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遠辨不明的白茶界五大謎團:悶泡,紫砂壺,水溫,巧克力味!
丨本文由小陳茶事原創
丨首發於企鵝號:小陳茶事
丨作者:村姑陳
《1》
井蛙不可于海,夏蟲不可以語冰。
裝睡的人,是很難叫醒的。
生活中,我們常有「勸人」的經歷,當身邊的親友做得不對或誤入歧途時,善意的提醒,規勸,本無可厚非。
然,「勸人」有時更像做生意,不僅是你要願意賣,別人還得願意買。
他本要往西行,你偏要勸他往東去,被勸的人,自然會不爽,聽不進勸是常有的事。
我本將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溝渠。
裝睡的人叫不醒。頑固到骨子裡的人,更是難以說服。
像白茶圈裡,就有幾個永遠辨不明的謎團,簡單的道理擺在那,不少人卻選擇在裝睡。
白茶不建議悶泡。
不少人抬杠,白茶味道太寡淡,就得悶泡著喝才有味!
紫砂壺不適合泡白茶。
一群人急著跳出來,好茶配好壺,紫砂壺就是泡茶的最好選擇!
按照國標,雲南白茶不是白茶。
更是惹怒了不少人,按照白茶工藝制出來的茶,怎麼就不是白茶!
……
今兒,舊話重提,將這些謎團,再來好好辨一辯!
《2》
謎團一:白茶為什麼不能悶泡?
何為悶泡?
悶泡指的是在密不透風的環境里,讓茶和水長時間的進行接觸。
一般而言,用蓋碗泡白茶,注入沸水後,蓋上杯蓋,久久不倒出茶湯,茶與水接觸時間,超過10秒以上,就會形成悶泡。
悶在蓋碗內的白茶,內在物質不斷的析出,大量的茶多酚、咖啡鹼物質釋放出來,溶於湯水中,使得茶味濃重苦澀不堪。
悶泡,可謂是白茶之殤。
尤為是品質好的白茶,內質豐厚,在悶泡之下,大量的內質物提前過多消耗,不僅茶味被泡得苦澀不堪,還會影響後續沖泡的風味。
相比於悶泡,快出水是沖泡白茶的不二之選。
蓋碗沖泡白茶,注水完成後,調整杯蓋開口,不要遲疑,快速徹底的將茶湯傾倒出來。
用快出水的手法,一衝沖將白茶的精彩茶味釋放,更得品茶趣味。
品質好的白茶,用快出水的手法,不僅能得出更為適合大部分人喝茶口味的茶湯滋味,還能控制白茶內質物有節奏有規律釋放。
在快出水的手法下,好的白茶,沖泡上十來沖,是不在話下的。
沖泡白茶,尤為是在前面幾沖沖泡時,尤為要使用快出水手法,注水完成後,旋即倒出茶湯。
泡到五六衝過後,茶味略淡後,茶友們可以根據個人喝茶口味和茶湯顏色變化,適當調整出湯時間,稍微坐杯,延緩幾秒後,再倒出茶湯。
從品茶角度出發,快出水比悶泡,更能得出好滋味,與此同時,更為符合健康飲茶的需求,最後,還能讓茶味更耐泡,更為完整的利用白茶的內在風味。
此外,相比於悶泡,快出水更能完整了檢驗一款白茶的品質,更能完整的認識一款茶。
白茶不適合悶泡,道理是顯而易見,但事情的謎團正在於:
為什麼這麼多人,願意相信悶泡後不苦不澀,才是好茶呢?
為什麼這多人覺得,白茶味道淡,快出水根本沒味,需要悶泡才好喝?
這是因為,他們遇上的白茶,是內質物寡淡的劣茶,需要悶泡,才能出茶味。
品質好的白茶,就像吸滿水的毛巾,輕輕一擰,便能擠出不少水分。
而劣質的白茶,像條沒多少水分的毛巾,需要花大力氣,才能擠出零星的水分。
孰好孰壞,高下立見。
《3》
【謎團二:紫砂為何與白茶無緣?】
紫砂,材質特殊,表面分布著不少毛孔。
無論是用於沖泡,還是用於存茶,都註定於白茶無緣。
白茶儲存,基礎要點在於遮光、乾燥、密封、無異味和陰涼處存茶。
紫砂罐的密封性能有限,存在其中的白茶,容易受到外界水汽干擾,發生變質,不適合存白茶。
同樣的,沖泡白茶,同樣不適宜使用紫砂壺。
紫砂壺表面的毛孔,是很粗大的,一遇上沸水,熱力作用下,更為擴大。
這些粗大的毛孔,在泡白茶時,就像一張張飢餓的大嘴,貪婪的吸收的茶湯中的香氣和滋味。
原本高揚馥郁的茶香,折損了大半,原本淳和稠厚的湯感,只剩下清薄的茶湯。
品質好的白茶,用紫砂壺泡,實在是對茶味的浪費。
與此同時,囿於紫砂壺的器型設計,壺身大,壺嘴小,在倒出茶湯時,壺嘴容易受到泡開的葉底阻礙,難以快速徹底倒出湯水。
悶在壺內的茶,在長時間與水接觸下,容易被悶苦。
由於紫砂壺容易吸味,在沖泡白茶時,若不能做到專壺專用,將一把泡過其他茶的壺,拿來泡白茶,白茶純正的茶香,會受到干擾和破壞。
好茶配好壺,有失偏頗。
將好茶真正風味,客觀公正完整展現出來的茶具,方才是沖泡白茶的最佳選擇!
如素凈的白瓷蓋碗,質地細膩光潔,不吸附茶香和茶味,便於清洗,敞口大肚的器型,便於調整蓋碗開口大小,快速徹底的將茶湯傾倒出來。
泡茶,茶為君,器為臣,器為茶所用。
若是本末倒置,犧牲白茶風味來成全紫砂壺,實在不可取!
紫砂壺作為器具本身,並無好壞之分。
造型雅緻,玲瓏小巧的一把紫砂壺,用作收藏觀賞,文玩擺設,都是不錯的選擇。
若是鼓吹紫砂壺適合泡所有的好茶,實在大謬!
畢竟,由南到北,鐵觀音、武夷岩茶、福鼎白茶、正山小種等不少名優好茶,都不適宜用紫砂壺沖泡!
《4》
【謎團三:雲南白茶,為什麼不是白茶?】
雲南的大葉茶樹採下來,按照白茶的制茶工藝,不揉不捻,制出來的雲南白茶,是真正的白茶嗎?
按照白茶的國家標準,這樣的雲南白茶,顯然不符合白茶要求。
在白茶國標中,區分白茶的界定,除了特殊的制茶工藝,還有特定的茶樹品種。
根據白茶國標,適合製成白茶的茶樹品種,只有三大類,大白茶、水仙茶、群體種茶樹。
劃分界定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若是雲南大葉種茶採下來, 不揉不捻能認定為是白茶。
那麼是不是這邊福鼎的白茶採下來,像綠茶那般殺青加工,就能製成龍井茶?
顯而易見,這樣的邏輯,是行不通的。
南橘北枳,不同地方出產的茶,須得用專門適合的工藝,方能制出好茶。
適合的才是最好的。
若是白茶標準放開對茶樹品種的限定,任何樹葉子,只要採下來,不揉不捻,萎凋烘乾後都能製成白茶,那實在得亂套。
這樣一來,榆錢樹葉採下來,能製成榆錢白,樟木葉子採下來,能製成樟木白……
但實際上,白茶的製作,遠遠沒有那麼簡單!
時下正值福鼎白茶春茶的採摘季,不少動歪心思的人,將四川產的茶青,湖北產的茶青,貴州產的茶青運來福鼎,冒充福鼎茶青售賣。
假的永遠真不了。這樣制出來的白茶,還能叫福鼎白茶嗎?
福鼎白茶,是受國家地理標誌保護的產品,須得符合原地生產、原地採摘、原地加工條件。
這些四川、貴州運過來的茶青,無論工藝上再怎麼好,也達不到真正福鼎白茶要求。
雲南白茶,與此同理。
產自雲南大葉種,工藝上使用白茶工藝,這樣制出來的茶,既非白茶,也非普洱茶。
這樣兩不像的茶,註定只能遊走於六大茶類之外。
《5》
【謎團四:85℃水溫泡白茶,有什麼錯嗎?】
沖泡白茶,最為適宜的泡茶水溫,是多少?
答案是100℃沸水。
理由是真金不怕火煉,好茶不怕開水燙!
圍繞白茶沖泡,不少人有這樣的困惑,芽葉嬌嫩的白茶,不是該用85℃的水溫泡嗎?
尤為是春白茶,芽頭飽滿,葉片細嫩,看起來十分嬌弱。
若是用沸水泡,不會將茶燙壞,損害茶香和茶味嗎?
其實,這樣的擔心,是沒有必要的,好白茶不怕開水燙。
就拿白茶中,單獨芽頭製成的白毫銀針來說吧。
芽頭肥壯厚實的白毫銀針,內在結構是層層筍狀,一層又一層的白毫層,像是筍殼般,密不透風。
芽頭的內在機構,像是一圈又一圈的樹輪,剝開一層白毫,內在的白毫層,又顯露出來。
和俄羅斯套娃一般。
並且,白毫銀針不僅是外層細密的分布著白毫,內在的每一層,同樣是這般白毫密布,不留絲毫縫隙,將芽頭守護得嚴嚴實實的。
品質好的白毫銀針,白毫層能達到七層之多。
是以,在沖泡時,若不藉助高溫的沸水,根本難以徹底激發其深層的茶香和茶味,將養分完整利用。
用85℃或其他溫度更低的水溫泡白茶,難以令白茶達到最佳的風采。
就單以茶香來說,內質豐厚的白茶,芳香物質充足,用沸水沖泡下,高低沸點的芳香物,次第呈現,馥郁的茶香,尤為令人舒緩。
若是溫水泡茶,難以泡茶高揚,層次豐富多變的茶香,喝茶過程失去不少樂趣。
《6》
【謎團五:巧克力味,酸梅味的白茶,為什麼不好?】
悠悠茶香,是白茶的絕美芳魂。
馥郁多變的茶香,為白茶增加了不少精彩。
新茶時期的白茶,風味以鮮爽為主,花香,毫香,鮮筍香,竹葉香,清新怡人。
存放轉化後的白茶,風味愈加甘和,葯香,陳香,干粽葉香,棗香(壽眉餅),厚實沉鬱。
然,出現巧克力味,酸梅味的白茶,那該是好是壞呢?
出現這些氣味的白茶,往往是受潮變質的產物。
正常品質下的白茶,無論存放時間多久,都不會出現這樣的怪異氣味。
巧克力味白茶,常出現在白毫銀針、牡丹王(特級白牡丹)上,嗅聞起來怪異發悶,像是一股子巧克力豆的氣味,帶著微微的悶味。
酸梅味白茶,打開包裝一聞,能聞出一股子話梅乾的氣味,江南地區的朋友,能聯想到青梅子,福州地區的朋友,能聯想到永泰李乾的氣味。
正常品質的白茶,本身是沒有酸味的。
高粱米,大米、玉米等糧食,本身也是沒有酸味的,要想將其釀成糧食醋,需要經過釀造發酵。
在茶類中,白茶屬於微發酵茶,不可能生出酸味。
帶出酸梅味的白茶,往往是工藝缺陷,含水量不合格,或是儲存過程中受潮發酵後的產物。
巧克力味白茶,酸梅味白茶,都是不好的。
而偏偏,有部分不願清醒,假裝糊塗的茶掌柜,會將這些怪異氣味,巧立名目,玩弄概念,進行售賣。
市面上,層出不窮的梅子香老白茶,正說明著,裝睡的人,是難以叫醒的。
茶友們在買茶時,可要多加註意分辨。
《7》
莊子言:世俗之人,皆喜人之同乎己而惡人之異於己也。
世人都喜歡別人跟自己相同,喜歡別人順應自己,而厭惡和自己不同的人,排斥異己。
生活中,將道理辯明其實不難。
辯不明的謎團,最大的阻力,在於要動他人的利益蛋糕。
白茶界的五大謎團,有這麼難辨明嗎?
其實不然,將這個道理弄清楚,就自然而然理解的。
什麼樣的白茶,需要悶泡喝好喝?需要用紫砂壺修飾茶味?需要用溫水泡茶?
轉念一想,道理自然就能明白。
歡迎關注【小陳茶事】,了解更多白茶,岩茶的知識!
版權聲明:本文歸小陳茶事村姑陳原創撰寫,任何媒體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歡迎茶友們轉發至朋友圈。
※悶泡,是鑒茶,快出水,是品茶。鑒茶和品茶,你確認搞清楚了嗎?
※武夷岩茶肉桂好喝嗎?請從山場、工藝、沖泡手法說起!
TAG:小陳茶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