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育兒 > 孩子無理取鬧時,他在「鬧」什麼?

孩子無理取鬧時,他在「鬧」什麼?

孩子無理取鬧時,他在「鬧」什麼?

我們每個人做一件事一定有一個出發點,也就是動機,這個動機就是為了滿足自己的某些需求。

比如我們要吃飯,是因為不吃會餓,這是生理需求。比如我們看育兒書,是因為想成為更好的父母,獲得和孩子之間良好的親子關係,以及和諧的家庭氛圍。同樣,孩子的行為背後也有他的需求。

如果孩子的某些行為我們不能接受,與其單純地去控制孩子的行為,倒不如去看看孩子行為背後的需求是什麼。

孩子無理取鬧時,他在「鬧」什麼?

1

找到孩子行為背後的原因

《邦妮的故事》講述了這樣一個案例:

一個五歲的小女孩,每天早上起來就磨磨蹭蹭,穿衣服很慢,以至於媽媽上班要遲到。

媽媽想了各種辦法,講道理、催促孩子、制定時間表、通過遊戲的方式等等,剛開始貌似有效,但很快就又回到老樣子。有一天媽媽終於找了個時間,和孩子好好地談了一次,通過傾聽,終於明白了孩子為什麼早上要磨蹭。

因為他們家有四個孩子,早上三個大的都坐校車去上小學了,只有這個小姑娘還在上幼兒園。

所以早上的這段時間是小女孩唯一單獨和媽媽相處的時間,於是她就為自己爭取這樣的機會,盡量的磨蹭,因為只有這時才是沒有哥哥姐姐打擾的。

原來這才是行為背後孩子真正的需求。

媽媽明白了孩子要的是和媽媽單獨相處的時間,而媽媽要的是早上能按時去上班,於是她們就想了個辦法,安排每天午休之後的一個時間去一對一的陪伴孩子,小女孩知道每天都有和媽媽單獨在一起的時間了,於是早上也不再磨蹭了。

因此,當孩子出現了某些「問題」行為的時候,糾結行為往往不會有什麼效果。

如果孩子想要媽媽單獨陪伴的需求沒有滿足,她就會不斷地爭取,即便是你讓她早上不磨蹭了,她可能晚上又不睡覺了呢。

所以,在我們不知道孩子行為背後的原因時,我們去針對行為做很多事情,可能都不會奏效。

如果一個人感覺很渴,你跟他說,現在不是喝水的時間,這個時候不應該喝水,喝太多水不好,這個水不幹凈等等,你說再多他還是渴。

這個時候我們只要想辦法怎麼樣能讓他喝到乾淨水就可以了。

如果孩子有某個行為困擾到我們,真的要去看到孩子行為背後的需求是什麼。針對這個需求去做一些改變,才有可能解決問題,否則就是「按下葫蘆浮起瓢」。

孩子無理取鬧時,他在「鬧」什麼?

2

看清需求

其實很多時候我們達不成一致,是因為我們一上來想的都是解決辦法。孩子要買玩具、孩子要玩手機,這些都是解決辦法,而不是需求。

那麼要如何將需求從解決辦法中分離出來呢?

就是問自己一個問題:「這樣做能給我帶來什麼好處?」比如我說我想買一輛新車,買車不是需求,這只是一個解決辦法。

那買車可以給我帶來什麼好處呢?有可能是方便,不必天天擠公交;也可能是節省時間,可以代步;還可能是有面子,滿足我的虛榮心等等。

這一些才是需求,只要能夠滿足需求的辦法都可以考慮,也許不一定非得買新車才能解決。

因此,如果在遇到衝突的時候是從需求出發,我們看待問題的角度就會不同。

比如一對夫妻要去渡蜜月旅行,丈夫想去新疆,妻子想去三亞。這個問題乍一看好像無法調和。於是通常我們會使用妥協的辦法:這一次跟你去新疆,下一次跟我去三亞。

可是被犧牲掉的那個總是心不甘情不願的,覺得不公平。也有可能會談條件,妻子可能說:「我可以同意跟你去新疆,但是你得給我買個名牌包包。」好吧,這可真是現實版的「包」治百病啊。

這其實是一種「商務談判」,每個人都在出各自的價碼,希望把自己的利益最大化。

如果我們用這樣的方式去對待孩子,實際上就是在教會孩子談條件。

如果你的條件不足以吸引孩子,那他自然也不會願意按照你的方法去做。總有一天孩子的條件會越來越大,你終將無法承受。

但如果我們從需求出發,我們可以問問丈夫為什麼想去新疆。丈夫回答,因為他希望找個有挑戰的自然環境徒步探險。

知道了丈夫的需求,我們再問問妻子為什麼想去三亞。妻子回答,因為想享受陽光、沙灘、海浪、海鮮。

這樣,我們就把夫妻二人各自的需求從解決辦法中分離了出來。

後來這對夫妻選擇去了一個半開發的小島,有著非常美麗的自然風光和未被破壞的環境,既可以讓丈夫徒步探險,又滿足了妻子對於海邊風景的嚮往。

當我們遇到衝突的時候,不去把精力用於彼此之間的對抗,或者擔心誰輸誰贏;而是把注意力放在如何解決問題上,尋找一種方法,讓我們每個人需求都得到尊重。

當我們用這樣的方式去面對衝突的時候,雙方是一種協作關係,而不是服從關係。我們呈現的僅僅是差異,而不是對錯。

孩子無理取鬧時,他在「鬧」什麼?

3

每個人的需求都值得尊重

有些時候,孩子想要做一件事,我們不同意,於是衝突就產生了。但如果我們能從需求入手,問題解決起來也要容易很多。

葉兒三歲的時候,有一天晚上我需要準備第二天的講座,給葉兒講完睡前故事後,我告訴他:「媽媽要備課,不能陪你們一起睡,你先睡覺,媽媽備完課就來。」

葉兒不幹,哼唧,一定要陪。他說:「媽媽,你不在這裡我好孤單的,房間這麼黑,我會想你,想得都睡不著了。」

我傾聽了他一會兒,待葉兒情緒平復一些後,我邀請他一起來想辦法。

我的需求:準備明天的課程,同時早些休息,不熬夜,不影響明天的精神狀態;

葉兒的需求:媽媽陪伴。

我先提議:葉兒自己睡,我去書房備課。(未滿足他的需求)

葉兒提議:媽媽陪著,等他睡著了之後,我再去書房備課。(未滿足我的需求,我不想熬夜了。)

我又提議:我在卧室的隔間里備課,葉兒不會干擾到我,同時能看到我在隔間里。

葉兒不置可否,同意試一試,於是我坐在隔間里備課。

但我很快就發現,葉兒總是從床上爬起來,走到隔間門口看我在幹什麼。送他回床之後,但很快又來了。反覆幾次之後,我開始有情緒了。

剛想發脾氣,忽然想到,葉兒之所以會重複這個行為,一定是他的需求沒有被很好的滿足。

評估了一下剛才這個解決辦法,其實是沒有滿足他的需求的,他需要的是媽媽近距離的陪伴。

於是重新開始一起想辦法,我再次表達了我的需求之後,葉兒忽然眼睛一轉,說:「媽媽,有啦!你可以坐在床邊備課,開檯燈,我躺在床上不說話,不會吵你。」聽著覺得不錯,於是同意了。

當晚我完成了備課,葉兒在我備課過程中睡著了。我備課結束後也睡了,沒有熬夜。

第二天課程結束後,我對葉兒表達了肯定:「你昨晚自己睡覺,讓我有時間能夠準備今天的課程,也不用熬夜,我休息好了,覺得今天上課很有精神,也更有信心了。媽媽很喜歡自己的工作,所以我會很認真,希望可以做得更好。」

結果他後來就上癮了,每天晚上都不要陪睡了,讓我去備課,還說要趕快長大,學好本領,因為他也要做自己喜歡的工作。

孩子無理取鬧時,他在「鬧」什麼?

我們並不提倡父母為了孩子一味地犧牲自己的需求。

孩子有權要求自己的重要需求得到滿足,但同時父母也是有需求的,也有權要求自己的重要需求得到滿足。

當我們用這樣的方式和孩子一起想辦法的時候,其實也是在告訴孩子:

下一次你遇到這樣的困擾的時候,也可以來和我一起想辦法,因為每個人的需求都值得被尊重。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