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次忍讓,都是一種造就
忍,實在是一種高深的處世之道。小忍可以避免爭端,大忍可以大事化小,讓自己事事通達,並且可以修身養性。
忍讓,是一種為人處事的態度,其意為忍辱負重,退讓他人,是一種向上的態度,亦是一種風度。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一對人人羨慕的恩愛夫妻,一起走過了五十個春秋,彼此感情依舊。五十年的時光竟不能讓他們的愛情有一絲褪色。
有人問:「五十年的相隨歲月,如何走過來?」
她答一個字:「忍。」
問他,他答一個字:「讓。」
忍讓,說起來簡單,做起來有那麼容易嗎?五十年的時間畢竟不是一朝一夕。她說,一點都不難嘛,凡事多為他想想,不就沒怨氣發了?他說,很簡單呀,她喜歡的事,就讓她去做,總得給她一片自己的天空。
每一次忍讓,都是一種造就。關於忍讓的名言警句數不勝數。「退一步海闊天空,忍一時風平浪靜」「將軍額上可跑馬,宰相肚裡可撐船」「忍得一時之氣,免得百日之憂」,這都是對忍讓境界的詮釋。這一切都表明:忍讓是一種智慧,忍讓是一種修養,忍讓是一種風度,忍讓是一種美德。
佛說:凡事都需要一個「忍」字,忍他人之不能忍,方為人上人。
人生在世,百忍為上。居家要忍,謀生要忍,做官要忍。忍,實在是一種高深的處世之道。小忍可以避免爭端,大忍可以大事化小,讓自己事事通達,並且可以修身養性。
唐代宰相婁師德的弟弟要去代州都督府上任,臨行前,婁師德對弟弟說:「我沒多少才能,現位居宰相,如今你又得州官,得的多了,會引起別人的嫉恨。該如何對待?」他弟弟回答說:「今後如果有人往我臉上啐唾沫,我也不說什麼,自己擦了就是。」婁師德說:「這正是我擔心你的。那人啐你,是因為憤怒,你把它擦掉了,這就是抵擋那人怒氣的發泄。唾沫不擦自己也會幹的,倒不如笑而接受呢。」
藺相如面對廉頗步步緊逼的行為,忍了。因為他明白國家正處在危急時刻,如果在這時起內訌,將會導致國家的覆滅。然而,他是愛國的,是寬容的。面對此情此景,他決然放棄個人得失來保全國家利益,也留下了「將相和」的美譽。
藺相如,寬厚的文人,因為自己的大量,才造就了「宰相肚裡能撐船」的美德,也讓世人學到了寬容處世的大道理。
生活中,我們常見到當事人因懂得忍讓,而引發爭吵、咒罵、打架,甚至流血衝突的情況。有時僅僅是因為你在工作場合踩了我的腳,或一句話說得不當。在地鐵里為搶座位,在公交車上挨了一下擠,都可能成為引爆一場口舌大戰或拳腳演練的導火索。
在此,我們且聽聽兩位高僧頗具深意的對話。
寒山問拾得:「世間有謗我、欺我、辱我、笑我、輕我、賤我、惡我、騙我,如何處之乎?」
拾得笑曰:「只要忍他、讓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過幾年你且看他。」
此言真乃妙也!忍是一種寬廣博大的胸懷,是一種包容一切的氣概;忍是一種美德,想成就一番大事業,就必須吃常人不能吃之苦,忍常人不能忍之忍;忍是一種策略,為了成就大事,在小事上忍耐,能屈能伸,才有遠見、有智慧和有耐性。「忍」是心上一把刀,能忍則消災避禍,能忍則心平氣和,能忍則立於不敗之地,能忍則轉危為安,能忍則逢凶化吉。
可以說,人生中的每一次忍讓,都是一種造就。古今中外,因為能「忍」而成大事的例子不勝枚舉。
康熙是清世祖的第三子,他八歲登基,但大權卻落入鰲拜之手。鰲拜專權擅政,根本不把年幼的康熙放在眼裡。康熙強忍怒火,暗下決心,等待時機。他平時裝著貪於玩耍,不問朝政,掩人耳目學習摔跤,實則親兵習武。鰲拜稱病不上朝,康熙親自登門慰問,表示誠意,目的是穩住對手,同時察看真情,探聽虛實。
經過數年的準備,康熙覺得扳倒鰲拜的時機已經成熟,便把鰲拜誘進宮中,將鰲拜及其爪牙一網打盡。此時康熙才16歲。
康熙的勝利是因為他小小年紀便懂得忍讓,而忍讓磨礪了他的意志,增長了他的智慧,使他最終成為「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的傑出政治家。
我們生活在社會上,每天都和各種人打交道,適度的忍讓對我們保持愉快心情大有好處。每一次忍讓,都是一種造就,是幸福人生不可或缺的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