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3歲顏體書家張誠,34歲書作入全國書展,《大觀樓長聯》享譽春城
雲南省昆明市的大觀樓,興建於康熙29年,由當時的巡撫王繼文主持創立。乾隆年間,有名士孫髯翁撰寫180字長聯,被譽為「天下第一長聯」。聯因樓而得名《大觀樓長聯》,樓因聯句而更加出名。此後約300年時間,大觀樓幾經興廢,長聯也被損毀,1888年,當地文化學者趙藩應邀重以楷書刊刻長聯……但此後的100多年,大觀樓幾經修整,舊貌早已變遷,不復當年模樣。只是大觀樓,和大觀樓長聯,依舊聲名遠播。
張誠1980年全國書法篆刻展入展作品
1998年,為了迎接下一年將在昆明舉辦的世界園藝博覽會,省政府投資2500萬,對大觀樓再次進行了新的規劃和建設……這一年,昆明大觀樓長聯也進行了修改,從舊式的木質聯句換成銅製長聯,而進行這一修復工作的人正是當代書法名家張誠,他是當時昆明園林局特意聘請的顏體書法名家。從這一年後,大觀樓就形成了現在這樣的規模,20多年沒有大的變動!
正是因為既有的書法名氣,加之在大觀樓別無二致的書法修復能力,書法家張誠更奠定了他在雲南、昆明老百姓口中、心中的知名度,幾十年的書法歷程被越來越多人所惦記。
張誠生於1940年代中期(1946年),他的家庭位於昆明城中儒商之列。受父親影響,他自小就對字畫見多識廣,5歲時開始握管習字,觀賞城中楹聯牌匾。因城中趙藩、陳榮昌、錢南園三人題字牌匾最多,受此潛在熏陶,張誠在懵懵懂懂之中就和顏體書法結下了解不開的緣分!
張誠自小所學習的「童子功」,也是「二王」,基礎已經相當牢靠時,開始,拜師學習書法更深層次的基礎。當時他的老師叫李廣平,是當地的文化名家。就是這位老師將張誠從「二王」引到柳體楷書。本以為他能以柳體楷書為宗,增強他的「骨力」,奈何張誠在學習了一段時間後,發覺柳體楷書雖然勁健峭拔,卻無法向更寬大處發揮,煩惱了一段時間!
恰巧,不久之後,張誠又師從書法大家高二適。高老先生善於因材施教,對他有恰到好處的指點。張誠在摸索之中,於柳體之外再學顏體,漸漸就能揮灑自如、得心應手,「顏筋柳骨」的精髓,被他就這樣在邊寫邊摸索中掌握,書作洒脫飄逸,達到了更高一層的境界!
張誠成長的時期,正是社會不斷變化的年代,他沒有和其他人一樣虛度光陰,反而在混亂的時光里打下了堅實的書法基礎。沒有這些點滴努力,哪能容易把握機會出頭?
正所謂「苦心人天不負」,1970年代末,迎來了書法界的「春天」。張誠將自己的作品寄給了1980年將要舉行的全國書法展評選組,文從沈夢了解,果不其然,一舉入展,和一百多位名家作品並列展出。那次在倉促之中舉行的首屆書法篆刻展覽,具有極其重要的劃時代意義:上至七八十歲書壇名家,下到30來歲的青年們齊聚一堂,共同見證了千載難逢的時刻。張誠當時34歲,算是青年書法家中的一位。他所創作的顏體楷書名言詞句和蔡省廬、康莊、康雍等名家並列展覽,僅有的兩幅顏體作品,除了他的,就是朱學達的!
因此一役,張誠迎來了自己書法藝術的新時代:他從默默耕耘的書寫者,變成孜孜以求的傳道者;他從無人問津的學書者,成為搶手的書法家!
趁著剛成名的那股勁兒,張誠號召創建了雲南省第一個書法組織——昆明青年書協,這在當時可是極為罕見的事兒。
電視台也陸續邀請他,舉辦電視書法講座,於是他相繼出版了《張老師講書法》、《老昆明話昆明》等文化專欄;同時,他又先後出版編著《書法教論》、《中國書法源流與風格》、《高二適墨跡》、《書法散論》、《書法新論》……
張誠漸漸成為當地人口耳相傳的書法名家,但他沒有忘記自己的使命。
從40歲開始,前後15年,他每年都會為雲南美術出版社書寫春聯。他還一直堅持創作書法評論及作品,至今已發表200多篇作品!
鑒於他突出的文化貢獻,2009年12月,昆明市文史館聘請他為研究館研究員。
2019年,張誠已經73歲了,
2013年10月2日,張誠書
他依舊奔波在顏體書法圈裡,不辭勞苦地工作……這樣的人很值得被尊敬!
※因貧窮而參軍,陝西名將曾征戰沙場,也精書法,辭世60年少有人知
※齊白石到底有幾個兒子?兩位早逝,一位干苦力,四位藝術各有千秋
TAG:書畫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