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 > 切實提升青少年愛國主義教育針對性

切實提升青少年愛國主義教育針對性

觀點提示

提升青少年愛國主義教育的針對性,有利於引導青少年樹立和堅持正確的歷史觀、民族觀、國家觀、文化觀,有助於幫助青少年更好地肩負歷史使命和時代責任,成為維護祖國統一、民族團結、社會穩定的有生力量。

愛國主義教育是具有戰略意義的基礎工程,青少年是愛國主義教育的重點對象。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在廣大青少年中開展深入、持久、生動的愛國主義宣傳教育,讓愛國主義精神在廣大青少年心中牢牢紮根,讓廣大青少年培養愛國之情、砥礪強國之志、實踐報國之行」。提升青少年愛國主義教育的針對性,有利於引導青少年樹立和堅持正確的歷史觀、民族觀、國家觀、文化觀,有助於幫助青少年更好地肩負歷史使命和時代責任,成為維護祖國統一、民族團結、社會穩定的有生力量,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而奮鬥。

堅持問題導向,回應現實困惑

駁斥愛國主義過時的論調。一方面,教育者要針對「主權過時」「人權高於主權」等錯誤觀念,闡明經濟全球化時代維護國家利益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青少年認識到國家仍然是國際社會的基本行為主體,認識到愛國主義在國家生存發展中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動力作用,強化青少年的民族認同和國家認同,培養國家至上、主權神聖、愛國光榮的堅定信念。另一方面,教育者要引導青少年堅持立足民族又面向世界,協調弘揚愛國主義精神和吸收不同文明成果的關係,成為國際交流互鑒的生力軍。

破除歷史虛無主義的謊言。教育者要詳細闡釋中華民族悠久的愛國主義傳統,近代以來中國人民在反抗外來侵略、爭取民族解放中譜寫的愛國主義史詩,黨領導全國人民為建立新中國而英勇奮鬥的愛國主義精神,引導青少年認知中華民族的多元一體格局和整體屬性,把握中華民族歷史文化的價值主流。同時,教育者要講清楚一味貶低中華民族、盲目崇拜西方文明的惡劣影響,講清楚否定黨史、國史、革命史和改革開放史以及詆毀英雄人物的嚴重危害,幫助青少年辨別歪曲歷史、醜化民族、解構文化的偏狹極端和虛誑不實信息,自覺抵禦歷史虛無主義、文化虛無主義和民族虛無主義等錯誤思潮。

揭穿愛國不等於愛黨的真相。針對愛國不等於愛黨、不等於愛社會主義的錯誤思潮,教育者要結合馬克思主義國家學說和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對愛國主義的闡釋,從理論上釐清國家與政黨彼此制約、相互影響的緊密聯繫;結合中國近代以來的抗爭史和我們黨近百年的奮鬥史,從歷史上論證黨的執政地位和社會主義道路是人民的必然選擇;結合中國國情和愛國主義最新實踐,從現實中說明只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才能實現國家富強、民族復興和人民幸福。只有深入揭露西化分化勢力刻意製造國家與政黨對立的陰謀,抵禦民族分裂勢力和宗教極端勢力的政治攻擊,才能深刻闡明愛國、愛黨與愛社會主義的內在一致性、歷史必然性及現實合理性。

剖析群體特徵,突出重點舉措

強化社會實踐。青少年社會閱歷缺乏、處世經驗不足,一些人容易被表面現象所矇騙、被負面信息所蠱惑。為了培養青少年的愛國主義精神,教育者要搭建社會實踐平台,拓展社會實踐渠道,引導青少年在社會調研中認知中國發展的顯著成就和光明前景,在生產勞動中體悟人們艱苦奮鬥、志誠報國的價值追求和忠誠奉獻、以身許國的精神品格,在公益服務中感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對國家富強的期待以及對民族復興的企盼。要推動青少年以知促行、知行合一,合理合法表達愛國、一舉一動踐行愛國,從日常點滴和身邊小事的實踐中感悟愛國真諦。

注重隱性滲透。青少年大都逆反心理強,導致有的人對顯性愛國主義教育持逃避、拒絕的態度。教育者要將愛國主義融入各種載體之中,增強愛國主義教育的滲透性和親和力,深入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中的愛國主義內涵,以史明智、以文化人,使青少年在歷史的浸潤和文化的熏陶中潛移默化地接受愛國主義教育。

佔領網路陣地。青少年是互聯網時代的原住民,在享受信息海量之利的同時也深受信息泛濫之擾。為了將互聯網打造成青少年涵養愛國情懷、承繼愛國傳統的精神家園,教育者必須佔領網路陣地、堅守輿論戰場,唱響愛國主義主旋律,宣傳中國精神,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不當潛水族、不做沉默者,對損害國家榮譽的不當言論敢於發聲,對危害國家安全的錯誤思想敢於亮劍,使青少年在風清氣朗的網路空間汲取文化精華、堅定理想信念,維護國家意識形態安全和政權穩定。

激發內在需求,培養自主意識

愛國是基本生存需求。一方面,青少年從出生起便植根於祖國的文化土壤,需要物質文化給予生活保障,需要精神文化提供知識教化和智力啟蒙,從而獲取獨立生存條件。另一方面,國家和平賦予的安全感,風土人情帶來的歸屬感、依賴感和眷念感,是青少年必須正視的心理需要和本能情感,也是培養健全心智、塑造完整人格的重要基石。教育者要引導青少年深刻理解並坦誠面對愛國主義在自身生存中的重要意義,不刻意隱藏愛國情感,不羞於承認愛國志向,理直氣壯地宣告愛國,增強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愛國是個體發展需求。歷史與現實證明,個人前途命運與國家興衰息息相關。動蕩衰敗的國家無法保護青少年的基本權益和成長環境,也難以使他們得到國際社會的平等對待;穩定發展的國家既能讓青少年身在國內有自信、走出國門獲尊重,也能為青少年提供更多發展機遇和更高發展平台,幫助他們發揮自身潛力、追求人生理想、實現個人價值。教育者要鼓勵青少年把個人夢融入國家夢和民族夢,既從祖國獲取發展支持,又以艱苦奮鬥推動國家發展,在築夢、追夢、圓夢的道路上自覺踐行愛國主義。

愛國是人際交往需要。愛國主義是中國人民在情感和價值觀上的最大公約數,是聯結全體中華民族成員的精神紐帶。愛國者是社會的主流群體,也是青少年增加社會交往、提升人際互動的主要對象。青少年只有以愛國為標準尋找志同道合的交往對象,才能建立起符合社會需求的健康交往模式,從而消弭社會隔閡、凝聚價值共識。教育者要幫助青少年烙上愛國的鮮明印記,遠離污名化愛國的社會戾氣,與全體愛國者一起為維護民族團結、國家穩定和社會和諧而奮鬥。

遵循教育規律,注重社會協同

全員教育不缺位。對青少年進行愛國主義教育不僅是教育者的基本職責,也是全體中國人的光榮使命。要廣泛宣傳青少年愛國主義教育的重大意義,逐步形成人人有責、人人盡責的教育理念,推動全體人民自覺承擔社會責任,不讓教育者單打獨鬥、孤軍奮戰,不讓廣大群眾袖手旁觀、置身事外,結合總體國家安全觀普及愛國主義知識、傳播愛國主義信息,為青少年營造厚植愛國情懷、堅定愛國信念的良好氛圍。

全程教育不斷線。教育者要將愛國主義教育貫穿從幼兒園直至大學的教書育人全過程,做好愛國主義教育體系的整體規劃,明確不同階段的愛國主義教育目標、內容和方法,使青少年愛國主義教育有效銜接並漸次推進。為了進一步發揮課堂教學主渠道的作用,教育者要把愛國主義精神有機融入到大中小學各學科,確保青少年愛國主義教育縱向銜接和橫向貫通並舉、持久發展和螺旋上升並重。

全面教育不失衡。為了改變愛國主義教育存在的學校賣力、家庭「佛系」、社會無力的尷尬局面,我們要推動學校、家庭和社會協調發展,不相互衝突、不存留短板,保證各領域各司其職、同向同行。學校是青少年愛國主義教育的主陣地,必須強化陣地建設,確保教育的系統性和完整性;要發揮人生第一所學校、孩子第一任老師的特殊作用,探索建立家庭愛國主義教育的體制機制;重視社會在青少年教育中的巨大影響,弘揚愛國主義文化、創造愛國主義氛圍,形成群眾性愛國主義活動熱潮。

(作者系北京師範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本文為國家社會科學基金一般項目「習近平總書記中國精神思想的理論邏輯與當代價值研究」階段性成果)

《中國教育報》2019年03月28日第5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教育新聞網 的精彩文章:

【兩會E政錄】人工智慧如何改變教育
關於教師待遇,代表委員怎麼說?

TAG:中國教育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