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趙匡胤當皇帝後,給後代留下一個祖訓,從此奠定了大宋幾百年繁榮

趙匡胤當皇帝後,給後代留下一個祖訓,從此奠定了大宋幾百年繁榮

顯德七年的正月初一,風聞契丹和北漢聯兵南下,宰相范質等人不辨真假,匆忙派遣趙匡胤統率諸軍北上抵禦。

趙匡胤是個後周將軍,在率軍北上抗敵途中來到陳橋驛過夜,當晚,趙匡胤與兄弟們喝得酩酊大醉,第二天一起床,就被幾個哥們按在床上套上了龍袍,大夥都跪地稱趙匡胤為「吾皇」,趙家就這樣「平白無故」地成了皇族。

當然,趙匡胤當晚是真喝高了還是裝的,那身黃袍是不是他提前訂做的,誰知道呢?有趣的是,歷史上許多開國皇帝都曾用過這個套路,每逢開創新朝,總會有主子站出來鼻涕一把淚一把地推辭:「朕何德何能,你們怎麼能這麼逼朕呢?」

連「朕」字都叫上了,哪有一丁點推辭的誠意?這段開局雖然狗血,但是,趙家的江山卻不簡單,許多朝代都難望其項背。

趙匡胤是個當兵的,按理說這人的骨子裡應該殺伐果決、重武輕文。讓人大跌眼鏡的是,趙匡胤非但不是個好勇鬥狠之徒,反而,是個和平主義者,能和平解決的問題絕不動手。例如:有記載說,在趙匡胤剛登基後,就親自在太廟裡刻了一塊石碑,從下一代開始,每個繼承皇位的皇帝都得被一個不認字的太監領著觀摩石碑。

那麼,這個石碑上究竟刻著什麼?是趙匡胤治國的法寶嗎?直到汴京被金人攻陷後,石碑的內容才公諸於眾,上面赫然寫著三條「皇帝守則」:

一是不能對柴家的後人下殺手,畢竟,後周柴家曾是趙匡胤的主子,不能忘恩負義,就算有姓柴的謀反,也不能公開殺掉,只能在監獄裡賜其自盡;

二是刑不上大夫,尤其是那些敢於直諫的老實人;

三是趙家後人必須遵守前兩條守則,否則,必遭天譴。

宋·葉夢得的著作《避暑漫抄》中也曾記載道:「宋太祖於建隆三年(962)密鐫一碑,立於太廟寢殿之夾室,謂之誓碑。平時用銷金黃幔遮蔽,門鑰封閉甚嚴。太祖命令有關部門,唯太廟四季祭祀和新天子即位時方可啟封,謁廟禮畢,奏請恭讀誓詞... ...」

可見,這座石碑是真實存在的。

這「勒石三戒」不僅是開國皇帝給後人劃定的底限,還向趙匡胤的子孫灌輸一個道理,那就是——別折騰!以經濟建設為核心,本著「人不犯我我不犯人」的準則,只要能和諧解決問題,絕不動用暴力手段。

可以說,後世在「別折騰」這一方針的貫徹下,大宋節約了數不清的軍費,為國家帶來幾百年的繁榮。北宋稅收最高的那一年,國庫的純收入為一億貫;而失去了一半國土的南宋,經濟絲毫不遜於相對完整的北宋,收入高的時候也能達到一億貫。

人人讚頌大唐盛世,可是,盛唐的國庫收入甚至不及「盛宋」的五分之一,就算趕上了荒年,宋朝的經濟收入也遠多於盛唐。後來的明朝年財政收入,甚至,比宋朝少一個零,而我們熟知的康乾盛世,其財政收入才勉勉強強達到北宋的一半。

所以說,宋朝老百姓的物質生活明顯優於其他封建王朝。

司馬光曾感慨人心不古,就連種地的農民都穿上了絲織的鞋子,太鋪張了!再看看《水滸》里因各種原因落草為寇的豪傑們,有在家鄉犯了案子逃難來的,有被朝廷壓迫來的,有無所事事湊熱鬧來的,但是,這其中就是沒一個因為窮得吃不飽飯來的!

那麼,宋朝百姓是怎樣過上這種「奢侈」生活的?

筆者認為,我們在肯定宋朝經濟的同時,也不能將宋朝的成績拔得太高。就事論事,當時宋朝之所以這麼有錢,靠的還是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農民。歸根結底還是農民養活了大宋,比如:「占城稻」就是在這一時期被引進的,單憑這一項作物為國家增加的稅收就已不可數計。

雖說如此,我們也不能否定宋朝的「額外收入」,也就是海外貿易。

宋朝以前,中國的對外貿易基本是靠西北方的「絲路」來進行的,但是,在宋朝建立後沒多久,這條絲路就因為党項起義建立西夏而被廢棄了。宋朝皇帝個個儒雅隨和,又有趙匡胤早年定下的「別折騰」守則,所幸放棄西北絲路,轉向海外貿易。

在宋朝商人的不懈努力下,一條貫穿了廣州、臨安、明州等十幾個沿海城市的「海上絲路」出現了。中國的特產絲綢、茶葉、瓷器源源不斷地對外輸送,換來包括珊瑚、瑪瑙、珍珠、象牙等幾百種奢侈品。僅海關稅收來看,南宋時期每年能從市舶司收到兩百萬貫稅款。

雖然,與龐大的農業稅收相差甚遠,但是,這仍是一筆不小的「額外收入」。雖說西北絲路被棄置,但是,宋朝仍未放棄陸上外貿,既然西北不通,朝廷便轉向西南,與大理人進行貿易。雖說,帶來的收益無法與西北絲路相媲美,但終究是筆收入,聊勝於無。

由此可見,宋朝皇帝的目光十分長遠,所以,宋朝的日子當然過得比閉關鎖國那些王朝舒坦得多。可以說,「太祖誓碑」算說是中國歷史上最應不朽的名言,這是在人治獨裁製度下所能達到的最好的、最開明的、也是最有效的制度安排。

參考資料:

【《勒石三戒》、《宋史》、《避暑漫抄》】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江山社 的精彩文章:

二戰中,為什麼德國人會認為蘇聯絕不是自己的對手?
此大臣堪稱奇才,因掌握了一個絕招,貪污結黨卻仍被康熙榮寵一生

TAG:江山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