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餘生:一家老年護理院里的悲喜人生

餘生:一家老年護理院里的悲喜人生

首發:3月29日《新華每日電訊》草地周刊

作者:新華每日電訊記者朱旭東

2019年2月27日,南通市北護理院16樓的護士工作站,失智老人圍聚在一起。記者朱旭東攝

88歲的張惠民倒退著攙扶85歲的老伴鮑曙明,在樓道里亦步亦趨,小心翼翼地鍛煉她的走路能力。

看到護工一年前拍攝的這段視頻,記者同時感受到了溫馨和揮之不去的心酸——老伴老伴,老來有伴。別人看到的是溫馨,他們體會的則是心酸。

國家統計局最新發布的人口統計數據:2018年年末,我國60周歲及以上人口24949萬人,佔總人口的17.9%,比2017年年末增加859萬;65周歲及以上人口16658萬人,佔總人口的11.9%,比2017年年末增加827萬。

全國老齡辦預估的數據中,中國老齡人口到2050年將達到峰值4.87億,佔總人口的34.9%。選擇如何老去,是所有人都要面對的拷問。

江蘇南通是有名的長壽之鄉,老齡化率已達29%,60歲以上老人有222萬人。位於南通市港閘區的市北護理院,收住160多位老人,60%是失智症患者,30%生活不能自理。

2019年2月27日,88歲的張惠民和老伴在一起。記者朱旭東攝

老伴

在張惠民的床頭,是一本厚厚的《唐宋詞鑒賞辭典》。「詞很短小,可以隨時翻看,也隨時放下。」看得出來,這是他目前唯一的業餘愛好了,「隨時放下」,則是因為老伴隨時需要他

身材瘦小的張惠民滿臉老年斑,卻有濃黑的長壽眉。腿腳靈便的他不用別人照顧,他要照顧比他小三歲的老伴,因為老伴患有阿爾茲海默症(俗稱「老年痴呆」),不僅不記事,還容易走丟。兩個女兒也60多歲了,各有子女,無力照看。鮑曙明腿腳不靈、有時大小便失禁,張惠民實在撐不下去,在女兒的建議下,最終選擇到護理院生活。

由於鮑曙明的病情加重,張惠民不得不開始限制她的行動。

「她經常半夜醒來下床亂走,已經摔倒好幾次。」張惠民既無奈又心疼。現如今,他只能白天推著輪椅陪老伴在樓道里散步。為防止老伴亂動,張惠民特意在她胸前和輪椅擋板之間加了一個大枕頭。這樣,老伴只能緊靠在輪椅上,避免了不必要的麻煩。

他們倆曾經都是中學教師,女兒出嫁後,老人一直單獨居住。閑暇之餘,張惠民還在家養了100多盆花草,自得其樂。

退休後的生活,本來還是很自在的。大錢沒有,小錢不缺,我們倆到處走走、看看。現在我被她困住了,一點辦法也沒有。」張惠民深深地嘆了口氣。

4年前,鮑曙明開始往外亂跑。「我都不知道她走丟過多少回了,好幾次是110送回來的。」慢慢地,張惠民發現老伴不僅失智,連吃飯也不會了,再後來,開始大小便失禁。「兩個女兒的孩子也大了,自顧不暇,根本無力照顧我們,建議我們到護理院來。」

心急如焚的張惠民在女兒的陪同下,到處尋找合適的護理院。「我沒有其他高要求,只要能把老伴照顧好就行。」看中市北護理院的硬體以及醫養結合的護理模式後,張惠民第三天就與老伴一起搬了進來。

「最難的時候,是訓練她走路。」剛開始,張惠民特別希望老伴重新站起來,陪他一起散步。由於護工人手少,無法專職訓練鮑曙明走路。每逢其他老人呼叫,護工就得放下鮑曙明去照看。於是,張惠民決定自己來,才有了那段溫馨又心酸的短視頻。

為了照顧好老伴,張惠民一直堅持鍛煉,只要天氣暖和,他早上就會在院子里大步走,以舒展筋骨。在他的努力下,鮑曙明漸漸能夠自主走路,卻又帶來其他麻煩——半夜自己起床,已多次摔倒。

張惠民意識到,老伴的病情已不可逆。他不再訓練她走路,而是堅持讓她說話,不斷刺激她的大腦。「每天我都會問她睡得好不好?吃得飽不飽?沒話也要找話說。她如果不說,我就不停地問,一定要她說,哪怕就一兩個字……」張惠民心酸地說,「如果把她一個人丟在護理院,在家我連個說話的人都沒有。」

一個多小時的採訪,輪椅上的鮑曙明始終微笑看著張惠民,還時不時地用手拍拍他,似乎在讚許。「她現在還認識我,但名字常叫錯。女兒每周都會過來看望,她也認識,只是記不住名字了。」張惠民很渴望到外面走走,但已經很不現實,因為老伴需要他。「如果回家的話,我是沒法生活的。在這裡,還是比較安心的。」

和老伴一起住進市北護理院內,也許是他目前最好的選擇了。在張惠民的床頭,是一本厚厚的《唐宋詞鑒賞辭典》。「詞很短小,可以隨時翻看,也隨時放下。」看得出來,這是他目前唯一的業餘愛好了,「隨時放下」,則是因為老伴隨時需要他。

2019年2月27日,南通市北護理院16樓的護士工作站,失智老人圍聚在一起。記者朱旭東攝

過往

年輕不再,子女不在,他們只能選擇在護理院頤養天年。老眼昏花的他,硬是逼著自己成了「網購達人」

86歲的王遂泉,退休前任港閘區財貿辦公室主任,曾是區里顯耀之人。去年12月,他和愛人搬進了市北護理院的老年公寓。

採訪前,護理院副院長杜燕一直和記者打招呼,「老人的獨子51歲時因鼻癌走了,盡量別和他談論子女的話題。」沒想到,王遂泉主動提及,「家門不幸,前幾年兒子去世了,兒媳婦帶著孫女在外地,我們只能到護理院來。」

王遂泉的家境顯然比張惠民家強,曾經長期雇著保姆。「保姆每天下午4點要回家忙自家的事,一到晚上我們就忙不過來。」王遂泉有糖尿病,愛人有腰椎病,走路容易摔跤。「萬一有什麼情況,在家裡沒法處理。到這裡有個保障,只是支出大了。」

王遂泉夫婦住在50平方米的公寓里,一室一廳,冰箱、洗衣機、微波爐等一應俱全。和家庭生活不同的是,這裡的一日三餐,要比王遂泉多年養成的習慣提前一個小時,所以,他特地添置了微波爐。

護理院普通床位人均收費在4000元左右,公寓的費用相對高些。對王遂泉而言,這裡的服務費只相當於請保姆的費用,伙食費和家裡的費用也差不多,每月4800元的床位費,算是多出來的。「費用不是大問題,在這裡,我和愛人都有安全感。」

王遂泉喜歡攝影,曾是南通市第一屆攝影家協會的會員。現在,他不玩相機,開始玩手機。「護理院周圍沒什麼商場,我們不方便出門,很多東西,只能通過網購。」老眼昏花的他,硬是逼著自己成了「網購達人」。

王遂泉的愛人盛玲英,有著比王遂泉更為「光鮮」的歷史。她從華東師範大學畢業後,成了北京市第十八中學的一名教師。和醫護人員聊天,她總是驕傲地回憶起年輕時在北京和上海的美好歲月,並再三強調,「她是被老伴『騙』到南通的。」

「我20多歲的時候,是十八中的唯一代表,聆聽過周總理關於教育的報告會。晚上七點半準時開始,體育場里都是人。總理來的時候,有好多人忙著照相。」卧床休息的盛玲英,依然記得那次盛況,她忍不住和記者強調:「我記不清是哪個體育館了,但我肯定是從6號門進去的。」

入住時間不長,王遂泉夫婦都有點不適應護理院的生活。「市裡有家陽光公寓,就像住家一樣。關鍵是,那裡有很多志同道合的人,可以聊聊天。但是,那裡沒有房間了。」王遂泉為此有點失落,但他還得想辦法安撫好老伴,因為盛玲英喜歡熱鬧,嫌這裡太冷清,一直想回家。「如果真依照她回家了,我都不敢想像會亂成什麼樣子?」王遂泉嘆了口氣。「兒媳婦帶孫女在外地打拚也不容易,我是指望不上了。」

年輕不再,子女不在,他們只能選擇在護理院頤養天年。

失智

護士工作站彷彿就是南京的新街口、上海的南京路、北京的王府井,人氣足、熱鬧。老人們只是貪圖這裡的「熱鬧」,在熱鬧處,也許更能體會到人間的煙火味

相比較其他老人而言,張惠民和王遂泉還算幸福的。因為,即便老伴腿腳不便,即便老伴患了阿爾茲海默症甚至生活不能自理,他們還算是有個伴的。在市北護理院,更多的是失智老人、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

護理院主樓有18層,其中15、16層收住的是失智老人,進出需要醫護人員的門禁卡,否則老人容易走丟。杜燕的舅舅印建平,就是其中一位。52歲的他,還是護理院收住的第一位「居民」。

「我舅舅小時候不知道打了什麼疫苗,至今智力只有10歲左右。外公脾氣暴躁,動不動就打他,所以舅舅從小就沒有安全感。外婆去世後,舅舅更加自閉了,生活不能自理。外公去世後,我們給他請了保姆,保姆卻經常把舅舅反鎖在家裡,連飯都不給吃。」杜燕和母親為此沒少挨舅舅的鄰居閑話數落。

杜燕說,舅舅只比她大14歲,她小時候經常去上海和舅舅一起玩耍,因此對舅舅的感情特別深,特別想照顧好他。「我母親是她們家的老大,外公外婆去世後,照顧舅舅的責任自然就落在母親肩膀上。」杜燕辭去上海的工作到南通市北護理院,很大程度就是為了照顧舅舅。她原來很擔心舅舅鄰居再說閑話,只是說接舅舅回家。「現在,鄰居們慢慢接受了這個現實,不再抵觸。」

記者見到印建平時,他正蜷坐在醫生辦公室一角的凳子上,晃動著身體自娛自樂。平時若有陌生人走近,他都會緊張得大喊大叫。好在有杜燕陪同,他對記者的到訪並不緊張。負責該樓層的醫生苗應建說,印建平隨時需要人照顧。「隨便待在哪個角落,你如果一天不叫他,他一天也不會走動,連吃飯上廁所都不知道。」

90歲高齡的李淑英是位重度失憶患者,近期記憶幾乎為零,甚至不認識自己的家人,卻時常記得自己年輕時的一些瑣事。在她的床頭,醫護人員張貼了幾張她入院前的照片,幫助老人增加對自己的認知。

每次見到杜燕,李淑英都會熱情地上來打招呼,扯幾句不著調的閑話。「她不知道我是誰,只是覺得我面熟。隨便和她說幾句,她都會很開心。」杜燕說,和這些老人說什麼並不重要,關鍵是要和他們說話。他們會很熱情地與來人交流,卻都是自說自話,不在同一個頻道。

更多的時候,十多位失智老人或站、或坐、或躺,三三兩兩分布在護士工作站的周圍。牆上的電視播放什麼,他們並不在意。護士工作站彷彿就是南京的新街口、上海的南京路、北京的王府井,人氣足、熱鬧。老人們只是貪圖這裡的「熱鬧」,在熱鬧處,也許更能體會到人間的煙火味。

他們看似無所事事,卻都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裡,一副滿足的樣子。

南通市長青樂齡護理院電梯間的照片(2018年攝)。記者朱旭東攝

「哄騙」

「姐妹倆一直合計著送父親到護理院,老人死活不同意,且對女兒戒備心越來越強。「像防賊一樣防著我們,他把身份證、醫保卡、銀行存摺全都藏起來了,我們根本找不到。」李大姐委屈地說

一個殘酷的現實是,每五個老人中,就有一個患有阿爾茨海默症。印建平很乖巧地跟著杜燕來了,李淑英在還算清醒的時候被女兒送來了,88歲的李根生(化名),前兩天才被女兒「哄騙」過來。記者在接待室,見到了李根生兩位疲憊不堪的女兒,她們剛剛把父親的生活用品送過來,正在辦理入院手續。

迫於可能的社會輿論壓力,這裡姑且稱她們李大姐、李二姐。兩位都已60多歲,身體都不好。前些年,李根生一直在姐妹兩家輪著過,但姐妹倆發現,父親越來越健忘,經常走丟。「每次走丟,我們都會急得發瘋。被送回來時,父親渾身泥水,大小便失禁,身上臭烘烘的。」李二姐著急地說,不管是110警察還是其他好心人,將父親送回來的時候,都會埋怨她沒把老人照顧好,鄰居也會責怪她。

「父親這種癥狀已經3年多了,除了經常走丟,還喜歡將各種垃圾往家裡拿,家裡經常垃圾成堆……我們有什麼辦法?外人只知道責怪我們……」李二姐說著說著,眼淚下來了。「我都快神經質了,只要電話一響,我就緊張,擔心父親又發生什麼事……」

姐妹倆一直合計著送父親到護理院,老人死活不同意,且對女兒戒備心越來越強。「像防賊一樣防著我們,他把身份證、醫保卡、銀行存摺全都藏起來了,我們根本找不到。」李大姐委屈地說。

姐妹倆一直在物色理想的護理院。前兩天,她們陪李根生散步,老人突然說想去醫院看病,她們才乘機將老人哄到市北護理院。「家裡什麼證件都找不到,沒法辦入院手續。這幾天我們一直在忙著給他補辦醫保卡。」李大姐說,辦醫保卡期間,護理院幫父親洗澡、理髮、剪指甲,照顧得好好的。「這些,在家裡是根本做不好的。護理院替我們盡了孝心,幫我們解決了大問題。」

李二姐見記者認真聆聽,猶豫了一下:「你別寫我們名字好嗎?這事情說出去很丟人的。我們對鄰居和親戚交代不過去。社會輿論會壓死人的!」得知記者不會寫她們的真名實姓時,李二姐長嘆一聲,「以後我們終於可以正常生活了。」說著,眼淚又下來了。

和杜燕一樣,市北護理院辦公室副主任周百里也是家庭原因而選擇到這裡工作的。他父親同樣患老年痴呆,曾經最長失蹤過40小時,被發現時已經在一百公里之外的如東縣。把父親安排到護理院後,周百里踏實了,79歲的母親也心安了。

「年邁的母親在家根本照顧不了父親,相反會把自己累壞。現在,雙方都好多了。」他安慰有相同經歷的李家姐妹:「你們要有個適應過程,尤其是第一個星期,你們千萬別見老爺子。熬過七天,等他適應了,你們就真的解放了。」

把一些老人「哄騙」到護理院,就像子女為他們精心設計的一個「局」。是好是壞,一言難盡!

南通市長青樂齡護理院電梯間的照片(2018年攝)。記者朱旭東攝

「愉色」

張愛玲說,「生命是一襲華美的袍,上面爬滿了虱子。」現實就是如此破敗不堪,譬如盡孝,譬如養老

杜燕當天一直忙碌的,是接一位重症病人入院。「患者是糖尿病綜合征、心臟肥大,已經無法躺著入睡……來這裡,基本就是臨終關懷了。」杜燕說,這些情況家屬都清楚,但對這類老人,她必須親自去接。

自2016年12月運營以來,護理院累計入住400多人次,前後已有52位老人離世。一旦發現哪位老人情況不妙,護理院都會提前通知家屬,並把老人安排到一個固定的單間,避免給其他老人帶來心理衝擊。

「誰都會有那麼一天,但誰都不願意麵對。」周百里說,只要有家屬過來參觀,護理院都盡量不安排去「失能區」,家屬也害怕去。「我們通常會安排家屬到『失智區』參觀,那裡的老人很快樂。他們生活在自己的世界裡,自娛自樂。」周百里半開玩笑似地說:「如果我年紀大了,我寧願自己變傻,生活在自己的世界裡,無憂無慮。如果只能選擇失能或失智,我寧願失智。」

只是,等我們老了,我們還有選擇的機會嗎?

從採訪情況看,絕大多數老人都不是自願前來的,有被子女「哄騙」來的,有心疼子女無奈入住的,還有因失去自理能力而被「送」來的。周百里分析說,這些老人都生活在「養兒防老」的傳統觀念中,認為只有五保戶、孤寡老人才會去養老院,有兒有女的老人去養老院,會被人笑話,子女也會被別人看不起。「我們這一輩人,慢慢開始接受養老院養老的理念,因為,子女實在忙不過來。」

周百里和記者都出生於提倡「只生一個好」的時代,身處典型的「倒金字塔」式的家庭結構——上面有4個甚至更多老人、中間是夫妻二人、下面是一個孩子,養老壓力可想而知。儘管目前國家提倡生二胎,中國的老齡化程度越來越高卻是不爭事實。養老產業近年來迅速發展、養老政策不斷完善,但離實際需求還有很大差距。

市北護理院提倡「愉色而養」,這一理念,讓即將老去的我們,有了點憧憬。這一說法來自《江海晚報》總編輯宋捷6年前的一篇文章《孝敬父母該「愉色而養」》,文章倡導「千孝不如一順」,尊重父母意願,在感情上給予更多安慰。他對「愉色而養」的提煉,則來自《禮記·祭義》,「孝子之有深愛者,必有和氣;有和氣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

宋捷說,他的妹妹是位醫生,每天在門診說得口乾舌燥,回到家常常癱坐在沙發上,和父母說話難免沒精打采甚至還帶點臉色。自己也因工作的緣故,疲憊不堪時和父母說話也比較生硬。「我經常叩問自己,才理解千孝不如一順,於是寫了那篇文章。」

可是,當身患阿爾茲海默症的父親病情日益加劇,並任性地不肯吃飯,而年邁的母親堅持晝夜陪護,雙親日益憔悴,無數次和顏悅色循循善誘都沒有功效時,宋捷有點動搖了,「我還要堅守我的愉色嗎?為了老人的健康,是否可以適度給他們一點異樣的脈衝?」

宋捷所言「異樣的脈衝」,是指子女為了讓年邁的父母生活得更好些,堅持自己的選擇而不是一味地「順從」。

張愛玲說,「生命是一襲華美的袍,上面爬滿了虱子。」現實就是如此破敗不堪,譬如盡孝,譬如養老。

失智老人們的塗鴉之作(2019年2月27日攝)。記者朱旭東攝

尊嚴

「我們依然照顧不了他,他依然會走丟,親人之間再度相互折磨。」周百里自我安慰道,「古人提倡『易子而教』,其實,現在,可以提倡『易子而養』。我們無法盡孝的時候,就找個機構,找一群人來替我們盡孝」

宋捷的糾結在周百里那裡似乎找到了一個答案。

「父親原來是個孤傲的人,不屑與一般人交往,患病在家後,只與自己下棋。現在適應了護理院的生活,性格開朗多了,開始主動找人下棋,還會去唱卡拉OK。」周百里輕鬆之餘又有點失落。「剛來的時候,父親也很想回家。現在,他已經忘了這回事,以為他就是這裡的一分子。」

現如今,他的父親在護理院似乎忘記了自己的過往,在這裡充當起「世界警察」來,到處管閑事維持秩序並自得其樂。醫護人員只能對衝突方兩面打圓場,「你素質高,別跟其他人計較。」而對其他老人說,「那人脾氣古怪,你別理他。」

「我們必須狠得下這個心。如果心軟把他接回家,只會陷入惡性循環,我們依然照顧不了他,他依然會走丟,親人之間再度相互折磨。」周百里自我安慰道,「古人提倡『易子而教』,其實,現在,可以提倡『易子而養』。我們無法盡孝的時候,就找個機構,找一群人來替我們盡孝。」

儘管如此,周百里心裡還是有一道坎,他在努力邁過去,但這道坎還在。「老人病了,送到醫院治療,時間再長,還是有回家的預期,子女都會被誇孝順。但是,如果送到護理院,條件再好,子女同樣可能被數落不孝。」周百里苦笑:「到底怎樣才算孝?」

同樣,李根生的兩個女兒想方設法把父親「哄」到護理院,讓父親過上了有尊嚴的生活,姐妹倆認為盡了孝心,但她們仍可能被親戚或鄰居認定「不孝」。張惠民和王遂泉選擇到護理院,可能出於體諒晚輩的苦衷,與孝道無關。

自始至終,記者始終無法問出「你們希望怎樣度過餘生」這樣的問題。搬進護理院,雖是不得已而為之,卻又是最現實的選擇。老齡化程度越來越高的中國,再憧憬子孫滿堂享天倫之樂的餘生,顯然已經不切實際。

我們很難設想將來會如何老去。可是,總有那麼一天,我們將老糊塗、老態龍鍾。如果不願拖累子女,只能求助護理院。誠如所見,在這裡老人能夠吃飽穿暖,有專業人士護理,讓他們不至於悲慘離去……除此之外,現在的他們、未來的我們,還能奢求什麼?

採訪完張惠民,記者禮節性地說「打擾了,耽誤您寶貴的時間。」沒想到,老人脫口而出,「沒事,我們的時間不寶貴。」無奈之中,還有平淡。

儘管行動自如的張惠民等人對護理院的生活未必如意,他還是安心的,能夠日夜陪護老伴。杜燕的舅舅等失智老人,更是心無旁騖、無憂無慮。即便那些失能老人,依然有醫護人員的專業呵護,生命之花依然在努力開放。

花樣人生,常來比喻年輕人的,所指必然是含露欲滴的鮮花。生命之花則貫穿人生始終,人老,只是枯萎,尚未凋落。如果花開艷麗之時就害怕凋零,這花就開得心驚膽戰而索然無味。開就盡情地開,何必問歸程?等我們老了,就用餘生來回味。只是這短暫又「不寶貴」的餘生,該給後人、給子女,留下怎樣的回味和寬慰呢?

令人欣慰的是,中國的養老事業已經得到各級政府的重視。老齡化率高達29%的江蘇省南通市,以入選全國第二批居家和社區養老服務改革試點單位為契機,正加快推進居家和社區養老服務社會化、專業化發展,全面提升居家和社區養老綜合服務能力。

雖然我國的養老事業面臨諸多難題與挑戰,整個社會一直在不懈努力中。這些努力,都是為了正在老去的我們,勾畫一個相對美好的未來。

往期文章

監製:易艷剛 | 責編:張慧 | 校對:趙岑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新華每日電訊 的精彩文章:

有錢有閑才能把生活過美?不!我們需要這3種東西
房峰輝被判處無期徒刑

TAG:新華每日電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