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跳糖為什麼會跳?多年的疑問終於解開了!
相信大家小時候一定吃過「跳跳糖」,就是發在嘴裡會發出嘣嘣的聲音,還會在你的嘴裡不停的跳躍。那麼,為什麼跳跳糖會「跳」呢?
跳跳糖里含有很多微小的氣孔,每個氣孔里都存有高壓的二氧化碳。當跳跳糖在袋子里隔絕空氣和水分儲存時,不會發生什麼變化。
但是一旦接觸到水分,跳跳糖外殼的糖衣開始融化,高壓的二氧化碳會爭先恐後的從跳跳糖里噴出來。
失去保護的二氧化碳氣泡遇到唾液,就會發生微小的爆破,並發出類似跳躍的聲響,讓你感覺嘴裡的糖好像在不停地跳躍。
跳跳糖和泡泡糖。中新網記者 翟璐 攝
所以跳跳糖並不是真的在我們嘴裡跳,而是二氧化碳爆炸的過程,讓我們感覺有東西在跳。
而且發明跳跳糖的並不是一個吃貨,而是一個正兒八經的化學家。
不過跳跳糖的發明也和許許多多的發明一樣是個美麗的意外。1956年的時候,一個叫做威廉·A·米切爾的化學家,想要製造一種「速溶可樂」,差不多就是和洗衣粉一樣,往水裡一擱就會撲哧撲哧冒泡的那種可樂。
可惜「洗衣粉」可樂沒有研製成功,卻意外的做成了跳跳糖,不過當時很多美國人並不敢吃它。就算到了現在,跳跳糖也有很多謠言,導致很多人依然不太敢吃它。
有人謠傳吃了跳跳糖會撐破胃;也有人說跳跳糖和可樂一起會爆炸.....小青娃在這裡負責任的告訴你們,這些都是假的!!!
跳跳糖里的二氧化碳成分非常少,是絕對威脅不到人體的,何況跳跳糖在嘴裡碰到唾液便融化,二氧化碳在口中就已經釋出大半,其實會進到你腸胃的機率更低。
因此擔心食用跳跳糖會導致胃撐破,實在是過度擔憂了。
那些陪伴我們長大的零食
中新網記者 翟璐 攝
大白兔奶糖
前兩天收到了同事的喜糖,裡面就有大白兔奶糖,不禁勾起了許多關於童年的美好記憶。有糖果一定會分給最好的小夥伴。可惜,媽媽總怕我們牙被蟲蛀,不讓多吃。
「大白兔」60周年展上,各式各樣的衍生產品吸引民眾。 湯彥俊 攝
高樂高
每個人的回憶里一定有這部經典的電視連續劇《家有兒女》。除了搞笑的一家人之外,多年之後才恍惚明白,原來他們家那麼有錢!因為人家從小頓頓都有高樂高啊!05年的時候和媽媽逛超市,都要軟磨硬泡才能求來一桶高樂高,而家有兒女中卻再常見不過。
《家有兒女》截圖
大大泡泡糖
「大大泡泡糖,超大超好玩。」這個大大泡泡糖的廣告還經常在我們耳邊環繞。記得當時經常聽媽媽說,吞食泡泡糖會把嗓子黏住,很是害怕,又總是忍不住想吃。
無花果
成絲狀的無花果裝在小袋子里,嘴裡無聊的時候總會抽出來意思放在嘴裡慢慢咀嚼,生怕老師發現。其實,我一直想知道到底這個果有沒有開花,至今還是沒有確切的答案。
無花果資料圖 劉娣 攝
小浣熊
小時候有了零花錢,最愛買的就是速食麵了,因為媽媽總說速食麵對身體不好。但是一出門轉眼,就回去小賣部買幾袋和小夥伴一起吃,還會拚命的收集裡面的小卡片,去換別的東西。(好像跟現在過年集五福一樣誒)
還有六丁目、魔法士、幸運速食麵、一根蔥......自詡不愛吃速食麵的我好像吃過不少啊。
娃娃頭雪糕
超級可愛的一款雪糕。當時好捨不得吃,不過不吃又會化了,所以就懷著又可惜又幸福的心情享受美味。這種心情現在就算是吃哈根達斯都也找不到了。(哈根達斯也吃不起啊!)
還有大腳丫,裹著濃濃的一層巧克力,脆脆的,口感非常好。還有碎碎冰,每年夏天常備的一款雪糕,天氣炎熱的時候,一邊吃它一邊看電視.....
李玉素 攝
酒心巧克力
應該算是一種比較奢侈的零食了吧,小編小時候,一般只有過年才有機會吃上一兩顆,現在反而為了減肥,連巧克力都不吃了。
資料圖 酒心巧克力
辣條
試問辣條這種神仙美味誰不喜歡吃?不論是只吃辣條,還是夾到饅頭、餅里都是一道美味佳肴。小編最愛吃的就是這種豆筋,嚼起來有勁,味道也非常好吃,每次不到半小時可以吃完一大袋。還有辣絲也超好吃!!!
張楷欣 攝
酸梅粉
五分錢就可以買一包小小的酸梅粉,裡面有個小勺子供你舀來吃。最特別的就是那些小勺子的頂端總會做成各種各樣的人物造型,有古代四大美人,還有米老鼠唐老鴨等等,很是可愛。
果丹皮
果丹皮就是山楂製成的卷,其口味酸甜、開胃健脾、有助消化,很有嚼勁。果丹皮酸甜可口,有助消化。小時候貪吃,容易吃撐,媽媽就會拿一顆讓我吃。
李玉素 攝
猴王丹
也有叫神仙丹、開胃丹等等,味道和果丹皮差不多,酸酸甜甜的。
微博網友:@Mojo魔人啾啾
AD鈣奶
現在也特別愛喝的一款飲品,那首歌怎麼唱來著:深夜奶醉,嘗試一個人放縱的滋味......
李玉素 攝
麥麗素
這個零食貌似現在也還有,而且還是很好吃。
還有牛羊配、鮮三絲、拖肥、北京烤鴨、牛板筋、臭乾子、蝸牛酥、石頭糖、拉絲糖、咪咪蝦條、蝸牛酥、唐僧肉......同事問我為什麼嘴角都是口水!!!
而且小編的同事們在群里討論完以後,掀起了一撥網購高潮。兩三天後,小編我就有口福啦!
那麼,你小時候最愛吃的零食是什麼呢?
來源:未來網、中國新聞網
編輯:劉義陽
審核:王小龍
※面對一級致癌物苯,當地居民、現場記者分別應該如何防護?
※塗建華委員:人才成再生資源產業最大短板
TAG:科技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