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亮劍》三處熱血劇情,戳中抗戰殘酷真相!

《亮劍》三處熱血劇情,戳中抗戰殘酷真相!

你準備先看哪篇熱文:明朝那些事兒講的歷史是真的嗎|慕容復要恢復的大燕國有多奇葩|極簡中國游牧民族史|古代一兩銀子值多少錢|國外歷史書吹水的現象很嚴重|我們為什麼要放棄永生

良心抗戰劇《亮劍》,自從2005年開播,就叫多少觀眾燃到今天。

劇中那拍桌子罵娘殺鬼子的英雄團長李雲龍,早已變成熱詞「李雲龍式幹部」,還有魏和尚段鵬丁偉孔捷楚雲飛等各位英雄,各個血脈噴張的光榮事迹。

相關劇情每次重播,常見彈幕刷屏。

但是,《亮劍》之所以被公認為「良心劇」,卻不止因為這些澎湃的英雄情懷,更重要的,是因它講了抗戰的艱難。

比如下面這幾段,《亮劍》劇中圈粉無數的熱血劇情,激動人心的背後,更藏著抗戰真實而殘酷的真相:那十四年的血火硝煙里,中國軍民,是在怎樣的艱苦卓絕里抗戰的。

熱血劇情1:魏和尚槍挑「觀摩團」

身為《亮劍》里頂級白刃戰高手,李雲龍警衛員魏大勇(魏和尚)最酣暢淋漓的「單挑」一戰,正是「槍挑觀摩團」:在李雲龍獨立團巧妙設伏,將日本軍官組成的「戰地觀摩團」一勺燴時,「觀摩團」里的日本旅團長卻還猖狂叫囂,要與獨立團進行「一對一決戰」。

接著李雲龍一個眼神,魏和尚抄起紅纓槍冷冷站出,幾個回合廝殺,紅纓槍就如長龍呼嘯,把這個猖狂旅團長,當場捅了個透心涼,公認《亮劍》的「打戲」里,十分解氣的一段。

如此經典搏殺,卻也早就招來不少質疑聲:都是二戰年代了,八路軍,竟還用著冷兵器年代的紅纓槍?事實是,這正是抗戰戰場上,一樁心酸的真相——那年頭的八路軍,只能用紅纓槍。

自從全面抗戰爆發,八路軍就吃夠裝備的血虧:抗戰初期的八路軍兵工廠,連槍炮刺刀必須的鋼鐵與火藥都造不了,只能造黑火藥的手榴彈地雷。

120師參謀周士第的回憶說,即使八路軍主力師,全師不過老式步槍四千來支,人手一條槍都做不到,刺刀更只有一百來把。連白刃戰裝備都嚴重吃虧。

於是,成本低打造方便的紅纓槍,就是八路軍的重要補充。

甚至很多八路軍連隊,幾乎人手一條紅纓槍。

而在白刃戰上,看似落後的紅纓槍,其實也有奇效,這擁有兩米白蠟桿槍身的硬傢伙,近戰時可以死死壓制裝刺刀的三八大蓋,如果戰術打好,威力也常驚人。

比如1938年3月的神頭嶺伏擊戰,386旅的戰士們,就在山樑地形手持紅纓槍發起白刃戰,給了頑抗日軍致命一擊,打出殲敵一千五百多人的漂亮戰果。

精彩背後,是八路軍戰士手持紅纓槍,迎著日寇火力衝鋒的悲壯。

也正是在這些悲壯苦戰時,八路軍後方的軍工生產,也在進行著搏命般的探索。

縱是資金技術設備樣樣缺,以吳運鐸陸達等人為代表的軍工技術人員,依然在一次次與死神擦肩而過的實驗後,完成著重要突破:1943年時,後方軍工廠終於可以生產無煙炸藥,前線逐漸告別了黑火藥的「邊區造手榴彈」。

1944年,八路軍軍工部完成「白鐵生燜火」技術,從此可以批量生產槍械乃至各式炮彈。

抗戰晚期的八路軍部隊,已經可以對兇殘日寇,發起迅烈的火力打擊。

紅纓槍,這款抗戰初期的殺倭利器,逐漸淡出了戰場。

一桿紅纓槍,見證了前線後方,多少以身許國的八路軍將士,拋頭顱灑熱血的悲壯,和浴血重生的成長。

熱血劇情2:絞殺漢奸錢伯鈞

《亮劍》里的李雲龍團長,出名的「只佔便宜不吃虧」,「絞殺漢奸錢伯鈞」這事兒,就是他撿的一樁大便宜:晉綏軍楚雲飛團長的老部下錢伯鈞,鬼迷心竅要反水,聞訊後的楚雲飛上門問罪。

但就在雙方打的不可開交時,李雲龍的獨立團果斷出動,把錢伯鈞部來了個一窩端繳械,整個加強營的裝備,全被八路軍樂呵呵抬走。

反水不成的錢伯鈞呢?更是被楚雲飛縱馬追殺,一槍打爆了頭。

做漢奸,落了可恥下場。

這一場絞殺漢奸部隊的好戲,曾叫多少《亮劍》劇迷們連聲叫好,但有一條,卻讓人細思極恐:連錢伯鈞這樣的人,竟然也要做漢奸?

因為這位錢伯鈞,還有這個要跟著反水的晉綏軍加強營,並非是雜牌亂軍。

以錢伯鈞的辯解說,他們也曾與日寇血拚過不少硬仗惡仗,甚至「忻口會戰時傷亡過半」。

這群昔日也曾血戰日寇的漢子,這樣一支曾經的抗日英雄部隊,真能毫無壓力當漢奸?

事實是,這正是抗戰時代,另一樁曾讓許多國人絕望的景象:敵後國民黨軍隊的「投降潮」。

抗戰進入相持階段後,國民政府內部「投降論」甚囂塵上,日本軟硬兼施加劇, 「曲線救國」的香風到處刮,那些在敵後抗戰的國民黨軍隊,好些人也就信心崩塌。

從抗戰相持階段到抗戰勝利,敵後國民黨軍隊投敵數多達50萬人,大批高級軍官主動做帶路黨,場面簡直「降官如毛,降將如潮」。

敵後偽軍數量暴漲到八十萬人,其中更包括曾在台兒庄等戰役立功的英雄部隊——昔日誓言抗戰的他們,就這樣變節叛變,把槍口對準了八路軍。

此情此景,也正如《亮劍》里,晉綏軍楚雲飛團長對錢伯鈞們的那聲怒喝:我問你們這兩個混蛋,你們還是中國人嗎!

比這聲怒喝更殘酷的,卻是「投降潮」帶來的抗戰形勢:曾經發展到100萬多人的國民黨軍隊敵後根據地,到1943年就剩了山西浙西和大別山等幾個小塊,大批戰略要地幾乎全數丟光。

李雲龍「撿便宜」的背後,是從未退縮的八路軍,孤軍奮戰的艱難局面。

熱血劇情3:獨立團反掃蕩

同樣是面對日軍高壓,八路軍的處境又如何?《亮劍》里「獨立團反掃蕩」的劇情,就是生動寫照:患病的李雲龍,率領獨立團連續衝破日軍封鎖,曾是李雲龍「寶貝疙瘩」般的獨立團騎兵連,以全連覆沒的悲壯代價硬扛日軍騎兵聯隊。

分散突圍的李雲龍,身邊戰士幾乎傷亡殆盡,險些與魏和尚一起殉國於烈火中。

每一個橋段,都叫多少觀眾,看到熱淚盈眶。

而比起劇中因為場景有限,展現的戰鬥場面來,日軍對於八路軍根據地的掃蕩,手段卻是兇殘得多。

在冀中平原上,日本修築了碉堡1635個,封鎖公路4860公里,冀中抗日根據地被切割為2670個小塊。

日本華北派遣軍參謀安達二十三更得意宣稱,日本在華北平原上修築的封鎖溝,是萬里長城的六倍長,每三里就有一個碉堡。

幾乎要以一個窒息的囚籠,死死困住八路軍。

從1941年起,日軍對於八路軍根據地的掃蕩,更進入了瘋狂階段:單是1942年,日軍對華北地區發動千人以上掃蕩77次,萬人規模掃蕩十五次。

手段更是兇狠到極致。

被俘的日本223聯隊士兵供認,當時日軍每到一處,「凡是敵人(八路軍)區域內的人,不問男女老幼,應全部殺死」。「井要一律埋死或下毒藥」。「沿途的房子也要被燒光了」。僅223聯隊,一次掃蕩就殺害百姓3000多人。

簡單一個命令,就是血流成河的慘景。

而在《亮劍》里,獨立團浴血突圍的戰鬥,在抗戰最艱苦的1941至1942年,基本是「日常生活」。在1942年,平均每個日本兵隔21天,就要參加一次掃蕩。

平均每個根據地,就要迎戰一萬多名日軍。

1942年的「五一大掃蕩」,日軍華北方面軍總司令岡村寧次更是在飛機上指揮,以五萬人的兵力,在18萬平方公里的冀中平原上瘋狂搜殺,妄圖徹底消滅八路軍。

而在《亮劍》的劇情里,也借李雲龍丁偉等人的談話,揭開了八路軍「反掃蕩」的沉重傷亡,丁偉的新一團傷亡三分之一,李雲龍的獨立團損失高達三分之二,放在真實的「反掃蕩」戰場,這樣的傷亡,才只是冰山一角:1941年日軍的冀北掃蕩,根據地群眾失蹤被害近兩萬人,八路軍傷亡五千多人。

1942年的「五一大掃蕩」,八路軍冀中軍分區減員近半,群眾遇害五萬多人,冀中平原「無村不戴孝,到處聞哭聲」。

但是,就是這樣的殘酷局面,就是這樣的沉重犧牲,八路軍新四軍領導的抗日軍民們,沒有「曲線救國」,更沒有逃跑投降,而是血戰到底,從未屈服放棄。

光耀史冊的抗戰勝利,不是「神劇」里的「手撕鬼子」換來,卻來自多少先烈們,這樣悲壯的犧牲!

何為抗戰的中流砥柱?這就是抗戰的中流砥柱!

參考資料:《八路軍戰史》、《白崇禧回憶錄》、《日本侵略軍在中國的暴行》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歷史教師王漢周 的精彩文章:

吳京登上珠峰,背後有真相
我已無法直視日本的兒童玩具了!

TAG:歷史教師王漢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