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時尚 > 我想做的是雜誌,而不是商品目錄

我想做的是雜誌,而不是商品目錄

作者:Anti-Magazine House

日語裡面有個詞叫「積ん読」(つんどく),指只喜歡買書卻不喜歡看書、從而不斷堆積新書的一種行為。

(image:hateblo.jp)

每當我想到自己那十幾本遲遲還未開封的村上春樹的小說時,我就會想起這個詞,刺激一下自己。

(image:psyvano.blog)

而最近好不容易靜下心來看的一本書,是來自台灣的《雜誌俱樂部招生中》,可能大家有看過台灣雜誌《Shopping Design》,這本書的作者便是其總編輯黃威融。

(image:BOOK☆WALKER)

(image:Shopping Design)

黃威融先生在《雜誌俱樂部招生中》這本書里分享了很多他做雜誌的經驗,例如帶著一整支團隊採訪時的分工:美術會先根據採訪內容和主題來描繪大致的排版、攝影師則根據美術做出來的框架進行攝像。

(image:unitas.me)

書裡面還提到他們是如何參考日本雜誌進行製作的,而這些已經是 10 多年多的事情了。

可以看到大家在取材過程中那種相輔相成的作用,而我也覺得大家在統一的認知下各司其職是一件很重要同時也很難的事情。

為什麼說它難?造型、攝影、模特、燈光、文字...只要有一個人對製作的內容不感興趣,都會影響到雜誌最終的效果。

(image:unitas.me)

沒錯,就是興趣——一種聽起來理所當然,但是卻騙不了人的感覺。

《POPEYE》的藝術總監前田晃伸在描述他的工作時就曾說到:「我的職責就是創造出有趣的氣氛,讓大家可以投入其中。當你覺得製作的內容很無聊的那一刻,無論你再專業,你的工作都不會有盼頭。」

(image:THE FASHION POST)

說到這裡,突然想起在採訪 STUDIOUS 的創始人谷正人時他說的話:「我們的模特都是自己品牌的忠實粉絲,而不是那些只有熱度的 KOL。因為我們曾經做過這樣的事(請一些讀者模特來進行宣傳),所以會很清楚這種方法是不可持續的。」

(image:Keedan)

因為顧客會從模特的形象、神情和姿態里,察覺出很多 KOL 只是一個「衣架」,就好像國內會有人找網紅來拍照一個道理...當你知道別人只是「收錢辦事」,而對自己接觸的商品一無所知時,自然是不會買單的吧?

(image:ZOZOTOWN)

雖然紙媒不景氣已經成為一個大家公認的事實,但我覺得當中的原因不僅僅是電子雜誌的衝擊,還有紙媒本身存在的一些問題。

(image:concentinc)

其中最大的問題應該就是「創意」了吧,畢竟這是個創意制勝的時代。

但有趣的是我發現創意其實是雙向的,如果「素材」沒有了新鮮感,那麼雜誌製作人編輯能力再好也會變得無從落手。

Design Facts 是一個冷知識的創意網站,裡面收集了一百多條關於平面設計、品牌設計、圖標設計、印刷、字體、攝影、藝術歷史以及名人名言等各種有意思的內容。圖片內容:Tiffany 定製色 Tiffany Blue 的 Pantone 色號 PMS 1837 中的 「1837」其實是指代 Tiffany 創立的年份。(image:designfacts.org)

就好像創立於 1997 年的街拍雜誌《FRUiTS》的總編輯青木正一所說:「感覺目前年輕人沒什麼原創感,就是普通,去店裡看也是差不多的衣服。」

(image:fashionsnap)

(image:J-fashion scans)

已經感覺不到日本年輕人在打扮上追求創意的青木正一,於2018 年宣布了《FRUiTS》的停刊。

這也印證了我之前聽日本的朋友說的一些話:「現在日本的年輕人選擇衣服都很保守,大部分人都喜歡那些百搭、耐看的。」

(image:instagrammernews)

對於街拍雜誌來說,當年輕人沒有了那種讓雜誌製作人「怦然心動」的打扮時,自然是難以操作的吧。

那如果不是街拍,而是結合商品來設計造型的話,我覺得木村拓哉的御用造型師野口強說的話更是十分值得讓人思考。

「作為造型師,我們也想在更多平台上施展自己的功力,但現在很多雜誌看起來更像是一本商品目錄。如果沒有一些有趣的雜誌的出現,我們的想法也會沒有地方落腳。」

(image:evermade.jp)

(image:unitas.me)

而我作為讀者去看國內外的雜誌時,也會有野口強說的那種感覺。當我看到一整頁都是密密麻麻的商品推薦時,總有一種「被推著去消費」的感覺...當然好的商品有價格和地址信息會更加方便有興趣的人,但是我覺得雜誌最終不是要倡導別人去消費,而是知識、文化的輸出。

(image:evermade)

所以有些雜誌可能早已意識到了這點,他們會從更加著重文化以及觀點的傳播,就好像創刊不久的日本雜誌《PPF》,以不同領域的人各自的「玩樂方式」為主題,採訪了馬場圭介、PORTER 的吉田克幸和吉田玲雄、野口強、高橋盾等一系列重磅的人物。

(image:fashionsnap)

「我喜歡那種即使一年後開封也依然覺得很有趣,不受時效性影響的雜誌。」記得我們的第一本雜誌《AGED》裡面 meanswhile 的設計師藤崎尚大曾經這樣跟我說過。

(image:cokegram)

從那時起我更加確定了「採訪」(更準確地說是觀點輸出),是我們製作雜誌的核心要素,所以我們從來不嫌採訪多,只要是有意思的,那就是一個字:干!相信大家看過《BEYOND》話就明白我在說什麼了~(沒看過的話,你懂得,拉到文末自己安排去...)

所以一本雜誌的靈魂,我覺得體現在某種高度的統一。就好像之前在某個採訪看到《LEON》主編前田陽一郎所說的:「我的理想是做成想小黃書那樣讓男性充滿慾望的雜誌!所以完全不會從女生的立場出發,而是怎麼樣讓 40 歲左右的成熟男性找到樂趣。」

(image:youtube@B.R.CHANNEL Fashion College)

鐘錶、名車、紅酒...為高端商務休閑男士打造的《LEON》的明確定位便是它們賴以生存的法寶。

(image:《LEON》)

那我們的法寶,自然就是不斷地挖掘深刻有趣的觀點,就好像在不斷地打開窗戶,每扇窗背後都有一個全新的世界。

其實大家可以看到,今天我幾乎整篇都在引用別人的觀點來講雜誌,因為我覺得雜誌最終都只不過是人對於某些事物的看法輸出的媒介,而我相信當其中一些人的想法觸動你時,那種價值和深刻感是單純去買一樣雜誌里推薦的商品所無法比擬的。

不過我也能是拋磚引玉地講一下,畢竟這個世界上的雜誌多到幾輩子都讀不完...而當你去看到更多人的想法時,自然會找到屬於你的「靈魂伴侶」。所以嘛...我們的《BEYOND》可以做你的「靈魂伴侶」嗎?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Steppy潮流周志 的精彩文章:

求了半天的褲裝上身圖後發現,原來自己穿上身才最順眼——女生篇
阿Sa這連體褲正面看平淡無奇,但在轉身瞬間,把網友們都呆住了

TAG:Steppy潮流周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