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評測 | 優雅纖薄和RTX 2080 的完美結合

評測 | 優雅纖薄和RTX 2080 的完美結合

輕薄 RTX 怪獸 Razer Blade 15 精英版 2019

評測 | 優雅纖薄和RTX 2080 的完美結合

Razer Blade 15 在推出的這一年內,以輕薄的機身和不俗的性能為雷蛇筆記本在2018 年的口碑和市場提升打下了重要基礎,而今年的 Razer Blade 15 2019 RTX 也顧名思義,最重要的更新就是採用了最新的 20 系列 RTX 顯卡。那麼在更高的散熱壓力下,能否發揮出相應的性能,表面溫度如何,這篇評測將會讓你全方面的了解它。

*全文基於 Razer Blade 15量產版本,i7-8750H, NVIDIA RTX 2080 Max-Q 獨立顯卡,16GB 內存,512GB固態硬碟,144Hz 1080P 屏幕版本,售價 ¥29999, 全系起售價 ¥24999。


工業設計

在機身設計上,Razer Blade 15 精英版 2019 與前一代 Razer Blade 15 精英版沒有什麼變化,但 Razer 筆記本系列產品的風格在一年之後也完全沒有過時,CNC 鋁合金機身通過陽極氧化被注入了深邃的黑色,在不同的光線下都會展現出不同的效果,再加上超薄的厚度和稜角分明的設計,Razer Blade 15 的設計在輕薄遊戲本中依然很有特色。

評測 | 優雅纖薄和RTX 2080 的完美結合

相對於前一年的 1060 Max-Q 版本,2019 年的 2080Max-Q 版本機身厚度(除去腳墊)稍微增加 1mm 到了17.8mm, 重量多了 70g 達到了 2.14Kg, 而長寬完全沒有變化,還是 355mm * 235mm, 這都要得益於超窄屏幕邊框帶來的優勢。

評測 | 優雅纖薄和RTX 2080 的完美結合

較小的尺寸配合只有 2.07Kg 的重量,讓 Razer Blade 15 成為了一個隨身帶出去也不會成為負擔的產品,因為相對於大部分輕薄筆記本 1.3Kg 的重量,實際上也差不多就是多裝一瓶 650ml 可樂的區別。

評測 | 優雅纖薄和RTX 2080 的完美結合

在介面上 Razer Blade 15 精英版 2019 也和上一代沒有變化,從數量和種類上都能滿足各種需求,機身左側依次為:電源介面,2 * USB 3.1 Gen1介面,3.5mm 耳機介面;機身右側依次為:Kensington安全鎖,miniDP 1.4,HDMI 2.0b, USB 3.1, TB3 介面。

這樣的介面可以說是非常齊全,不論是功能還是速度都是頂級的,在多屏幕輸出支持上 Razer Blade 15 可以分別通過 miniDP 1.4,HDMI 2.0b 還有 Thunderbolt 3 同時輸出 3 個 4K 60Hz 屏幕,再加上本身的 1080P 144Hz 屏幕,一共可以同時開啟四屏。

評測 | 優雅纖薄和RTX 2080 的完美結合

機身 C 面同樣整潔,雙單元揚聲器分別在鍵盤左右兩側下方,電源鍵也巧妙地隱藏在了右側揚聲器單元的上部,沒有突兀的破壞整體美感。

評測 | 優雅纖薄和RTX 2080 的完美結合

鍵盤無論是鍵距還是鍵帽大小都能讓人很快適應,鍵帽表面稍稍帶有一點弧度,鍵程受限於機身厚度不算長,但也足夠,整體來看是一個只是右下角的 Fn 按鍵可能會讓經常按方向鍵的人有一點不習慣。

評測 | 優雅纖薄和RTX 2080 的完美結合

Razer Blade 15 的鍵盤支持全鍵無沖,其中的每一個按鍵都可以獨立控制背光顏色和的燈效,並且支持 Razer Chroma(雷蛇幻彩技術),除了本機之外,還能與其他雷蛇產品聯動。

評測 | 優雅纖薄和RTX 2080 的完美結合

常見的呼吸、常亮、光譜循環就不用多說,Razer Central 中能設置特殊的自定義燈效,將幾種等效疊加使用,比如上圖就是我最喜歡的星光效果 + 數字鍵 & 方向鍵紅色常亮效果,相對於七彩跑馬燈的非主流遊戲本,Razer Blade 15 給人的感覺要好非常多。

評測 | 優雅纖薄和RTX 2080 的完美結合

Razer Chroma 現在也支持了很多遊戲的特殊燈效,比如開啟 Apex 英雄的時候,在換槍和射擊時都會有相應的背光模式啟動,帶來更沉浸的遊戲氛圍。

評測 | 優雅纖薄和RTX 2080 的完美結合

打葯過程中會看到綠光從左到右閃動,打完葯還會有一次全鍵盤閃光,跳傘是會有模擬氣流波動效果等等,都能帶來更沉浸的遊戲氛圍。

評測 | 優雅纖薄和RTX 2080 的完美結合

不過我們也有一點需要注意的,那就是 Razer Blade 15 的背光鍵盤燈效由於採用的是紅綠藍三種 LED, 變色原理也是通過三種 LED 各自亮度比的不同來實現。

評測 | 優雅纖薄和RTX 2080 的完美結合

因此我們會發現背光鍵盤存在 327Hz 的頻閃,上圖中的三個波峰也就是由於三色 LED 在 PWM 時周期稍微岔開的緣故。



內部設計

Razer Blade 15通過底部和轉軸中部進風,雙風扇正下方各有一個進風口,機身底部的腳墊也是長條形,前後各有一條,能比較好的墊高機身保證通風。

評測 | 優雅纖薄和RTX 2080 的完美結合

Razer Blade 15 精英版 2019和採用了和上一代近似的散熱設計,與其它我們常見的熱管+風扇模式不同,當我們打開 Razer Blade 15 的後蓋就會發現其機身內部並沒有熱管,而是採用了一整塊均熱板直接覆蓋了包括 CPU & GPU 在內的絕大部分發熱部件,而且還有額外的散熱墊通向機身底殼保證散熱,機身兩側介面都有額外的防塵措施來避免內部積灰。

評測 | 優雅纖薄和RTX 2080 的完美結合

當我們繼續查看細節,均熱板兩邊的鰭片較為細密,每一片鰭片的厚度都很薄,只有 0.1mm, 左右兩邊一共 68 片,因此可以在高性能輕薄本這樣有限的機身空間之內最大化提高換熱表面積,最終得到更好的散熱效果。

均熱板下方擁有兩個內存插槽和一個 M.2 固態硬碟介面,都可以在拆開後蓋之後直接更換,後期維護也很便利。

評測 | 優雅纖薄和RTX 2080 的完美結合

而在風扇上,Razer Blade 15 的扇葉密度很高,一共 44 片扇葉能在盡量小的空間限制下提供了更大的風量,而這一次的風扇在尺寸和扇葉細節上似乎與上一代有些不同,那麼是否解決了之前有高頻異音的問題,請見後文的噪音測試部分。

評測 | 優雅纖薄和RTX 2080 的完美結合

另一個細節則是風扇與機身鍵盤留有開口,因此實際上除了機身底部進風之外,Razer Blade 15 也可以通過鍵盤的縫隙吸入冷空氣幫助內部降溫,這也就是為什麼當風扇高速運轉時將手放在鍵盤的對應位置也能感受到氣流的原因。

評測 | 優雅纖薄和RTX 2080 的完美結合

當我們進一步拆解,移除 Razer Blade 15 的均熱板之後,主板的全部布局就一目了然,除了 CPU & GPU 之外,這一塊均熱板還覆蓋了供電等核心部件,因此可以更好的較低外圍部件溫度,保證長期負載運行的穩定性。

我們最後可以清楚地了解 Razer Blade 15 的散熱設計:均熱板將 CPU & GPU 的熱源分散並且導出到兩側的超薄散熱鰭片,同時左右雙風扇將空氣從機身底部,轉軸中部和鍵盤的縫隙吸入機身,最終通向轉軸兩側鰭片把熱量帶出,鰭片與機身 C 面還有額外的隔熱層,所以也能一定程度降低機身表面溫度。

這一套散熱系統的最終能否承受 i7-8750H 和 RTX 2080 Max-Q 加起來超過 135W 的 TDP,我們將在後文中的散熱和遊戲實測的部分詳述。對於 Razer Blade 15 的內部設計, 我們認為它是值得肯定的,超薄均熱板相對於熱管能夠更好的覆蓋更多內部組件,並且沒有佔用高性能輕薄本多少空間,不會讓機身變厚,可以看住 Razer 在超薄性能本上下了很多功夫。



屏幕素質

Razer Blade 15 精英版 2019 標配 1080P 144Hz 刷新率的屏幕,因此可以通過高刷新率來滿足高端遊戲的需求,相對於普通的 60Hz 刷新率在流暢性方面有著巨大的提升。

評測 | 優雅纖薄和RTX 2080 的完美結合

除了刷新率之外,屏幕本身的素質也很優秀,MDT 的實測色域數據:

評測 | 優雅纖薄和RTX 2080 的完美結合

經過實測 Razer Blade 15 精英版 2019達到了:

  • 93.9% sRGB

  • 64.6% AdobeRGB

  • 66.2% P3

忽略測試誤差差不多屬於覆蓋 sRGB 的級別, 也就是說不僅你看到的畫面較為精準,在遊戲中與開發者的設計一致,而且在日常使用時,看到的顏色也足夠鮮艷,除了瀏覽圖片和觀看視頻之外,也足以勝任圖像處理與設計任務的需求。

評測 | 優雅纖薄和RTX 2080 的完美結合

在 MDT 實測亮度的環節,Razer Blade 15 通過快捷鍵一共可以調整 11 級亮度,最高達到了 273 cd/m2, 足夠滿足室內使用,不過需要注意的是,在 95% 亮度一下會有頻閃出現。

評測 | 優雅纖薄和RTX 2080 的完美結合

頻率為高頻的 1K Hz, 波動深度為 96.9%, 一般晃動手指的話看不出重影,比 240Hz 頻率的 OLED 手機要好很多。

評測 | 優雅纖薄和RTX 2080 的完美結合

同時,Razer Blade 15 的屏幕還擁有出場校準,因此在 MDT 的實測色准環節表現也很優秀:

  • 平均 ΔE 為 1.21

  • 最大灰階 ΔE 為 1.62

  • 最大彩色 ΔE 為 2.15

在校色之前 ΔE 都小於 3, 同時色溫為 6600K 與 sRGB 標準的 6500K 相比很接近,不會偏冷也不會大黃屏,而在進一步校色之後色准還能得到繼續的提升:

  • 平均 ΔE 為 0.22

  • 最大灰階 ΔE 為 1.10

  • 最大彩色 ΔE 為 035

因此這一塊屏幕的色准已經到了開箱即用的標準,由於本身素質很高,也可以在自行二次校色之後達到最完美的效果。

評測 | 優雅纖薄和RTX 2080 的完美結合

從 Razer Blade 15 屏幕的光譜來看,三色波峰有著較為明顯的差距,這也是色域能夠覆蓋 sRGB 的原因。

評測 | 優雅纖薄和RTX 2080 的完美結合

最後是屏幕響應時間性能測試,0%-100%-0% 的黑白黑測試中,上升時間為 4.78ms, 下降時間為 7.28ms.

評測 | 優雅纖薄和RTX 2080 的完美結合

灰度響應時間測試的結果也比較理想,0%-100%-0% 的上升時間為 4.93ms, 下降時間為 8.74ms , 屬於 iPS 里較為優秀的水平,沒有出現有的屏幕刷新率高但響應時間慢的情況,也不會造成明顯拖影。



性能測試

評測 | 優雅纖薄和RTX 2080 的完美結合

由於 9 代英特爾酷睿處理器還沒有更新,所以我們這次測試的Razer Blade 15 精英版2019 仍然是 i7-8750H, 但處理器 6C12T的規格相對於 7 代的 4C8T 產品還是有著相當大的提升。

評測 | 優雅纖薄和RTX 2080 的完美結合

在新增的 CINEBENCH R20 測試之中 i7-8750H 能分別達到多核 2382 cb 和單核 405 cb 的成績。

評測 | 優雅纖薄和RTX 2080 的完美結合

在常用的 CINEBENCH R15 實際測試中,i7-8750H 能夠得到超過 1119 cb 的多核成績,理論上性能比上一代強了 50~60%, 同時我們也繼續進行了 CINEBENCH R15 多核心的連續測試,結果如下圖:

評測 | 優雅纖薄和RTX 2080 的完美結合

由於 Razer Blade 15精英版 2019 與 2018 同為第 8 代酷睿,因此 2019款的性能變動(綠線)在長期負載的前提下也可以保持在 1000 cb 左右,與前代(藍線)表現沒有什麼差距。

評測 | 優雅纖薄和RTX 2080 的完美結合

我們將整個 CINEBENCH R15 測試的過程記錄並製圖如上,可以發現 Razer Blade 15 在最開始可以短暫地以 70W 運行,溫度也迅速攀升至 100°C, 隨後觸發溫度限制慢慢降低功率,最終 CPU 可以穩定在 45W 和 75°C, 考慮到輕薄的機身,Razer Blade 15 的表現讓人很滿意,而且一個 45W 的發熱明顯對於 Razer Blade 15 精英版 2019 來說遊刃有餘。

來到顯卡性能部分:

評測 | 優雅纖薄和RTX 2080 的完美結合

Razer Blade 15 精英版 2019 搭載的是 Max-Q 版本的 RTX 2080 獨立顯卡,在我們 3D Mark 標準顯卡性能測試中分別達到了:

  • Port Royal: 4273

  • Fire Strike: 15856

  • Time Spy: 6958

壓力測試:

首先,我們使用 3DMark 的壓力測試來模擬長時間遊戲時的高 GPU 壓力環境,看看面對一般的遊戲時,Razer Blade 15 是否能保證 GPU 的長期負載性能:

評測 | 優雅纖薄和RTX 2080 的完美結合

結果如上圖,97.6% 的穩定水平,CPU & GPU 平均溫度都在 75°C 以內,沒有出現降頻,Razer Blade 15 表現不錯。

進一步的,我們首先讓 CPU 滿載,然後同時打開 3DMark 運行壓力測試,也是為了檢測 Razer Blade 15 在這種不切實際的 CPU & GPU 同時極限負載的情況下,散熱表現如何:

評測 | 優雅纖薄和RTX 2080 的完美結合

由於 RTX 20 系列顯卡有一個很重要的特性就是支持光線追蹤,所以我們這次選擇的也是 3DMark 的光追性能壓力測試,並且記錄了 CPU & GPU 雙壓力下的性能變動:

評測 | 優雅纖薄和RTX 2080 的完美結合

可以發現在這樣極限的情況下為了保證 GPU 的性能,CPU 的 TDP 就有了一點波動,最高依然是 45W, 由於長時間運行會超過 95°C 所以觸發了溫度控制開始限制熱功耗到 35W, 在 35W 一段時間之後溫度下降到 88°C,熱功耗限制重新放開,就這樣往複循環,不過由於 3D 遊戲主要依靠的還是顯卡,所以在 3DMark 的壓力測試中,穩定性依然在 98%, 所以不會出現掉幀或者其他卡頓,因此我們認為平均下來 Razer Blade 15 精英版 2019 可以承受130W 左右的內部散熱壓力。

評測 | 優雅纖薄和RTX 2080 的完美結合


遊戲實測

MDT 通過五款主流遊戲來測試 Razer Blade 15 的實際遊戲表現。首先是風頭正勁的 Apex 英雄:

評測 | 優雅纖薄和RTX 2080 的完美結合

在 APEX 英雄的測試中,除了特效細節、衝撞痕迹和布娃娃系統全都為最低之外,其他所有特效都是最高,1080P 解析度關閉垂直同步。

評測 | 優雅纖薄和RTX 2080 的完美結合

最後的結果是平均 fps 可以達到 120 左右,不那麼複雜的場景可以保證 144 fps, 激烈的打鬥下也能保證 80 fps 以上,CPU 溫度約在 90°C, GPU 溫度約在 70°C,

接著是 PUBG:

評測 | 優雅纖薄和RTX 2080 的完美結合

在紋理和後期處理極高,抗鋸齒中,陰影低,可視距離和樹木最低的設置之下,Razer Blade 15 實測的平均 fps 為 114,在較為空曠的場景下可以達到 120fps 以上,複雜場景下的激烈戰鬥也可以保證 85 fps,配合 144Hz 刷新率屏幕的低響應時間,在絕地求生:大逃殺中很難感受到明顯的卡頓。

Dota 2:

評測 | 優雅纖薄和RTX 2080 的完美結合

Dota 2擁有著相當大的群眾基礎,同時作為目前畫質依然頂尖的 MOBA 遊戲,也是很好的性能測試對象。在特效全開垂直同步關閉的條件下,大部分時間都可以達到平均 100 fps, 在激烈的團戰發生時也能保證 65 fps 以上的水平,對於 MOBA 遊戲來說也是一個很理想的水平,不過由於 2080Max-Q 的性能極限很高,而 Dota 2 優化不足,所以 GPU 佔用率和 GPU 功耗都根本沒有達到峰值,否則還可以有更好的性能表現。

守望先鋒:

評測 | 優雅纖薄和RTX 2080 的完美結合

守望先鋒在暴雪的優化下,畫質沒什麼好說的,特效全開 1080P, 在 100% 渲染的前提下,即便是在亂斗模式這樣的大量技能同時爆發的模式中,Razer Blade 15 能夠達到 144 fps的平均幀率, 除去角色死亡重生的 fps 下降,在技能爆炸的情況下也能保證 110 fps 的水平。

最後是極限競速:地平線 4

評測 | 優雅纖薄和RTX 2080 的完美結合

在特效為超高的設置下,Razer Blade 15 精英版 2019 能夠達到 110 fps 的平均水平,相對於之前 1060 Max-Q 版本 75 fps 的成績,提升了差不多 46%, 這樣的提升給人帶來的實際感受也是很明顯的。



表面溫度

由於 Razer Blade 15 精英版 2019 由於其輕薄的設計是一個經常能被帶出去日常辦公使用的產品,所以我們先測試了日常辦公時的表面溫度控制:

評測 | 優雅纖薄和RTX 2080 的完美結合

日常辦公這樣的輕度負載時 Razer Blade 15 風扇轉速很低,但從上圖依然可以清楚地看出,鍵盤左右兩側在風扇上方的位置(正好在 AWSD 和回車鍵附近,點3, 點4)溫度都很低,確實證明了 Razer Blade 15 從鍵盤縫隙進風的風道很流暢。鍵盤的平均溫度只有 35°C 左右,只有鍵盤和轉軸中部的位置溫度最高(點6,7)達到了 41.5°C 左右,整體溫度不高。

評測 | 優雅纖薄和RTX 2080 的完美結合

接著我們繼續在 CPU 極限滿載的情況下測試,由於之前我們提到過極限時 Razer Blade 15 精英版 2019 在 CPU 滿載的時候為 75°C~80°C, 所以表面溫度壓力不是那麼大。可以看到鍵盤平均溫度升高到了 37°C, 最高溫出現在鍵盤中間最靠近轉軸的位置,達到了 44.6°C, 風扇正對著的 AWSD 和回車鍵附近(點3, 4)因為風扇全速運轉的緣故所以溫度都很低,只有 30°C, 鍵盤數字鍵中部(點5)溫度為 41°C 左右,所以在鍵盤兩邊遊戲常用的鍵位上感受不到高溫,而鍵盤中部會一些的熱量,除此之外都很涼爽。

評測 | 優雅纖薄和RTX 2080 的完美結合

在 CPU & GPU 同時極限負載的情況下,它們的內部溫度分別在90°C 和 70°C, 內部的 TDP 達到了130W 左右,對於輕薄的機身有一定壓力,比去年的 1060 Max-Q 版本還要再多了 25W 左右。

在這樣的情況下 2019 版 Razer Blade 15 的表面溫度仍然在可接受範圍,鍵盤俊文運毒只有 41°C, 左右風扇的正上方溫度依然很低都只有 30°C 左右,所以右側回車鍵附近(點4)和左側 AWSD 鍵(點3)的溫度都不高。主要也還是鍵盤中部會有 47°C~48°C 的溫度,轉軸出風口處會有 50°C 的溫度。

通過以上測試,我們會發現 Razer Blade 15 精英版 2019 在面臨比去年更高的內部熱量時,表面溫度卻還是與去年保持同一級。而且也延續了之前特殊的鍵盤進風設計,可以讓遊戲常用的 AWSD 和回車鍵附近溫度即使在極限狀態也保持低溫,而它的高溫區域主要在鍵盤中部靠上,以及轉軸和鍵盤中間熱管下方的區域。

在機身尺寸和重量沒有變化的前提下,2019 版 Razer Blade 15 精英版相較2018 能多承受來自 CPU & GPU 的 25W 熱功耗,兩者相加之後接近 130W , 這樣的表現對於如此輕薄的機身,實屬不易。



噪音控制

由於 Razer Blade 15 是一個經常能被帶出去日常辦公使用的產品,所以我們先測試了日常辦公時的噪音表現:

評測 | 優雅纖薄和RTX 2080 的完美結合

在平衡自動風扇模式下,輕度負載時風扇轉速並不高,雖然在 2KHz 頻率附近有一點高頻噪音,但整體噪音不大所以也沒有什麼影響,只有在極為安靜的夜晚才會聽到,30dBA 的分貝也意味著可以放心的把它帶入圖書館而不會擔心吵到他人。

評測 | 優雅纖薄和RTX 2080 的完美結合

接著我們切換到遊戲自動風扇模式,風扇速度有一定提升,總體噪音也提高到了 37dBA, 在風扇轉速上升之後,之前突出的高頻噪音已經消失,聽到的都是呼呼的風聲,畢竟有雙風扇和均熱板的設計存在,能讓 Razer Blade 15 可以不需要有太高風扇轉速就能承受 45W 的 CPU 長期發熱。

評測 | 優雅纖薄和RTX 2080 的完美結合

最後我們繼續測試極限風扇轉速下的噪音表現,手動開啟風扇最高轉速: 5300rpm, 總體噪音也提高到了 52dBA, 但是相對於去年的總體噪音有了一點下降,而且也沒有了單一頻率的高頻噪音,噪音給人帶來的負面影響要小了一些。

在性能與內部散熱壓力的提升之後,Razer Blade 15 精英版 2019 不僅保證了在日常辦公時的噪音很低,滿足了圖書館或者夜晚工作的靜音需求,而且在風扇極限運轉時解決了單一頻率高頻異音的問題,讓滿負荷使用時的噪音相對於前代更小了一些。



續航測試

Razer Blade 15 精英版 2019 在較小的機身內依然放下了一塊 85Wh的電池,通過 MDT 常用的五種續航測試,覆蓋了日常工作中常用的幾種場景,包括 PCMARK 8 Word 和 Office 這樣的中重度和本地視頻不間斷刷新網頁這樣的較輕度負載續航,以及一個新增的播放 NAS 上的 4K HDR 電影測試,最終匯總成如下表所示的結果。

評測 | 優雅纖薄和RTX 2080 的完美結合

綜合來看 Razer Blade 15 的實際續航表現,由於對於中重度日常辦公來說可以參考 PCMark Work 和 Office 的兩個表現,因此差不多會在 5 小時左右,輕度辦公可以參考不間斷刷新網頁,也就是差不多 6 小時。

最長的續航會出現在本地 1080P 視頻上,由於 Razer Blade 15 精英版 2019 的電池為 85Wh, 而且 intel 對於播放視頻時的低功耗優化很不錯,能夠達到 10 小時以上續航,新增的 4K HDR 視頻也能達到 7 小時 30 分鐘附近,對於一個高性能的輕薄旗艦來說,表現不錯。

評測 | 優雅纖薄和RTX 2080 的完美結合

在充電部分,Razer Blade 15 精英版 2019 的充電功率與前代一致,最高達到了 62.5W, 半個小時可以從 5% 充至 40% 左右,一個小時可以充至 80%, 最終需要 1 小時 18 分鐘充至 95%,所以中午回去睡午覺順便充電,就可以滿足一整天外出不插電的需求。



MDT 總結:

更新到 RTX 20 系列顯卡,對於 Razer Blade 15 精英版 2019 這樣的高性能輕薄旗艦來說,是一次大的進步,藉助於 20 系列顯卡本身的每瓦性能提升,以及自身更優秀的散熱效率,在重量和體積不變的情況下,我們所測試的 2080 Max-Q 版本甚至能達到上前代 1060 Max-Q 版本 150% 以上性能。

15.6 寸超窄邊框屏幕,長寬分別只有 355mm * 235mm, 加上 17.8mm 的厚度(除去腳墊),Razer Blade 15 精英版 2019 提供了驚人的性能/便攜比。

評測 | 優雅纖薄和RTX 2080 的完美結合

同時經過 MDT 完整的測試,Razer Blade 15 可以承受來自 CPU & GPU 一共約 130W 的功耗帶來較高的性能,足以應付較高的遊戲需求,並且由於其特殊的鍵盤進風設計,讓 AWSD 和回車鍵附近的區域始終保持低溫。

優點:

  • 全鋁合金機身,體積很小的高性能輕薄本
  • 超窄邊框 144HZ 刷新率的 1080P 屏幕色域和色准表現不錯
  • 在輕薄機身限制下,能夠發揮出 2080 Max-Q 的性能
  • 提供了三個 USB 3.1 Gen1 介面,而且還有 40Gbps 的雷電 3 介面
  • 特殊的鍵盤進風設計能讓 AWSD 和回車鍵附近始終保持低溫
  • Razer Central 可調整高級鍵盤燈效,可自定義風扇轉速
  • 日常使用等輕度負載時的噪音很低,溫度不高

缺點:

  • 極限條件下風扇存在高頻異音
  • 極限負載時鍵盤中部溫度較高,由於全金屬設計所以高溫會傳導至掌托
  • 屏幕和鍵盤背光採用了 PWM 調光

Razer Blade 15 精英版 2019 全都搭載的是 RTX 20 系列顯卡,一共有三個配置可選:

  • i7-8750H + 16G +256GB 固態硬碟 + 2070 Max-Q
  • i7-8750H + 16G +512GB 固態硬碟 + 2070 Max-Q
  • i7-8750H + 16G +512GB 固態硬碟 + 2080 Max-Q

和上一年不同,這次由於 Razer Blade 15 精英版 2019 可以承受約 130W 的熱量,幾乎可以發揮出 RTX 2080 Max-Q 的全部性能,因此完全不需要因為性能而選擇 2070 版本,只需要從價格和性能需求選擇就好。

Mobile Device Talks

泛科技的爐邊談話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