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白堊紀時期的魚鳥化石被發現,是唯一一個滿嘴牙齒的鳥類

白堊紀時期的魚鳥化石被發現,是唯一一個滿嘴牙齒的鳥類

魚鳥最初被認為是一隻生活在恐龍身邊的鳥,可能已經像現代鳥類一樣,有羽毛會飛,但是滿嘴牙齒也讓它像一隻恐龍那樣咬牙切齒。

在8700萬年到8200萬年前的晚白堊紀時期,一種新的三角恐龍頭骨的三維重建揭示了這種古老的家禽-魚鳥,有一個小而原始的喙和一個可移動的上顎。研究人員在5月3日的「 自然」雜誌上報道說,這種機動性使鳥兒能夠精確地利用喙來修飾自己並抓住物體,類似於現代鳥類如何使用它們的喙。但是還是保留了其非諾亞族恐龍祖先的一些特徵,除了牙齒之外還包括強壯的下顎肌肉。

雅典俄亥俄大學的脊椎動物古生物學家Lawrence Witmer說:「魚鳥是迄今為止最長的唯一已知的有齒鳥類之一。」通過首次提供了關於從皮膚覆蓋的恐龍牙齒向現代鳥類的角質覆蓋的無牙喙過渡的重要新細節,科學家有了深入的了解。

大約150年前,古生物學家奧斯尼爾馬什描述了一種燕鷗般的水鳥,它的翼展約為60厘米。化石顯示,這隻已滅絕的鳥類與恐龍有一些共同的特徵,比如滿嘴的牙齒。然而,它的翅膀和胸骨與現代鳥類的翅膀和胸骨非常相似,表明這隻鳥可以飛翔。耶魯大學脊椎動物古生物學家Bhart-Anjan Bhullar認為不同於恐龍鳥始祖鳥的頭骨,魚鳥的頭骨看起來更像現代鳥類的頭骨,有喙和相對較大的頭部,但是這些結構的細節一直缺乏。Bhullar說,19世紀挖出來的化石的頭骨被打碎了。「很多重要的解剖因此而被遮蔽。」

然後,在2014年,研究人員找到了一個新的毒蛾化石,這個化石有近保存完好的頭骨。研究人員從該化石中發現了另外三件來自不同博物館藏品的部分頭骨以及150年前發現的頭骨再分析,並創造了一種完整的古代三維鳥頭的結構。

重建顯示,魚鳥有一個可移動的上顎,可以像現代鳥類那樣獨立於下顎而抬高。動作範圍允許動物使用鑷子這樣的小嘴來啄食,馴服或抓住物體。但是這隻鳥在頭骨兩側也有很大的孔,代表了下頜肌肉附著的區域。 「它像鳥一樣啄食,像諾亞恐龍一樣咬人,」Bhullar說。

通過測量大腦的詳細結構,研究小組還確定,魚鳥的大腦在許多方面與現代鳥類大腦相似,包括與認知能力有關的大前腦 - 以及處理來自眼睛的圖像的大視軸。「這件事情像鳥一樣思考,並且具有敏銳的視野和運動協調性,」Bhullar補充道,這表明這些適應與複雜飛行的強烈物理要求有關。

洛杉磯自然歷史博物館的古脊椎動物學家Luis Chiappe對這一重要的歷史化石進行了仔細的解剖學研究。但他不相信腦囊的大小與飛行能力有關,或者說在這個物種中觀察到的過渡特徵一般代表了恐鳥向鳥類的轉變。Chiappe說:「我們對於晚白堊紀鳥類發生的事情有很大疑問 - 對於它們的顱骨形態知之甚少。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遠古使者 的精彩文章:

人類到底能不能實現永生?科學家:或能實現另一層面的永生
大象已經開始不再生出象牙,究起其中原因,令人感到十分羞愧

TAG:遠古使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