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哲理 > 他畢生收藏的瓷器撐起了上海博物館一座樓,晚年悟得收藏真諦

他畢生收藏的瓷器撐起了上海博物館一座樓,晚年悟得收藏真諦

他畢生收藏的瓷器撐起了上海博物館一座樓,晚年悟得收藏真諦

上海博物館

上海博物館有個「暫得樓「陶瓷館,館中所有瓷器都是由一個叫胡惠春的收藏家捐獻。當年清朝敗落,各種宮廷收藏御用之品,或以賞賜為名,或因宮女太監盜竊,大量流失海外。胡惠春與其他一些收藏家出於愛國之情,為阻止祖國的文化珍寶外流,不惜以重金收購。1988年,他將畢生所藏瓷器全部捐獻給了上海博物館。


銀行家的兒子,從小受文化熏陶

他畢生收藏的瓷器撐起了上海博物館一座樓,晚年悟得收藏真諦

胡惠春

這胡惠春是怎樣一個人,他是家財萬貫還是達官顯貴?為什麼畢生收藏的瓷器可以撐得起博物館的一座樓?

這個就不得不提到他的父親——胡筆江。

他畢生收藏的瓷器撐起了上海博物館一座樓,晚年悟得收藏真諦

胡筆江

胡筆江(1881~1938),鎮江人,17歲時在一家小錢莊當學徒,他精明聰慧,很快掌握了業務。後來他因牽涉一樁案件,機緣巧合下結識了李鴻章侄子,並與其成為了好哥們兒。後來在李家的介紹下,他進入交通銀行北京分行任調查專員,1914年升任北京分行經理。胡筆江主持行事井井有條,營業猛增,成績斐然,這讓交行的老大梁士詒頗為滿意。不久之後,胡筆江與南洋華僑黃奕柱創辦中南銀行。

他畢生收藏的瓷器撐起了上海博物館一座樓,晚年悟得收藏真諦

他畢生收藏的瓷器撐起了上海博物館一座樓,晚年悟得收藏真諦

有一個開銀行的老爸,胡惠春從小的生活條件自然是十分優越。

胡惠春年少時,胡筆江並沒有急功近利地把兒子培養為金融人士,而是聘請名師在家教授四書五經,使其接受傳統的儒家教育,先成人、後成才。因此,在胡惠春進入上海聖約翰中學前,已經深受中國文化影響,並且對中國文史與藝術頗感興趣。

他畢生收藏的瓷器撐起了上海博物館一座樓,晚年悟得收藏真諦

胡惠春


熱衷瓷器收藏,開闢暫得樓

1930年,胡惠春考入了燕京大學攻讀地質。雖然讀的是地質,但他的興趣在收藏。從大學時候起,胡惠春就開始收藏各種各樣的文物。他將這些文物藏在一個專門的小樓里,並取名為「暫得樓」。

這一名稱源於王羲之的《蘭亭集序》:「永和九年,歲在癸丑。暮春之初,會於會稽山陰之蘭亭,修禊事也……雖趣舍萬殊,靜躁不同,當其欣於所遇,暫得於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將至……」胡惠春取文中「暫得」二字,一是指一個人不可能永遠擁有文物古玩,故為「暫得」;二是謂圖一時之快樂,曾經擁有過了,就如蘭亭修禊之事一樣。從中可以看出胡惠春的胸襟和修養。

他畢生收藏的瓷器撐起了上海博物館一座樓,晚年悟得收藏真諦

胡惠春會客廳

胡惠春執著於追求藏品的完美,任何一件清代官窯瓷器若有絲毫瑕疵,他都不會接受。而且為了達到陳列時的美觀,大多藏品都成雙配對,從客廳照片的擺設就可見一斑。

他畢生收藏的瓷器撐起了上海博物館一座樓,晚年悟得收藏真諦

上圖:胡惠春舊藏清乾隆茶葉末釉如意耳葫蘆尊,在2012年香港蘇富比秋拍中,以1164萬港元被亞洲古董商拿下。

胡惠春對中國古董藝術品尤其是瓷器有著濃厚的興趣。他對陶瓷的鐘愛始於求學階段,購入的第一件古董是一件19世紀的民窯筆洗,那是他從上海的小古董店裡淘來的。對這件首次獲得的藏品,他總是津津樂道。自中日戰爭以來,數次搬遷,他都會留下大部分藏品或送出,但這件筆洗他一直帶在身邊。

而且在瓷器收藏中,胡惠春以明清官窯作為收藏核心,單是清代官窯精品就達90餘件,可以說代表了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景德鎮瓷器生產高峰時期的作品。過去一般藏家收集清瓷,多以乾隆為限,個別亦兼及嘉慶,胡惠春先生兼及嘉慶、道光、咸豐、同治、光緒甚至宣統瓷的收藏,其中很多都是成對器物,並多數有官窯款,難能可貴。

父親去世,擔起掌管銀行重任

二十七歲時,胡惠春經歷了人生的一次重大轉折。也就是在1938年,其父胡筆江在從香港乘坐飛機,準備到西安與民國政府要員商討戰時金融問題時,不料在廣東中山市上空遭到日本軍用飛機截擊,機墜人亡。胡惠春因此不得不放棄之前他以文史與藝術為主業的想法,擔起掌管中南銀行責任,撐起整個大家族。

在忙碌的銀行事務之外,胡惠春也一直沒有停下收藏的腳步。他欣賞書畫、文玩的韻味,醉心於御瓷研究。後來因為對陶瓷研究頗有造詣,1945年胡惠春受聘為北京故宮陶瓷專門委員,那時他才35歲。 1950年,他又受聘為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員會委員。他任此委員時,就將他珍藏的明清官窯瓷器等各類文物268件捐獻給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員會。這一大宗珍貴瓷器,對於籌建當時文物基礎極為薄弱的上海博物館,起到了奠基的作用。

他畢生收藏的瓷器撐起了上海博物館一座樓,晚年悟得收藏真諦

胡惠春全家福


移居香港,熱心拯救書法寶帖

隨後,胡氏全家移居香港,躲過了新中國後來的幾番政治風波,當然也免遭文革的滅頂之災。

他畢生收藏的瓷器撐起了上海博物館一座樓,晚年悟得收藏真諦

王獻之《中秋帖》

1951年11月,收藏家徐伯郊反映,袁世凱舊部郭世武的兒子郭昭俊,準備將傳世書法「三希帖」中王獻之的《中秋貼》、王珣的《伯遠帖》低價賣給英國人。胡惠春得知消息後,立刻積極行動,用自己的中南銀行作為擔保,將「兩帖」從銀行取了出來,隨後立刻帶著郭昭俊轉到澳門。在澳門,鄭振鐸等人用周總理調撥來的35萬港幣買下了這兩件國寶。這樣,加上深藏故宮的王羲之《快雪時晴帖》,乾隆皇帝深愛的三希堂法帖才完好團聚於北京故宮。

他畢生收藏的瓷器撐起了上海博物館一座樓,晚年悟得收藏真諦

王珣《伯遠帖》

1960年,胡惠春創建敏求精舍,並擔任了八任主席。敏求精舍至今保持著很高的收藏層次,集中了香港地區品位高雅的收藏家、鑒賞家。「敏求」語出《論語》:「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這句道出了胡惠春對文物有深入的認識,只不過是因為熱愛文物,勤於求索罷了。所以「敏求精舍」成為當時一個研習古代文化的修鍊之地。

他畢生收藏的瓷器撐起了上海博物館一座樓,晚年悟得收藏真諦

胡惠春夫婦


捐贈瓷器,培養女婿為接班人

此後,胡惠春專註於文物收藏與培養女婿范季融成為接班人。范季融1936年生於上海,父親范回春也是一位大商人,在上海經營電影和跑馬場。1950年,范季融跟隨父親去了香港,隨後考取了美國斯坦福大學的電機專業,獲得了物理學博士學位。不久之後,范季融與胡惠春的女兒胡盈瑩結婚,成為了胡家的女婿。胡惠春的高尚品德影響深遠,其女婿范季融得到其真傳,也成為了一位文物收藏愛好者。

他畢生收藏的瓷器撐起了上海博物館一座樓,晚年悟得收藏真諦

胡惠春和范季融

1979年,胡惠春委託范季融來到上海清點胡家老宅的文物。原來這些文物大多數是瓷器,在60年代時差點被當成四舊砸碎。當時為保護這批文物,上海文管會將其秘密託管。胡惠春得知老宅的文物古董還在時,決定將這批元明清瓷器全部捐給上海博物館。1988年,上海博物館開始籌建新館,胡惠春將珍藏的數百件瓷器全部捐給了上海博物館。

他畢生收藏的瓷器撐起了上海博物館一座樓,晚年悟得收藏真諦

上圖:明嘉靖 五彩魚藻紋蓋罐 六字楷書款 高 46 cm 成交價:2.13億港幣

1985年6月,胡惠春的部分藏品在紐約蘇富比舉辦專場拍賣,轟動一時。該場拍賣共計79件明清瓷器,其中1件明嘉靖五彩魚藻紋罐(原藏1對,這次拍賣只拿出1件)以110萬美元成交,創下當時中國瓷器拍賣最高紀錄。

他畢生收藏的瓷器撐起了上海博物館一座樓,晚年悟得收藏真諦

胡惠春舊藏清乾隆 仿汝釉花觚一對

此後,胡惠春舊藏多次在拍場斬獲高價。例如清乾隆仿汝釉花觚一對,在2012年香港蘇富比秋拍中以506萬港元被香港藏家購入。 清乾隆仿汝釉桃式洗,在2012年香港蘇富比秋拍中被亞洲古董商以458萬港元買下。


退居收藏一線,悟得收藏真經

胡惠春晚年時身體健康狀況急劇下降,對藝術收藏是有心而無力。他曾給女兒女婿留下紙條,上面寫著《道德經》中的一句「甚愛必大廢,多藏必厚亡」。女婿范季融對此的理解是,「這位非常感性、敏銳及熱忱的收藏者,以情感的手法為他自身作一個引退。」

他畢生收藏的瓷器撐起了上海博物館一座樓,晚年悟得收藏真諦

晚年的胡惠春與孫女在一起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