號稱」蝗蟲收割機「的小鳥,它們所在之處一般」寸蝗不生
蝗蟲集群遷飛,所過之處牧草所剩無幾。危急時刻,天邊飛來一大群小鳥,它們從天而降,落在草地上捕食肆虐的蝗蟲。
若干年前, 新疆北部蝗災大暴發,全疆受災草場面積超過3000萬畝(201公頃),蝗蟲群體聚集遷飛,所過之處牧草所剩無幾。在卡拉麥里保護區北部,每平方米面積足有逾百隻蝗蟲在啃食草場,荒漠草原的「草-畜-人」食物鏈遭到破壞,人工滅蝗收效甚微,保護區內的大型草食動物已經面臨「斷糧」危機。
正當人們束手無策之際,一天,不知從何處飛來一大群體型略小於喜鵲的鳥,它們從天而降,落在草地上捕食肆虐的蝗蟲。大約3天時間,蝗蟲的密度大為降低,蝗蟲危害得以解除。那麼,這小小精靈是何方神聖,竟有如此神威?原來,這就是人們常提起的草原「蝗蟲收割機」——粉紅椋鳥。
粉紅椋鳥屬鳥類的雀形目,椋鳥科,椋鳥屬。椋鳥科是一個大家族,擁有28屬114種,成員遍布世界各地,僅在我國就有3屬18種,其中一些種類頗有名氣,譬如能說會道的八哥和鷯哥都是它們家族的成員。粉紅椋鳥是椋鳥家族中的普通一員,中等體型,成鳥體長19~22厘米,體重60~73克,飛羽、尾羽為亮黑色,背、胸及兩肋為粉紅,故稱粉紅椋鳥。雌鳥與雄鳥毛色相似,但較黯淡。粉紅椋鳥主要分布於歐洲東部至亞洲中部及西部,冬季遷往印度等南亞溫暖地帶越冬,我國新疆是粉紅椋鳥的主要繁殖地。粉紅椋鳥喜歡群居生活,有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勞作習慣,它們也喜歡熱鬧,常常聚在一起吵聲不斷。
每年5~6月份,粉紅椋鳥就會成群結隊地遷飛至繁殖地,先在食物豐富的低山地帶落腳,然後集群佔據石頭堆、崖壁縫隙等處選擇巢址。為了爭奪有利地勢,雄鳥之間經常發生激戰。雄鳥頭頂上部羽毛蓬展,用以恐嚇其他雄鳥並吸引雌鳥。通過數日的選配,最終組建成「一夫一妻制」的家庭,開始共同築巢,準備繁育後代。
粉紅椋鳥每年繁殖一代,每窩產卵3~8枚,孵化15天後雛鳥破殼而出,經父母餵養15~20天後才隨父母離巢,離巢後還需要父母餵養一段時間,並跟隨父母學習捕食本領。粉紅椋鳥食量很大,每隻成鳥每天進食蝗蟲120~170隻,這些蝗蟲的總重量超過鳥本身的體重。雛鳥成長過程中食量劇增,甚至超過成鳥。好胃口、大食量是粉紅椋鳥成為滅蝗能手的原因之一。
粉紅椋鳥善於團隊合作,聚群生活是它們最主要的社會行為特徵。無論是在長途跋涉中,還是在繁育後代的築巢地,它們都是成群結隊,外出覓食時更要結伴同行。研究人員曾觀察到一個群體數量超過萬隻的粉紅椋鳥遷徙群,鳥群掠過天空時可謂遮天蔽日。不過,在大多數情況下,一個遷徙群的數量為30~150隻。
遷徙到繁殖區後,粉紅椋鳥聚集成大群,開始在亂石堆中築巢。鄰裡間距離很近,每平方米有 2~5個鳥巢,一個巢域內可容納幾百個「家庭」。雖然顯得十分擁擠,但彼此都能和睦相處。每天清晨,生活在同一巢域的鳥兒一同出發覓食,多為由30~120隻組成的群體,有時不同巢域的群體相遇後組成更大的群體。
粉紅椋鳥採取成群捕食的方式,那會不會出現「鳥多蟲少」的局面呢?它們會不會因爭奪食物而相互打鬥呢?不會的,因為聚集成群是它們重要的生存策略。
生活在乾旱區的蝗蟲,擁有與生俱來的「迷彩服」,也就是我們常說的保護色,它們的體色與環境一致,能與環境融為一體。不僅如此,蝗蟲的體色還會隨周圍環境的變化而變化。因此,當蝗蟲靜止不動時,它們很難被天敵發現,這就增加了粉紅椋鳥捕食的難度。
不過,蝗蟲雖然在靜止時很難被發現,一旦運動起來就極易被發現。為了生存,粉紅椋鳥進化出了一套對付蝗蟲的絕招。它們組成大的群體,緊貼地面飛行,而且是波浪式地向前推進。飛在前面的鳥利用飛翔過程中產生的氣流和它們的叫聲來驚擾蝗蟲使其暴露,緊跟其後的鳥則迅速捕食被驚起的蝗蟲,前後鳥間不停地交換空間位置,以保證每一隻鳥都有捕食的機會。在動物世界,如果一個動物集體依靠從隱蔽處驚嚇出獵物,然後再捕而食之,那麼,隨著獵物有效密度的增加,每個個體等待獵物出現的時間就會縮短,捕食的效率也就相應增加。粉紅椋鳥正是運用了這個原理,前後呼應,蜂擁有序,大顯捕蝗之能技。這是大自然賦予粉紅椋鳥的智慧。
在產卵和孵化期間,有將近一半的雌性粉紅椋鳥要留守在巢中,在這期間就很難聚集成大群。那麼,當群體規模不足,對蝗蟲的驚擾程度遠不能滿足覓食需要時,粉紅椋鳥又怎麼辦呢?聰明的粉紅椋鳥竟然會另闢蹊徑。就像我們所熟悉的牛背鷺和水牛組成共生關係一樣,粉紅椋鳥會跟隨在大型草食野生動物群或家畜群的後面,圍捕被這些大動物驚起的蝗蟲。這樣一來,不但增加了自己的捕食效率,同時還有效地控制了蝗蟲的數量,保護了大型草食動物的飼草。仔細想來,這真是一種絕妙的合作——粉紅椋鳥捕殺了蝗蟲,保護了大型食草動物覓食的草地,大型食草動物也不過費舉蹄之勞就幫助粉紅椋鳥提高了捕食效率,可謂互惠互利。
中國自古就是一個蝗災頻發的國家,受災範圍和受災程度都堪稱世界之最。歷史上關於蝗災暴發的記載比比皆是,如《河間府志》
中記載一次蝗災說:「至元十九年,大都、燕南、燕北、河間、山東、河南六十餘處皆蝗,食苗稼草木俱盡,所至蔽日,礙人馬,不能行,填坑塹皆盈。饑民捕蝗以食, 或曝干而積之;又盡,則人相食。」這是對蝗災最為恐怖的描述。蝗災不但對歷代的農業生產造成了很大的危害, 而且引發了眾多的饑荒、疾疫乃至社會大動亂。到近代,隨著殺蟲劑的普遍使用,蝗災在一定程度上得到遏制。但近年來,由於受區域性氣候性乾旱、全球性氣候變暖和生態平衡遭到破壞等因素的影響,蝗災又有捲土重來的跡象。
新疆北部的荒漠草原地帶,地域遼闊,自古就是哈薩克族牧民的游牧草場,一些避風和豐美的荒漠草場更是牧民不可缺少的越冬地。然而,每年春季,這裡蝗害頻發,受災面積近千萬畝。在化學滅蝗投入大、嚴重污染環境且效果欠佳的情況下,人們開始重視生物滅蝗,粉紅椋鳥因此成為牧民心中的「蝗蟲收割機」。
為了保護粉紅椋鳥,讓這些「蝗蟲收割機」更好地維持草原生態鏈,從上世紀80年代起,新疆就開始採取人工堆砌石堆的方式,給粉紅椋鳥提供營巢場所,以達到招引粉紅椋鳥的目的。據報道,新疆每年人工招引的粉紅椋鳥逾10萬之眾,有效控制蝗災面積上千萬畝(1畝=0.067公頃)。
怎樣才能達到人工招引粉紅椋鳥的目的呢?研究人員發現,聚群覓食的粉紅椋鳥往往來自同一個巢域或臨近的幾個巢域,而面積過小的石堆不會被椋鳥選擇作為築巢地。因此,在人工招引時要充分考慮人工巢域的面積和各巢域間的距離,以利於組成大的覓食群。研究人員還發現,粉紅椋鳥除了需要一定量的飲用水外,還需要有一些淺水區進行洗浴,每日傍晚歸巢前,粉紅椋鳥都會集中在水源周圍進行洗浴。因此,在人工招引時,還應該充分考慮水源地。粉紅椋鳥為什麼要在傍晚進行洗浴呢?研究人員推測,這是它們的一種清潔行為——洗去體表的寄生蟲,以免帶回巢域,傳染給幼體或者在巢域內傳播。
粉紅椋鳥是保護草原生態的功臣,然而,卻有人向它們伸出了罪惡的手,他們圍網捕捉成群的粉紅椋鳥作為野味出售。因此,為了有效地保護這種益鳥,我們應該學習鄰國巴基斯坦,將粉紅椋鳥列為嚴格保護的益鳥。
讓我們呵護好「蝗蟲收割機」——粉紅椋鳥,讓它們守護好我們的草原。
※養德國牧羊犬,為什麼養公的要比母的好?
※不想被狗狗咬?勸你別對它做這5件事,否則就別怪它了!
TAG:全球獵奇排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