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學榮:這些關於東北的歷史,你都知道嗎
1
東北歷史上曾經有一個「渤海國」
鮮為人知的是,在東北的歷史上,曾經有一個國家,叫做「渤海國」。
公元698年,一個以靺鞨族人的粟末部人為主體的民族,在東北地區,建立了一個國家,叫做渤海國,所統治的領土在極盛期時,包括今嫩江至松花江河道一線以南的黑龍江省部分地區、吉林省大部、遼寧省、濱海邊疆區的南半部以及朝鮮半島北部。
渤海國是一個沿襲「古肅慎國」的民族基礎而建立的君主制、多民族政權,其前身為各時期的「肅慎」、「挹婁」、「勿吉」等地方民族政權。
公元926年,渤海國被遼國所滅。這個國家存在的時間並不短:228年。
圖:渤海國曾經的疆域
2
大清帝國曾經嚴禁漢人出關去東北
大清帝國入關之後,由於擔心東北地區滿族人被漢化,同時也為了保護滿族的「龍興之地」,清政府曾經長期嚴禁漢人出山海關、進入東北地區謀生。
怎麼禁止呢?清順治皇帝下令,沿著明代的遼東邊牆,修築了一條長長的「柳條邊」,以分隔東北和中原,柳條邊之內,都算中原,柳條邊之外,都算東北。
柳條邊東起遼寧鳳城,西至山海關下,挖土為溝,堆土為堤,在堤上插上柳條,築成籬笆,並駐兵把守。
確實有公務需要出關不可以嗎?可以的,但是要憑官府發出的印票,也稱文票,用今天的話說,就是東北通行證。
當時規定:「旗人須持本旗固山額真送牌子至兵部起滿文票,漢人則呈請兵部或隨便印官衙門起漢文票」,要領取了文票(通行證),才能去東北的。
還有東北特產諸如什麼人蔘、貂皮之類的,那些在當時,都是滿族的寶貝,都是絕對不允許夾帶的。
圖:清朝柳條邊遺址
3
闖關東現象使東北漢人多起來
那麼為什麼到了晚清時期開始,東北的漢人開始多了起來呢?
答案是:闖關東。
1860年,面對沙皇俄國在《璦琿條約》之後對東北與庫頁島的領土的侵奪,清廷中的有識之士開始認識到:以前禁止漢人去東北的國策,是錯的。
為什麼是錯的呢?因為你不準漢人去東北,東北的人丁就無法興旺,東北人丁不興旺,就容易引起外敵的覬覦。
1860年,黑龍江將軍上疏朝廷,呼籲開禁放墾,鼓勵移民,意見獲得採納。
於是,闖關東移民潮就開始了。
與此同時,黃河下游水旱頻仍,餓殍遍野,此時東北卻有大片肥沃土地閑置,開始使中原地區的農民湧起闖關東的浪潮,尤其是1875-1878「丁戊奇荒」時期,大批中原災民出關求生,闖關東,朝廷也默許,從此,闖關東成為社會上生活困難者尋求的常見出路。
圖:闖關東
4
東北人祖籍山東和河北的最多
那麼,當年闖關東的人,都是哪裡的人居多呢?
當時闖關東的移民源地,主要是現在山西、山東、江蘇、河北、河南幾個省,其中以山東和河北為最多。
換句話說,今天的東北人,主要都是山東人和河北人的後代。
5
東北直到1907年才設置的省份
許多人不知道的是,「吉林省」、「遼寧省」、「黑龍江省」在歷史上,曾經是不存在的。
在清朝260多年的時間裡,東北是不分省的,當時統稱滿洲。
1907年,清政府才開始在東北設省,這件事,史稱「東北改制」,在東北,設了三個省:黑龍江省、吉林省、奉天省。
並設立「東三省總督」,統領整個東北三省,第一任東三省總督,就是徐世昌。
1929年的時候,國民政府將奉天省,改名為遼寧省。
圖:徐世昌
6
東北部分方言辭彙與日語有關
東北還有一個有趣的、令人啼笑皆非的現象是,東北方言的某些辭彙,是源自於日語。
例如,東北方言中的「摳搜摳搜」,表示不大方、偷偷摸摸,這個詞在日語裡面,讀作こそこそ,語音和東北方言相同,意思也大致一樣,是偷偷摸摸、鬼鬼祟祟的意思。
例如,東北方言中的表示下水井蓋的「馬葫蘆」一詞,來自日語「マンホール」,讀作(manhuru)。
表示燃氣、煤氣的「嘎斯」也是來自日語「ガス」,讀作(gasu)。
再如,東北話中表示某種糕點、點心之類的食物,有些地方用「咖細」一詞,譬如,說「買了一包咖細」,「這是西洋咖細」等等。「咖細」讀成kǎxi,這個詞來自日語辭彙「菓子(かし)」讀作(kashi),意思是點心、糕點、糖果。
還有,紅遍大江南北的東北辭彙「杠杠的」,則是來自日語中「がんがん(gangan)」,發音和意思都一樣,都是「噹噹的」「鏘鏘」的意思,是通過擬聲詞,來表示「很厲害」的樣子。
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啊,在日本帝國時代,有大量的日本軍民,盤踞在東北,從1905年日俄戰爭之後,到1945年投降為止,時間長達40年,日本殖民者給東北帶來大量的日語辭彙,被東北人融進了東北的方言裡面了。
小公告:為了公眾號的生存,
評論功能暫時關閉,希望讀者諒解。
馮學榮,70年代生人,現居香港,知名作家,讀史人,著有《日本為什麼侵華》、《親歷北洋》、《不忍面對的真相》、《隱動力》等,是「別等」效率手冊的忠實踐行者與受益者。
※馮學榮:每周囈語(2)
※馮學榮:沒有清朝,就沒有今天的疆域
TAG:馮學榮讀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