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 > 科爾伯格的道德發展階段論(三水平六階段)

科爾伯格的道德發展階段論(三水平六階段)

在歷年的教師招聘考試中,比較喜歡考察科爾伯格的道德發展階段論。對於這一類知識點,往往考生們由於未進行系統的梳理總結,總是容易把一些階段進行混淆,以至於在解答題目的過程中可能會出現失分的情況。鑒於此種情況,本文在此對教師招聘考試中的常考知識點之一——科爾伯格的道德發展階段論,進行系統的總結梳理,希望對各位考生的備考有所幫助。

勞倫斯·科爾伯格(LawrenceKohlberg,October25,1927–January19,1987)美國兒童發展心理學家。他繼承並發展了皮亞傑的道德發展理論,著重研究兒童道德認知的發展,提出了「道德發展階段」理論,在國際心理學界、教育界引起了很大反響。

科爾伯格的道德發展階段論(三水平六階段)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科爾伯格提出道德發展階段論,採用「道德兩難故事法」,最經典的就是「漢斯偷葯」的故事,讓兒童對道德兩難問題作出判斷。科爾伯格將道德判斷分為三個水平,每一水平包括兩個階段,六個階段依照由低到高的層次發展,具體如下:

(1)前習俗水平(0~9歲):處在這一水平的兒童,其道德觀念的特點是純外在的。他們為了免受懲罰或獲得獎勵而順從權威人物規定的行為準則。根據行為的直接後果和自身的利害關係判斷好壞是非。這一水平包括兩個階段。

第一階段:懲罰與服從定向階段。在這一階段兒童根據行為的後果來判斷行為是好是壞及嚴重程度,他們服從權威或規則只是為了避免懲罰,認為受讚揚的行為就是好的,受懲罰的行為就是壞的。他們還沒有真正的道德概念。處在這一階段的兒童對海因茨偷葯的故事可能會作出這樣兩種不同的反應:贊成者認為,他可以偷葯,因為他先提出請求,又不偷大的東西,不該受罰;反對者則會說,偷葯會受到懲罰。

第二階段:相對功利取向階段。這一階段的兒童道德價值來自對自己需要的滿足,他們不再把規則看成是絕對的、固定不變的,評定行為的好壞主要看是否符合自己的利益。如他們對海因茨偷葯的故事可能會有這樣的說法:贊成者會說,他的妻子需要這種葯,他需要同他的妻子共同生活;反對者則會說,他的妻子在他出獄前可能會死,因而對他沒有好處。

(2)習俗水平(9~15歲):處在這一水平的兒童,能夠著眼於社會的希望與要求,並以社會成員的角度思考道德問題,已經開始意識到個體的行為必須符合社會的準則,能夠了解社會規範,並遵守和執行社會規範。規則已被內化,按規則行動被認為是正確的。習俗水平包括兩個階段。

第三階段:尋求認可定向階段,也稱「好孩子」定向階段。處在該階段的兒童,個體的道德價值以人際關係的和諧為導向,順從傳統的要求,符合大家的意見,謀求大家的讚賞和認可。總是考慮到他人和社會對「好孩子」的要求,並總是盡量按這種要求去思考。他們認為好的行為是使人喜歡或被人讚賞的行為。這一階段的兒童聽了海因茨偷葯的故事,贊成者會說,他做的是好丈夫應做的事;反對者則說,他這樣做會給家庭帶來苦惱和喪失名譽。

第四階段:遵守法規和秩序定向階段。處於該階段的兒童其道德價值以服從權威為導向,他們服從社會規範,遵守公共秩序,尊重法律的權威,以法制觀念判斷是非,知法懂法。認為準則和法律是維護社會秩序的。因此,應當遵循權威和有關規範去行動。該階段的兒童聽了海因茨偷葯的故事,贊成者會說,不這麼做,他要為妻子的死負責;反對者會說,他要救妻子的命是應該的,但偷東西犯法。

(3)後習俗水平(15歲以後):達到這一道德水平的人,其道德判斷已超出世俗的法律與權威的標準,而是有了更普遍的認識,想到的是人類的正義和個人的尊嚴,並已將此內化為自己內部的道德命令。後習俗水平包括兩個階段。

第五階段:社會契約定向階段。處於這一水平階段的人認為法律和規範是大家商定的,是一種社會契約。他們看重法律的效力,認為法律可以幫助人維持公正。但同時認為契約和法律的規定並不是絕對的,可以應大多數人的要求而改變。在強調按契約和法律的規定享受權利的同時,認識到個人應盡義務和責任的重要性。對於海因茨偷葯的故事。贊成者認為,法律沒有考慮到這種情況;反對者認為,不論情況多麼危險,總不能採用偷的手段。

第六階段:原則或良心定向階段。這是進行道德判斷的最高階段,表現為能以公正、平等、尊嚴這些最一般的原則為標準進行思考。在根據自己選擇的原則進行某些活動時,認為只要動機是好的,行為就是正確的。在這個階段上,他們認為人類普遍的道義高於一切。對於海因茨偷葯的故事,贊成者認為,尊重生命、保存生命的原則高於一切;反對者認為,別人說不定也像他妻子一樣急需這葯,要考慮所有人生命的價值。


更多信息,請點擊「了解更多」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