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以蟄 : 書法與繪畫的關係
鄧以蟄(1892-1973),美學家、藝術理論家,中國現代美學的奠基人之一。二十世紀二十年代前後,與宗白華各自馳名於北方與南方文壇,有「南宗北鄧」之稱。著作《畫理探微》《六法通詮》《書法之欣賞》《辛巳病餘錄》等。
畫法與書法的關係
文|鄧以蟄
討論國畫特點既不要求全面,我就揀其中的書法和畫法的關係這一特點來談談。
書法是中國特有的藝術,自有畫論以來,古人總把它和畫相提並論;而藝術家在實踐經驗中也愛說畫法通於書法的話。這也不知是否工具相同的緣故?但這種情形卻形成了中國畫特點一一最突出的特點之一。
當然,這種情形,並不是自有繪畫以來就是這樣的;它(書畫相通)是在發展的過程中逐漸顯著的。讓我們順著這個過程來看看:
戰國一一可以說楚以前一一的繪畫尚無所發現,我們只有在文獻中並參以古器物上的花紋來窺探它的一些消息。《尚書·益稷》有「予欲觀古人之象,日月、星辰、山龍、華蟲,作會(繪)……以五采彰施於五色,作服,汝明(飾)」這樣一些話。我想,山龍、華蟲不免就是三代銅器上的所謂饕餮、夔龍、夔鳳之類吧。可鑄可刻則鑄之刻之,如銅器,石、牙刻,木雕;
商 饕餮紋鬲鼎 國家博物館藏
不可鑄不可刻者如服、常(旆、旗)等,則飾(明)之、繪之。這種繪,在長沙、壽縣所發現的楚器(儘管有地域性的差別)上固能見到;
西漢 長沙馬王堆T形帛畫 湖南省博物館
就是楚國先廟中所繪的大規模的壁畫,屈原曾對之發問(《天問》)的,也還有後來的實物幫助我們想像得之;那就是漢代的石刻刻畫,如武氏祠後石室的那些渾身滾圓的雲龍、臃腫的怪獸等等;甚至敦煌的北魏壁畫竟然還有「雄虺九首」的畫面給我們長眼!
東漢 嘉祥武氏祠石刻畫像 水陸攻戰圖
更可樂的是,解放以前誰都見到過婚嫁的禮物行列中抬著雙鵝、雙鴨。潔白的羽毛上塗上些紅顏色;你知道它的來源么?《曲禮》曰:「飾羔雁者以繢(繪)。」唐孔穎達解釋說:「飾,覆也。畫布為雲氣以覆羔雁,為飾以相見也。」「作服,汝明」,這就更明白了。
討厭!我還要得引《周禮》一下。《周禮·冬官》有云:「設色之工畫、繢。」這才畫、繪並言;而依唐賈公彥的解釋,則說是「畫、繢二者別官同職,共其事者,畫、繢相須故也」。這樣看來,儘管他們共事相須,繪和畫究屬兩回事了。我看,這恐怕是正確的。但是,這不是說各干各的,也不是說畫是畫,繪是繪,兩不碰頭;因為它們是互相需要的;這恐怕有點像塑工和裝(裝鑾)工的關係那樣。
唐 吳道子 觀音像
可不是,一直到唐代的壁畫家包括吳道子在內都是自己畫好後,讓徒弟們裝上(繪)顏色。不過在發展過程中,繪與畫卻有偏重偏輕的情形發生。如在「作會」、「汝明」的階段,繪是為主的。以至於上面所舉的武氏祠的那幾塊石刻畫,也是繪的成分多於畫,因為他們是摹仿有顏色的壁畫的。圓渾、臃腫正是顏色厚重的效果。但在武氏祠的其他的石刻畫方面,畫的成分多於繪的也不少;如堯、舜、禹等帝王像,孔子見老子圖以及描寫死者生前行跡諸圖,無論在描法上構圖上,比起傳統的神怪故事畫一一如後石室的那些來,畫意都顯得特彆強。這就是說,更接近自然,並且很生動,富於生活味。畫的意義就在於此,所以說和繪是可以有區別的。
東漢 嘉祥武氏祠石刻畫像 孔子見老子
繪以顏色配比安排為主,畫則以線條表現為主。
若借謝赫的六法來說:隨類賦彩,是繪的能事;應物象形則是畫的所有事了。卻是,千萬不可誤會:繪與畫從此就分了家!決不是。不過是:畫先由繪中露出頭。到了漢魏之交,可以說得到了解放,儘管是繪與畫不斷地各自有變局,在變的情形下總是維持「相須」。
畫得了解放,然後才有晉唐的人物畫的燦爛的時期。試看:顧愷之的《列女圖卷》(故宮去年以前都標為宋摹本,今年標為五代,其實為唐拓本,觀書詞小楷亦可知)、《女史箴圖》,
晉 顧愷之 列女仁智圖卷(局部) 故宮博物院
閻立本的《歷代帝王像》(宋周必大跋謂陳宣帝一段是閱真跡)等,哪還有絲毫繪的意思?生動的人物神態全憑線條勾勒而成。唐人張彥遠說:「顧愷之之跡,緊勁聯綿,循環超忽,格調逸易,風趨電疾,意存筆先,畫盡意在,所以全神氣也。」他又說張芝創今草,體勢一筆而成,「氣脈通連,隔行不斷」;後來王獻之學他,作一筆書;陸探微也作「一筆畫,連綿不斷」。這種循環超忽、連綿不斷的線條是意存筆先,畫出來能保全神氣,如書家的筆畫一樣。畫法和書法相通的地方,想必就在此了。
漢 張芝 冠軍帖(局部)
知汝殊愁,且得還為佳也。冠軍暫暢,釋當不得極蹤。可恨吾病來,不辨行動,潛不可耳。
隋唐人山水畫也用線勾,董其昌《畫旨》上說:「唐人山水皴法皆如鐵線,至於人物衣紋亦如之。」的確,今傳展子虔的《游春圖》,除著色和山峰大青點外,都是細線勾成的。傳為李思訓父子的《山水》,除金碧著色之外,山石也是線條勾成,不過比顧愷之和展子虔的線更近於鐵線的意味。
唐 李思訓 京畿瑞雪圖紈扇圖
唐代山水還有沒骨法,沒骨是繪的遺意;如楊升的《雪圖》就和王維的《雪溪》不一樣,王是用線條的。
唐 楊升 蓬萊飛雪圖
畫是著重線條,並且從線條開始。
上面所說的那些線條,不過有些接近篆、籀、行、草的筆意,還說不上通於書法的全面。請再看張彥遠的話:「張僧繇點、曳、斫、拂,依衛夫人《筆陣圖》,一點一畫,別是一巧;鉤戟利劍森森然。」對《筆陣圖》有這樣幾句重要的話:「善筆力者多骨,不善筆力者多肉;多骨微肉者謂之筋書,多肉微骨者謂之墨豬;多力豐筋者聖,無力無筋者病。」後來荊浩的《筆法記》也說「筆有四勢謂筋、肉、骨、氣」,並且解釋說:「筆絕而不斷謂之筋,起伏成實謂之肉,生死剛正謂之骨,跡畫不敗謂之氣。」這些話與《筆陣圖》有點出入,並且多出一「氣」來;但四勢的來源是很清楚的。
元 趙孟頫 竹樹野石圖軸
更有畫家趙子昂的四句詩:「石如飛白木如籀,寫竹還於八法通。若也有人能會此,方知書畫本來同。」(自題《枯木竹石》)八法就是衛夫人的弟子王義之所專攻的永字八法;永字有八筆,筆筆不同。八法只是正書之法:孫過庭《書譜》有「真(正)以點畫為形質,使轉為性情;草以點畫為性情,使轉為形質。」點畫之外,更有使轉,筆便靈活。還要加上中鋒、側鋒。所有這些筆法如果畫家都使得上,那才是真正畫法通於書法了。
東晉 王羲之 蘭亭序(局部)
據據張彥遠的話,依照衛夫人《筆陣圖》的筆法作畫的是張僧繇,張的真跡我們未見過,明末詹景鳳的《東圖玄覽》里,對於張僧繇的《觀碑圖》有詳細的敘述:石的皴法有蟹殼、刮鐵等,石與松枝行筆如玉箸篆云云。又張彥遠講畫有疏密二體的時候說「顧陸之神,不可見其盼際,所謂筆跡周密也;張吳之妙,筆才一二,像已應焉,離披點畫,時見缺落,此雖筆不周而意周也。」「筆才一二」、「離披點畫」都大有書家寫字的氣勢。
唐 張旭 古詩四帖(局部) 遼寧博物館藏
張彥遠還特別提到吳道子授筆法於張旭。米芾《畫史》也說吳道子畫「行筆磊落揮霍如蒓菜條」。今傳吳道子《送子天王圖卷》(《東圖玄覽》說是李龍眠作。日本「爽籟館欣賞」影印),已經不是顧陸的緊勁聯綿和線描,而是近於蘭葉描,富于波折轉換的姿勢。日本還有一觀音菩薩立像,也傳為吳筆,衣紋描法用顫筆,大有書家戰掣筆法的意思。吳道子在大同殿作《嘉陵江三百里山水》一日而成,可以想見他的風趨電疾的作風。
後人有說吳道子山水為蜀派,果真有蜀派恐怕就從他創始!又有李唐、馬、夏屬蜀派之說,此說果真,那麼,點、曳、斫、拂是近於大斧劈的皴法,而氣象不得不是「鉤戟利劍森森然」。張僧繇、吳道子都是人物、山水大家,張彥遠(以上所引都出於他的《歷代名畫記》)總是兩家並提,也許有根據的。
五代 董源 洞天山堂圖軸
五代、兩宋水墨山水特別發達。墨法是著色的代替,也是繪的成分在畫中的發展,所以荊浩說:「夫隨類賦彩,自古有能;若水暈墨章,興我唐代。」他又說:「吳道子山水有筆而無墨,項容山水有墨而無筆。」筆墨並言,從此開始。這個時期的山水畫,畫面上的筆和墨運用得是那樣的確鑿明快,真覺是利劍削成似的!
五代 巨然 雪圖
其中五代、北宋和南宋不同的地方:五代、北宋筆遲重和墨沉著些,試看董源的《雲壑松風》巨幅(日本爽籟館印)、《龍宿郊民圖》、《瀟湘圖》,巨然的《秋山問道》、《谿山林藪》、《雪圖》,荊浩的《匡廬圖》,范寬的《谿山行旅》(以上諸畫俱見《故官書畫集》),就可以領會到;
南宋 李唐 秋景山水
南宋筆勁速而墨氣超逸,看李唐、劉松年、馬遠、夏珪諸作(故宮都有陳列),也就可以明白。孫過庭《書譜》所說的「或恬淡雍容,內涵筋骨」,可以移評五代、北宋的山水畫;而「或折挫槎枿,外曜鋒芒」,用來形容李、劉、馬、夏的筆墨也正恰當。《書譜》還有一段要緊的話:
夫勁速者,超逸之機:遲留者,賞會之致。將反其速,行臻會美之方;專溺其遲,終爽絕倫之妙。
南宋 馬遠 遠寒岩積雪
從遲留進到勁速,這是事物,也是筆墨發展的通則。如董源的《龍宿郊民》比《石壑松風》或《瀟湘圖》,巨然的《秋山問道》比《谿山林藪》或《雪圖》都要遲重些;遲重的必是少作,勁速的才是老成之筆!到南宋的李、劉、馬、夏等全是勁速超逸的筆墨,無復遲重的了,雖然馬遠比夏珪凝重些。用書法的欣賞來欣賞畫中的筆墨,能這樣地迎迎刃而解,不是偶然的。
元 王蒙 深林疊嶂
元人的筆墨又變了,變得同寫草書、行書相通。趙孟頫的《枯木竹石》真是「石如飛白木如籀」且不言,他的外孫王蒙的山水有時筆畫好像鬆了股的索兒一般,而畫面卻顯得蒼秀之極。
元 黃公望 剩山圖
黃公望的《富春山居圖卷》(無乾隆親題者,延光室影印),筆的行曳迴環,點簇頓挫,真是所謂「神行無礙」!明人張丑說:「倪雲林作畫惜墨如金,至無一筆不從口出,故能色澤膩潤。」詹東圖說他「以涎和墨點綴,渲染數番而意致沖淡古雅」。筆和墨到了這般人手裡簡直渾然不分,一意運行,純然出乎自然,不覺得有絲毫作意。筆墨超脫的境界如果真有的話,那也只能到此為止了。
宋 黃庭堅 廉頗藺相如傳(局部)
黃庭堅論書最重一韻字。書法除點畫行曳、結構之外,毫無物象的憑藉,要說它具有美的價值,除了「書如其人」的每人筆法表現上的多樣化之外,還得要有一共同的性質才成;所以前人提出一韻字來,作為書法藝術美的標準。這個標準,元人在他們畫的筆墨上,據我看是達到了。至於說在現實主義藝術里是否有它的地位,或在藝術史上是否出現過它,那是可以作為另一問題,並且把它提出討論是極其值得的。
總之,中國繪畫的發展在這一特點上,是繪、畫、寫(都作動詞解)的過程。當然,繪中有畫(繪畫相須);畫重筆墨,墨即由繪的發展潛化而來;寫是謂筆墨渾然一體地運用,如書家寫行、草書的那樣。要注意寫是包含繪和畫的,也是後來者必須有前者的至少某一部分,反之則否。
筆、墨是國畫的特點之一,而且是一基本的特點。
本文:原載《美術》1957年7月號。標題為編者所加。
轉載聲明:
業務聯繫電話:15899791715(可加微信)
————中國書法網微信公眾平台————
關注熱點,傳播最及時的書畫資訊;
堅守傳統,打造專業書畫權威平台。
投稿及廣告推廣合作請聯繫:
廖偉夫 13510562597(可加微信)
QQ:19689887
郵箱:cmlwf@126.com
往期經典
(直接點擊標題可進入瀏覽)
書畫高清資料
起居何如——米芾手札高清全集
傾仰情深——趙孟頫手札高清大圖全集
起居佳勝——蘇軾手札大全
雖遠為慰——王羲之傳本手札墨跡十三帖
極感遠意——黃庭堅手札大全
名家訪談
【對話名家】補硯齋訪談錄
【名家面對面】系列專訪之一 —— 石開先生訪談 (上)
【名家面對面】系列專訪之一 —— 石開先生訪談 (下)
經典專題
《石渠寶笈》特展布重量級展品搶先看!
「還原大師——何紹基的書法世界」展覽作品欣賞
不愛江山愛丹青——宋徽宗 趙佶 書法專輯
全國第十一屆書法篆刻作品展·國展學術論壇實況報道
推薦展覽
事茗——東一書畫雅集
陳忠康精品書法展在國家博物館舉辦(最全記錄)
"守正——全國百家楷書邀請展」
"望岳——南嶽紀游書畫展
傅志偉篆刻展
山房寫字——廖偉夫書法作品集
TAG:中國書法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