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cer Research:科學家建成惡性腦癌小鼠模型,有望促進癌症研究進展
(圖片來源:Pixabay)
脈絡叢癌(choroid plexus carcinoma,CPC)是一種極具挑戰性的腦癌。最常發生於1歲以下的嬰兒,臨床報道較少,目前治療首選最大程度的手術切除,其次為放、化療治療,年齡≥3歲的患兒行放化療治療,而年齡<3歲患者一般不考慮放療,考慮化療。總的來說預後較差,兒童5年總生存率只有40%,並且倖存的患者會遭受化、放療的終身影響,包括智力殘疾和其它患癌風險增加。鑒於其罕見性,CPC病例少,臨床數據匱乏,缺乏用於研究的相應動物模型,因此治療進展緩慢。
近日, Sanford Burnham Prebys的科學家有了新的突破。他們開發了一種CPC小鼠模型,並利用它來篩選新的潛在藥物,或有助於治療。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Cancer Research》雜誌上。
(DOI: 10.1158/0008-5472.CAN-18-2565)
研究人員通過激活小鼠神經幹細胞或祖細胞中的Myc致癌基因並刪除Trp53抑癌基因,從而建立了CPCs的小鼠模型。為了進一步證實該模型與人類疾病的相似性,研究人員結合St. Jude兒童醫院David Salkin實驗室收集的數據,通過對小鼠和人CPC基因表達譜和拷貝數變化的分析發現,參與細胞周期、DNA損傷反應和纖毛功能的基因表達發生了改變。這證實了該模型適用。
有趣的是,研究團隊原本是要開發髓母細胞瘤(一種致命的兒童腦癌)小鼠模型,結果小鼠患上了CPC,可謂是無心插柳柳成蔭。「這一意想不到的發現,為腫瘤學的研究提供了許多新思路,包括Myc的重要性、潛在抑癌基因的基因組位置以及癌變細胞源。」
更重要的是,CPC小鼠模型的建立對於今後了解脈絡膜叢腫瘤的生物學特性和篩選新的藥物方面都有重要的研究價值。
研究人員已經對近8000種化合物進行了高通量篩選,並最終篩選出三種化合物,可以在不傷害健康腦細胞(神經元)的情況下,減少癌細胞的生長。實驗室下一步計劃,評估這些以及其他能夠有效治療癌症的化合物。
End
參考資料:
1)Helping infants survive brain cancer
2)Myc and loss of p53 cooperate to drive formation of choroid plexus carcinoma
本文系生物探索原創,歡迎個人轉發分享。其他任何媒體、網站如需轉載,須在正文前註明來源生物探索。
※《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出台:生物技術成灣區四大新支柱產業之一
※Cell:一個新的「免疫檢查點」,有望與癌症疫苗聯合抗癌
TAG:生物探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