精衛,此後,汪精衛借故總是來方家做客,一來二去就和方君瑛慢慢的熟了,方君瑛經常纏著汪精衛喊他四哥,還讓汪精衛教他做詩詞。

汪精衛本打算和方君瑛更進一步確立關係,奈何時局動蕩,汪精衛和黃復生趕往北京,開設守真照相館,暗中謀劃準備刺殺攝政王載灃,沒想到事情敗露,汪精衛被捕,判終生監禁,意氣風發的汪精衛第一次有了求死之心,甚至說出了「引刀成一快,不負少年頭」的佳句,期間很少有人探望,只有陳璧君用金錢鋪路,買通了獄卒,給汪精衛送衣服和食物,汪精衛感慨頗深,患難見真情也不過如此。

1912年民國成立,汪精衛被釋放出來,陳璧君向汪精衛正式提出了結婚的要求,並聲稱可以大力支持汪精衛的革命,於是二人擊昏,1913年革命黨人討袁失敗,汪精衛到了法國巴黎,聲稱不再過問革命之事,誰曾想,在巴黎期間方君瑛竟然找來了,二人互訴衷腸,感慨世事無常,明明彼此相愛,卻不能在一起。此後汪精衛時常和方君瑛四處遊玩,陳璧君得知後,自然是十分憤怒,甚至找到方君瑛冷嘲熱諷,方君瑛思前想後,為了不拖累汪精衛,她選擇了以死明志,寫下三封遺書後,懸樑自盡了。

方君瑛自盡以後,汪精衛非常厭惡陳璧君,不再給她好臉色看,1931年,九一八事變爆發,汪精衛出任南京行政院長,陳璧君得知後跑到南京,開始干預政事,一次偶然的機會,汪精衛在朋友的提醒下,發現曾仲鳴部下的一個凌姓軍官的太太非常像方君瑛,於是汪精衛那顆冷卻的心漸漸的又躁動起來,很快汪精衛和這位軍官的太太施旦認識了,施旦不僅酷似方君瑛,她還非常有才華,精通多國語言,對於時政有自己的看法,為了更深一步的了解,汪精衛還約施旦周日去他家進餐,屆時,施旦精心打扮的前往汪精衛家中做客,在汪精衛的書房裡,二人郎情妾意一觸即發,施旦知道自己是有夫之婦,不可能獲得名分,於是主動表示「你我二人都已有家室,不可能相愛結婚的,我願意當你的一名地下情人」隨後,二人便乾柴烈火,此後長達大半個月的時間,二人就過足了魚水之歡,施旦的丈夫早已覺察出妻子出軌,他非但不惱火,反而還引以為榮,畢竟汪精衛的身份在那裡,自己的仕途絕對有保障了。

陳璧君在汪精衛身邊早已安插內線,她得知此事後非常惱火,命人給了施旦夫妻兩張前往瑞士的機票,聲稱他們要是不走的話,陳璧君就會動用家族的力量讓他們消失,迫於陳璧君的威名,施旦夫妻只好遠走他鄉。施旦走後,汪精衛就鬱悶了,他懷疑施旦的消失是自己的悍婦陳璧君所為,但迫於陳家勢力,也就忍著了。

1942年底,施旦突然回到中國找到了汪精衛,並且對汪精衛全盤托出這段時間的遭遇,汪精衛大怒,和陳璧君攤牌,要她不得干涉他和施旦的關係,並且願意交出廣東的控制權交與陳家,陳璧君也不好多說什麼,此事也就這樣了,沒多久,施旦就被任命為汪精衛的私人秘書,二人終於可以正大光明的在一起了。

1944年,大漢奸汪精衛在逃到日本後終於病死了,而施旦慌忙清點完汪精衛留下的遺產後就隱姓埋名不知去哪了,後來在大漢奸清洗事件的時候,施旦被解放軍逮捕了起來,解放軍看她90多歲高齡了,正發愁怎麼處理她的時候,施旦卻說了一個秘密,原來她自知有罪,暗地裡一直在贍養著抗日戰爭中的孤寡老人,經過解放軍調查後,此事屬實,她也就被無罪釋放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文化與歷史 的精彩文章:

孫悟空學成神通後,菩提祖師為什麼就消失不見了?原因讓人佩服
在一次考古時,專家發現一本姜子牙的天書,專家:解開千古之謎

TAG:文化與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