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時尚 > 流動的頓悟:電影藝術中的水與精神分析

流動的頓悟:電影藝術中的水與精神分析

水,世上最具有觀看度的自然界面之一。不論是清澈的水還是渾濁的水、寧靜的水還是涌動的水,它都在向靜觀它的遐想者們顯露著這樣一種意志——「看到和顯現自己」,哲學家加斯東·巴什拉其稱為水的詩學。他認為,水是一種比火更陰性、更均勻的本原,它通過更隱秘、更簡潔的人性力量而具有象徵性。

活動影像的本質又和水極為相似,遵從與時間同步的無可凝止性,每一瞬間水的流過如同每一幀影像膠盤或信號的運動,都是一次死亡與新生的過程。至於銀幕這種介質的表面,又何嘗不是一層在映照觀者自身的光影水面呢?

流動的頓悟:電影藝術中的水與精神分析

《暴風雨》截幀 ? Screenbound International

我們從這樣一種感悟出發,從電影藝術百年歷史的不同時期、不同地域、不同風格中,最終選取了11部長片與8部短片,將水的魅力彙集呈現於銀幕之上。

上世紀初的先鋒導演兼攝影師拉爾夫·斯坦納(Ralph Steiner)早在1929年就以一部13分鐘的紀錄短片《水》(H2O)近距離展現了水可供靜觀的多姿形態,雨水墜落的漣漪,從機器和管道傾瀉而下的水,攪動形成的漩渦,水面對岸上之物的反射,波浪的動畫,鋼琴樂聲和水的圖像形成了同構的輕盈品質。

在美國實驗電影大師斯坦·布拉哈格(Stan Brakhage)最為著名的紀錄短片《水窗中的顫動嬰兒》(Window Water Baby Moving)中,妻子分娩的羊水伴隨著真實的痛苦與喜悅如期而至,這與身患膀胱癌的他晚年將一台Bolex攝影機浸入科羅拉多河中的作品《混合容器》形成了某種生死的對話。

流動的頓悟:電影藝術中的水與精神分析

《水窗中的顫動嬰兒》截幀 ? Light Cone

電影史上最重視水之靈性的導演安德烈·塔科夫斯基(Andrei Tarkovsky)在科幻電影《飛向太空》(Solaris)中,將對水的想像提升到了科幻、哲學與視聽藝術的高峰,星體表面的海洋態智慧體喚醒並物化出接近者的最深情感與慾望,這一切正如保羅·克洛岱爾所言:「內心所欲的東西都能歸結為水的形態」。

藝術家菲利普·寇特(Philippe Cote)名為《影子》的短片傳達了一種法國式的自然主義的冥想時刻,一台8毫米攝影機簡單記錄下了水族館裡各色動物在水影間的遊動。捷克實驗動畫電影大師卡爾·齊曼(Karel Zeman)的《靈感》(Inspirace)則將水華麗物質化,在對一滴雨水的靜觀中再現了晶體般展開的藝術創造過程。

流動的頓悟:電影藝術中的水與精神分析

《靈感》截幀 ? Zeman Foundation

蔡明亮的《黑眼圈》與謝飛的《香魂女》在不同的時代空間中都借水為象徵來表現各自社會的文化傷痛,到了阿彼察邦(Apichatpong Weerasethakul)的《仙人掌之河》(Cactus River)那裡,歷史的暗流又在女性的夢與回憶中得以釋放。而呂西安·卡斯坦因-泰勒和維瑞娜·帕拉韋爾((Lucien Castaing-Taylor&Verena Paravel)的《利維坦》(Leviathan)則呈現了那種令人顫慄的水,在一種極端的視角中再現了《白鯨》般的窒息與蠻荒。

流動的頓悟:電影藝術中的水與精神分析

《利維坦》截幀 ? Harvard Sensory Ethnography Lab

隨著眼睛(鏡頭)以不同方式對水靜觀,我們將看到自身精神形態的環環再現:孕育、流變、慾望、毀滅、回憶、夢與療愈。榮格云:「只有在此時,我們再會意識到青春之水的實體特性,才會在我們自己的夢幻中重新找到出生的神話,找到具有母性力量的水,使人在死亡中,超過死亡而活的水。」老子的描述或許更為精確:「水德是最接近於道的。」對水影像的靜觀與想像,可視作我們對生命之道的參悟之法。

流動的頓悟:電影藝術中的水與精神分析

《飛向太空》劇照 ? Films Sans Frontieres

四季影展2019春「流動的頓悟」從3月至6月,國際影像文化促進會將在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法國文化中心陸續呈上自20年代以來的近20部影像佳作。其中包括拉爾夫·施泰納拍攝於1927年的短片《水》(膠片,現藏於MoMA),羅曼·波蘭斯基長片處女作《水中刀》,德里克·賈曼改編自莎士比亞經典的《暴風雨》,塔可夫斯基的名作《飛向太空》,善用水這一意象的亞洲導演蔡明亮的《黑眼圈》,提前透露蔡明亮導演和他的御用搭檔李康生也會參與映後交流。還有謝飛導演《湘女蕭蕭》《香魂女》專場連映,影展也榮幸地邀請到了謝飛導演和影片主創團隊來到現場。

流動的頓悟:電影藝術中的水與精神分析

影片及作者介紹

(影片按片名中文拼音順序排列)

流動的頓悟:電影藝術中的水與精神分析

《暴風雨》海報 ?? Screenbound International

暴風雨

The Tempest 1979 / 英語 English / 中英字幕 Chinese and English subtitles / 95min

影片根據莎士比亞的名劇《暴風雨》改編,一個講述背叛、復仇與寬恕的故事。在眾多改編該原著的影視劇中,賈曼的《暴風雨》無疑是最實驗和先鋒的,作者氣質濃郁。影片中的每個人物都被改造成不同形式的癲狂,通過幽暗與狂歡的交替將原劇中壓抑的色彩全副展現。他在繪畫和舞台藝術上的造詣,使得場面具有十足的舞台感。

流動的頓悟:電影藝術中的水與精神分析

《博物館的來訪者》海報 ?? Lenfilm Studio

博物館的來訪者

Visitor of a Museum 1989 / 俄語 Russian / 中英字幕 English and Chinese subtitles/ 128 min

這部被稱為《潛行者》的「繼承者」的《博物館的來訪者》誕生於塔可夫斯基去世三年後的89年。影片的故事背景設定於一個荒蕪的後天啟時代的世界,垃圾成山,江海泛濫,全世界由畸形的智力退化的「墮落者」組成,他們與仍然保持著文明化的人們分隔開,生活在「保留區」之中。整部電影的畫面和《潛行者》具有十分相似的質感,在悲涼抑鬱的基調上展現出來的無主世界也繼承了前者的氣質。導演本人作為塔可夫斯基電影精神的繼承人,在此再次呈現了同樣沉重深邃的主題:在失去救贖的末世中思考宗教和信仰拯救問題。

流動的頓悟:電影藝術中的水與精神分析

《二十四隻眼睛》海報 ??松竹株式會社

二十四隻眼睛

Twenty-Four Eyes 1954 / 日語 Japanese / 中英字幕 English and Chinese subtitles /156 min

二十四隻純凈的眼睛,十二個時代裹挾下命運悲劇的孩子。由木下惠介執導,改編自日本著名作家壺井榮同名長篇小說的《二十四隻眼睛》,講述了瀨戶內海小豆島上的大石老師和她的12名學生橫跨日本戰前戰後二十年間的命運變遷,是一部經典的反戰電影。抒情派導演木下惠介用清新詩意的鏡頭,包裹戰爭殘留的瘡疤,平靜卻有力地寫盡了戰爭的殘酷。影片中飾演女教師的高峰秀子的眼淚,就是對戰爭最大的無聲控訴。不得不提的,是該片的音樂。多首熟悉的民謠,兒歌,《甜蜜的家》、《故鄉的親人》等名曲穿插其間,清婉恬然,如同流過二十四隻眼睛的溫情,映照了苦難中相依相扶的心靈交融。影片被同年《電影旬報》評為日本年度十佳電影第一名,更打敗黑澤明的《七武士》,獲得1955年金球獎最佳外語片獎。

流動的頓悟:電影藝術中的水與精神分析

《飛向太空》海報 ?? Films Sans Frontières

飛向太空

Solaris 1972 / 俄語 德語 Russian German / 中英字幕 English and Chinese subtitles / 167 min

《飛向太空》改編自科幻作家萊姆的同名小說《索拉里斯》,講述了一組蘇聯科學家到索拉里斯行星上研究「海洋」,後來才發現這看似海洋的東西其實是行星的「大腦」,海洋的波動能影響到宇航員的心智和記憶的故事。為了將《索拉里斯》搬上大銀幕,塔科夫斯基和萊姆合作,萊姆參與了劇本改編,但無法控制塔可夫斯基為電影進行的劇情變更。在塔可夫斯基那裡,除了人性、愛,這樣常見的塔可夫斯基命題之外,電影里涉及了幾個科幻故事中也常涉及的命題,例如人和非人的關係。塔科夫斯基自己認為「影片具體呈現了『意識』這一概念,它得到了很好的表達。問題在於,影片中有著太多偽科學的招數。」本片被提名1972年戛納電影節金棕櫚獎,並獲同年戛納電影節評委會大獎和國際影評人協會大獎。

流動的頓悟:電影藝術中的水與精神分析

《弓》海報 ?? Finecut Co., LTD

The Bow 2005 / 韓語 Korean / 中英字幕 English and Chinese subtitles / 90 min

影片《弓》是由導演金基德歷時17天創作出來的作品。導演在這部影片中營造出了一個獨立隔絕的環境,用微妙的元素保持其內部的平衡。片中最大的矛盾來源,都是有意識的在閉合環境中打開通向現實的窗口,也可以看做是獨立實驗空間中,加入戲劇矛盾變數所形成的的張力模式。片名用「弓」這個題眼暗示出作品最為核心的人物關係矛盾點,用辯證視角來處理禁忌的代際關係。影片極簡美學風格與「水」的主體疊加,將宿命論推至噴張的臨界點。

流動的頓悟:電影藝術中的水與精神分析

《黑眼圈》海報 ?? 導演蔡明亮

黑眼圈

I Don"t Want to Sleep Alone / 2006 / 漢語普通話 馬來語 孟加拉語 台語 Chinese Malay Bengali Taiwanese / 中英字幕 Chinese and English subtitles / 102 min

《黑眼圈》是蔡明亮首部回到馬來西亞拍攝的電影。影片緣起於馬來西亞經濟衰退,大量外勞突然成為非法流民的現實背景。雖然,最終放棄了外勞的題材,蔡明亮在這部電影中仍然保留了主角們外來人的身份。相較於導演的其他作品,《黑眼圈》更多的關注到人與人之間的接觸,以及對於這種接觸的渴望。影片用一張床墊串起了所有的劇情,李康生在其中一人分飾兩角,同時扮演遊民小康與另一名癱瘓男子。這部電影獲得2006年威尼斯未來電影協會特別獎。該片還有一部紀錄片《沉睡在黑水上》,同樣由蔡明亮拍攝。

流動的頓悟:電影藝術中的水與精神分析

《靈感》截幀 ?? Zeman Foundation

靈感

Inspiration 1948 / 捷克語 Czech / 中英字幕 English and Chinese subtitles/ 11 min

《靈感》是一部玻璃玩偶動畫。製作玻璃藝術品的藝人受到窗外雨滴的啟發,彷彿看到舞者和一個不高興的小丑在自己創作出的水晶王國中起舞。短片的鏡頭刻意利用和表現,玻璃及水面的反射、焦散和折射。配合動態的燈光和景深模糊,令本片的畫面效果更顯華麗夢幻。

流動的頓悟:電影藝術中的水與精神分析

《利維坦》海報 ?? Harvard Sensory Ethnography Lab

利維坦

Leviathan 2012 / 英語 English / 中英字幕 English and Chinese subtitles/87 min

《利維坦》是由哈佛感官人類學實驗室在2012年出品的一部紀錄片,記錄了馬薩諸塞州海岸上的一次捕魚活動。在《聖經》中,利維坦是一頭海怪,也是梅爾維爾(《白鯨》一書的作者)用來借指巨鯨的典故,而《利維坦》正是在《白鯨》所描寫的水域——北大西洋海域中拍攝。十幾台攝影機被綁在漁民身上、棄置在甲板上、扔進死魚堆里、用膠布綁在木杆上放進海里隨波沉浮…這樣的拍攝手法使鏡頭完全貼在人身,魚頭和船首,製造了一種被黑暗籠罩,無法洞察整體全局的影像壓迫感。導演、攝影統統隱沒,不作評判,沒有指向,任觀眾在虛幻抽象的黑暗和邊緣體驗中投射自己的所思所感。本片提名洛迦諾電影節金豹獎,並在多個國際電影節進行展映,是哈佛感官人類學實驗室最為革新的作品。

流動的頓悟:電影藝術中的水與精神分析

《千禧年的天使#6》截幀 ??藝術家程然和麥勒畫廊

千禧年的天使#6

Angels For The Millenium (#6) 2012 / 單頻有聲錄像 / slient / 7′45″

《千禧年的天使#6》是程然創作於2012年的一部錄像作品。一溺水的男子在畫面中如從天而降一般,由下而上進入水中,舒緩、平靜,後被救生員緩緩帶離。幽暗緩慢的七分多鐘猶如一場肅穆、莊重的儀式。形式上,這部短片引用了美國錄像大師比爾·維奧拉歷史性的錄像裝置《千禧年的五個天使》(2001)中,令人難忘的水中沉浸漂浮的人物。程然杜撰出一位「第六號天使」,更是將畫面倒置,來呈現一個與其相反的價值觀或者立場,投射出對教條、對信仰的質疑。該作品不僅是對《五個天使》中精神層面探索的一次反撥,更是一次對固有的錄像創作手法與語言富有想像力和戲謔的試探。

流動的頓悟:電影藝術中的水與精神分析

《水》海報 ?? MoMA

H2O 1929 / 無語言 no dialogue / 無字幕 no subtitles /14 min

《水》是拉爾夫·施泰納的第一部影像作品。片中對「水」所有形態的研究在液體的反射和運動的靈動之美當中呈現。作為一部上世紀20年代創作的藝術影像,僅憑藉水這一基本元素,作者讓畫面傳遞出豐富的感受,展現物質本身形態的純粹美感。作品中「水」的狀態或垂掉如線,或展開如布,或平流如簾,鏡頭的伸縮及搖動構成水中倒影粼粼如撥弦,直至今日,這部抽象的記錄性短片仍充滿魅力。

《水窗中的顫動嬰兒》截幀 ? Light Cone

水窗中的顫動嬰兒

Window Water Baby Moving 1959 / 無語言 no dialogue / 無字幕 no subtitles /13 min

《水窗中的顫動嬰兒》是美國著名實驗導演斯坦·布拉哈格的一部實驗性紀錄短片,他將鏡頭對準第一任妻子珍?布萊凱吉懷孕的身體,紀錄了他的第一個孩子誕生的過程。畫面整體為溫暖的羊水色溫,光影輕盈,充滿溫柔的愛意。 多重曝光、拼貼式剪輯、水溶性的色澤,尤其使半沉浸在水中的女人懷孕的身體呈現出前所未有的美。影片後半部分以布拉哈格崇尚的「未被規訓之眼」(untutored eye)毫不避諱地直視了分娩之痛。裸露、開合、撕裂、生產,嬰孩出世。觀眾用目光「親歷」了一位母親必經的終極疼痛。該片也引發了一些倫理上的討論——電影如何凝視身體?我們的觀看有邊界嗎?

流動的頓悟:電影藝術中的水與精神分析

《水的故事》? Les Films du Jeudi

水的故事

A Story of Water 1961 / 法語 French / 中英字幕 Chinese and English subtitles / 18 min

《水的故事》拍攝於1958年,是向馬克·塞特納致意的短片。馬克·塞特納曾與戈達爾和特呂弗共事過,影片原本是由特呂弗導演,後期戈達爾修改了大量對話並進行了剪輯,所以一般認為這是戈達爾與特呂弗的第一次合作。特呂弗與戈達爾等新浪潮導演深受巴贊真實電影美學理論和義大利現實主義的雙重影響,作品具有強烈的紀實性及濃重的個人傳記色彩,形成真實、誠懇的風格特徵。他們的作品挑戰傳統電影觀念,否定傳統道德,將古典敘述形式與藝術電影的敘述形式融為一體,對於當代世界電影產生深刻的影響。《水的故事》是隱喻遠大於實質影像或者文本的短片,在特呂弗的許多影片中,他都把人的感情推向一個極端的處境,以安排和講述人物的命運,對婚戀中的人的精神狀態,有著比心理醫生還要深刻生動的把握。

流動的頓悟:電影藝術中的水與精神分析

《水媽咪》? Les Films du Jeudi

水媽咪

Mommy Water 1953 / 法語 French / 中英字幕 Chinese and English subtitles / 19 min

讓·魯什的藝術影像《水媽咪》雖然沒能擺脫傳統民族志的畫風,但一脈相承的詩意依舊有足夠的辨識度。殖民者的城堡漸漸隱退昔日榮光的時代背景,將一場葬禮放在影片的中心,首尾相望則生生不息,「海永不幹涸」。同樣的殖民與宗教主題,影片將殖民背景淡化,真實地記錄了西非海岸迦納地區漁民的生存狀態和原始風貌。

流動的頓悟:電影藝術中的水與精神分析

《水影》截幀 ?? Light Cone

水影

Les Ombres Aquatiques 2016 / Super 8mm / color-b&w / silent / 11" 00

LES OMBRES AQUATIQUES是藝術家菲利普·科特在2016年完成的一部紀錄短片,法語ombres和aquatiques分別是中文「影」和「水」的意思。藝術家用8毫米攝影機簡單記錄下了水族館裡各色動物在水影間的遊動,無任何文本背景或情節。隨著時間流逝,觀者開始注意到光線如何穿透水體,魚、海葵、水母是如何在看似透明的媒介里運動。無論是「紀錄」還是「觀看」,都為一種靜觀意志的聚合。

流動的頓悟:電影藝術中的水與精神分析

《水中刀》海報 ?? Screenbound International

水中刀

Knife in the Water 1962 / 波蘭語 Polish / 中英字幕 English and Chinese Subtitles / 94 min

《水中刀》是猶太籍導演羅曼·波蘭斯基的長片處女作,當時的波蘭斯基只有27歲,僅僅用三個人物角色,一條破帆船和一片大海就已經把人生種種刻畫的淋漓盡致。作為波蘭戰後第一部與戰爭創痛無關、直擊人類生活的影片,《水中刀》在藝術的表現力及人性的刻畫上都令人印象深刻。它絕望和冰冷的視角中帶著藝術的淳樸和真摯,影片內核的騷動相較於後期紛繁的「電影手法」,更具有衝擊力。從文本上而言,這部電影並沒有對任何人進行道德評判和價值衡量,波蘭斯基將將度量的尺交給了觀眾,用鏡頭的純粹去審視世界的冷。也正因如此,即便放在57年後的今天,他的冷靜和敏銳也並為因為鏡頭語言的簡樸而失去光芒,反而經過時間的識別後更加鮮艷。

流動的頓悟:電影藝術中的水與精神分析

《香魂女》海報 ??謝飛導演

香魂女

Woman Sesame Oil Maker 1993 / 漢語普通話 Mandarin / 中英字幕 Chinese and English subtitles / 105 min

提到中國女性的電影,《香魂女》是繞不開的一座歷史標杆。這部由中國第四代領軍人物謝飛導演創作的作品,反映了中國農村兩代女性命運悲歌。與著名華人導演李安的《喜宴》共同摘取德國第43屆柏林國際電影節最佳影片金熊獎。本片中對香二嫂及環環的刻畫層層推進,不急不緩。視覺造型和視聽語言都非常講究。打破戲劇式結構,提倡紀實性,追求質樸自然的風格和開放式結構,注重主題與人物的意義性以及從生活中、從凡人小事中去開掘社會與人生的哲理。略帶黑色電影后期的現實題材電影,儘管是93年的作品,放在當下,依然有現實意義。

流動的頓悟:電影藝術中的水與精神分析

《湘女蕭蕭》海報 ??謝飛導演

湘女蕭蕭

Married to A Child 1986 / 漢語普通話 Mandarin / 中英字幕 Chinese and English subtitles / 110 min

《湘女蕭蕭》改編自沈從文的原著小說《蕭蕭》。這部榮獲1988年法國蒙彼利埃國際電影節金熊貓獎、1988年西班牙聖賽巴斯蒂安國際電影節堂吉訶德獎的電影作品,在時代大背景下,展現出「空間概念勝於時間概念的特質」。影片具有80年代罕見開放特徵,對性風俗的表達具有一種殊異的自然與淳樸的解構。淡化原罪觀念,強調繁殖力的『實用主義』,對保守禮儀制度的反思深刻而委婉。與文學中中規中矩地隱含了另一個蕭蕭的命運相比,影片具有明顯的現代性,戛然而止的轉折將反思留給了觀眾。

流動的頓悟:電影藝術中的水與精神分析

《仙人掌之河》截幀 ?? Kick the Machine

仙人掌之河

Cactus River 2012 / 無語言 no dialogue / 無字幕 no subtitle / 10 min

《仙人掌之河》是阿彼察邦紀錄他的御用女主角Jenjira Pongpas的生活片段的一部黑白實驗短片 - 用超速和慢速的影像呈現了流逝的瑣碎日常和當時的水、風等自然風物。像許多泰國人一樣,Jenjira確信一個新名字會給她帶來好運。所以Jenjira成為了Nach,意思是「水」。Nach與她老公居住在湄公河邊。多年來,她向阿彼察邦述說這條河,她的生活,以及她對未來的信念。她告訴阿彼察邦,她相信,由於中國和寮國的水壩建設,湄公河裡很快就會沒有水。實驗變速的影像呈現了兩條河流的流動- Nach的生活的流動和湄公河的流動。(編輯自阿彼察邦自述)

流動的頓悟:電影藝術中的水與精神分析

《一條叫做底塔斯的河》海報 ?? The Film Foundation

一條叫做底塔斯的河

A River Called Titas 1973 / 孟加拉語 Bengali / 中英字幕 Chinese and English subtitles / 159 min

《一條叫做底塔斯的河》是印度導演李維克·伽塔克的代表作品。電影的開篇就是美到令人窒息的畫面,廣角鏡頭中的底塔斯河波光粼粼,帶著來自大吉嶺喜馬拉雅山的饋贈,滋潤著這片廣袤的孟加拉平原,河流中星星點點的漁船,鋪撒漁網,岸邊樹木鬱鬱蔥蔥,隱隱可見其中散落的村莊,慶祝節日和豐收的喜悅,雨季中走過茂密的樹林...所有這些美好的畫面都出自於女主人公西芭娜的回憶,那是她一生中最美的記憶。西芭娜在美好中見證人世間所有的痛苦和不幸,面對底塔斯河的乾涸,土地分裂,生命逝去,感悟這個國家的宿命。

流動的頓悟:電影藝術中的水與精神分析

《0.7%的鹽》截幀 ??藝術家蔣志

0.7%的鹽

0.7% Salt / video / silent / 2009 / 8"35""

在《0.7%》中,阿嬌站在鏡頭前被鼓風機吹起頭髮,剛開始巧笑倩兮,漸漸梨花帶雨,最後淚痕滿面。現實社會中,女性總是被設想為柔弱的,愛哭被視為女性的「天性」之一。與撒嬌、嬌羞行為一樣,在很多時候,哭泣行為也是女性承認自身弱勢地位而獲得男權話語認同的方式之一。當一個女性在該哭的時候沒有哭,經常會被理解為「沒有感情」、「不知廉恥」等,而男性壓抑淚水的行為卻成了「堅強」的表現。在蔣志的這件作品中,選擇「艷照門」後的阿嬌來扮演影像中從笑轉哭的女性,試圖讓「眼淚」背後的社會意義冷卻下來,把充滿著符號價值的眼淚還原為0.7%鹽水這樣的物理存在,僅此而已。(策展人:鮑棟)

四季影展2019春「流動的頓悟」

排片表

流動的頓悟:電影藝術中的水與精神分析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ELLEMEN睿士 的精彩文章:

20個毀掉中國年味的瞬間
Karl Lagerfeld 謝幕:我痛恨無法獨處的人

TAG:ELLEMEN睿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