驚動全國的隨機殺人案,終於被拍出來了,播了兩集好得不像話!
本文原創首發於今日頭條
近幾年的台劇,可以說是悄無聲息。
沒有現象級討論的口水劇、也沒有小眾狂歡的優質作。
似乎除了當年大火偶像劇之外,就再也沒有方向。
幸好有最近這部劇的出現——
我們與惡的距離
上周末剛剛播出兩集,豆瓣評分就直接衝到了9.4;
2019華語劇集最高分。
能拿這麼高分,首先從製作班底就可以看出來。
劇本來自《誰先愛上他的》編劇呂蒔媛,
女主賈靜雯,男主則是拿過台灣電視金鐘獎的吳慷仁,還有金鐘獎最佳新人陳妤。
製作公司是台灣公視,還拉上HBO搭檔。
對,就是那個拍《權利的遊戲》和《西部世界》的HBO。
而且這個HBO可不是白拉的。
《我們與惡的距離》(下稱《與惡》)前兩集,就有很明顯的優質美劇質感:
節奏緊湊、人物複雜,信息量極大。
故事一開始就相當激烈;
幾個重要角色特點鮮明,衝突和戲劇性尤為明顯。
外表儒雅和氣的律師王赦(吳慷仁飾),剛走出法庭就被潑糞;
極為嚴苛的電視台總裁宋喬安(賈靜雯飾);
平時罵人毫不留情,
甚至壓榨員工,到臨產期羊水破了,都還在工作。
「你是智障?對不起可以解決你腦袋裡的障礙嗎?立刻滾出我的視線!」
還有能力卓越,但不喜社交,性格莫名內斂、甚至一度有抑鬱傾向的電視台新人李大芝(陳妤飾)。
三個角色本身,似乎沒有太多聯繫;
但在他們身上,都有某種執拗、卻又沒法自我和解的共同點。
這個共同點來自他們相同的經歷,也是整個《與惡》的故事起點:
一場慘痛的無差別殺人案。
兩年前,一個戴著深色鴨舌帽的年輕男子,走進一家電影院;
他拿起隨身的手槍,對著人群無差別掃射。
整整21聲槍響之後,現場一片慌亂,倒下一個又一個無辜的人:
九死二十一傷。
性質極端惡劣的殺人案,如果按著傳統套路的類型劇,大概率走的還是刑偵、懸疑,怎麼去破案的路子。
這部劇不是,它好也好在這裡;
《與惡》不再走老套路不探究兇殺案本身,它把視角轉而分成三個角度,
探討任性,關懷那些因為兇殺案所改變的一切——
受害者家人怎樣?
施害者家屬如何?
法律之於兇殺案,又如何審判?
聽起來是不是有些複雜?不怕,我們一一來看:
第一個角度:傷害過後,受害者家屬怎樣?
電視台總裁宋喬安,就是受害者家屬。
原本的她,並沒有如此不近人情;
與《網路先驅報》的創辦人劉昭國(溫昇豪飾)生活美滿,育有一兒一女。
但就這樣幸福的家庭,在兒子天彥被殺後,一切都發生了變化。
作為母親的喬安接受不了打擊,一直沒法從陰影中走出;
她酗酒、偏執地沉迷於工作;
甚至變得不稱職,連女兒的生日都忘記。
而看起來顧家的好好父親,實際上也會出軌...
那場殺人案之後,整個家庭都在發生變化、在逐漸分崩離析。
悲傷、不舍和後悔的情緒一直籠罩著三人頭上,難以剝離。
情緒後還有一股子不甘,是對殺人犯的控訴,也是受害者家屬的鬱結之處:
「如果殺人犯和他們的家人,都不用負任何責任,我天彥算什麼?」
由此很容易延伸到第二個角度:施害者的家屬,該不該承擔責任?
李大芝和她家人。
李大芝原本不叫李大芝,她叫李曉文,是殺人犯李曉明的妹妹。
事發之後,李曉文與父母的第一反應,是面對。
給人家道歉,上個香。
但當他們真正站在靈堂前,直面受害者家屬的巨大悲痛之時,
一切的勇氣又驟然全部坍塌:
「我真的沒辦法,這麼多的人,我們要怎麼道歉?我們要怎麼賠償?」
沒有人理解他們,也沒有人願意去寬恕他們。
李家的屋子被砸、賴以生存的麵館開不下去;
一家人只能隱姓埋名,回到鄉下;李曉文也只能改頭換面,試著融入其他生活。
但作為家屬的他們,是否有罪?
是否應該承擔這一切?遭受一連串的牽連?
而在前兩個角度之間無法抉擇判斷的時候,則需要第三個角度來需找答案。
這第三個角度,是法律。
在《與惡》里,法律的象徵和踐行者,是律師王赦。
片頭的他之所以被潑糞,全因為王赦是殺人犯李曉明的辯護律師。
受害者家屬不接受,看客也不理解:
「為這種人辯護,你還是人嗎?你良心被狗啃了嗎?」
「你的目的是要讓他躲過死刑,對吧?」
在這種「極致」的民意麵前,司法該如何公正地處理及審判?
應該平息民怨,直接將殺人犯處死么?
王赦覺得不是,他想探尋背後的真相。
殺人犯為什麼殺人?是什麼原因?家庭、或者成長環境?
他想試著去找出答案、試著去預防,去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而這就是《與惡》驚艷的地方。
劇集尋找的三個角度層層遞進,嘗試著多元化地正視傷痕,去觀察殺人案之後所被忽略的一切苦痛。
家屬的苦痛、社會深層次的苦痛。
跟時下那些迎合觀眾口味、精準尋找觀眾爽點的其他影視劇不同;
《與惡》獨立、冷靜。
它不尋求刺激,不拿兇殺案作為噱頭和借口,
更多的想去尋找被忽視的角落,關懷被邊緣化的情緒:
是那些受害者家屬的鬱郁不達、施害者家屬的無地自處,
還有殺人案背後的起因、緣由和因素。
然後在這個維度之上,《與惡》又輸出了第二層意義:
它在融入更大層面的社會議題,直面普羅大眾的劣根性。
就像網路暴力;
每一集《與惡》由視頻網站轉入的片頭,評論與點贊,滿滿都是惡意情緒的宣洩。
包括人們對在社區旁邊,建立精神療養院的態度;
理由是威脅到小孩的安全,或者影響到房價和低價。
也包括新聞媒體之間,為了收視率毫無底線地標題黨、以訛傳訛;
是不是很熟悉?
一部來自對岸劇集里的橋段,映照的卻滿滿都是,我們日常生活里的森羅萬象。
人家是油管,我們是微博;
人家標題黨,我們人血饅頭也沒少吃;
每一件情緒與態度看起來似乎無足輕重,有些似乎還情有可原,在動機跟行為間存在某種邏輯關係。
但實際上,這些就是人性中的「惡」。
不是直接給予傷害的惡行,而是潛藏在內心深處的那個危險念頭。
一步步推著你滑向惡的深淵。
《與惡》將這一切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地擺在觀眾面前;
沒有遮掩、反而更像是一把刀,剝開表面直達病理。
它探討的同樣深入,切中血淋淋的真相。
且這些問題更是涉及到社會制度、人性黑暗面等愈發敏感的話題和領域。
按道理不好講,但《與惡》還是選擇了最剛的方式——
不在情感上尋求和解的方式,而是在司法上找到最公證的裁決。
而這也是《與惡》能拿高分的原因,
夠直接,也夠深刻。
(此處已添加小程序,請到今日頭條客戶端查看)想看高清國外電影,請點擊影視大全播放器大千視界
覺得文章對你有幫助,就順手點個關注吧~
微信搜索:qieshuwx
就可以加茄叔為好友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