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事追求完美,你卻最可能敗在這個事上!結局真不意外!
對於完美主義,在900多年前,大文豪蘇軾就通過一首膾炙人口的詞,給了我們充滿哲學的觀點: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
然而如今,越來越多的人在追求完美——完美的外貌、完美的愛人、完美的工作,甚至完美的孩子。有的人愛乾淨,家裡必須一塵不染;有的人注重外表,著裝必須一絲不苟;還有人工作上不放過任何細節,不惜犧牲睡眠和健康。
完美主義者神經質和抑鬱風險大
近日,加拿大達爾豪斯大學臨床心理學家西蒙·雪莉教授完成了一項關於完美主義的調查,參試者為年齡15~49歲的近2.5萬名美國、英國和加拿大人。結果發現,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年輕人沉浸在完美主義浪潮中,這使得神經質和抑鬱風險空前驟增。
英國約克聖約翰大學副教授安德魯·希爾也曾做過一項針對41641名大學生的調查,發現在1989~2016年間,大學生中的自我導向型完美主義(對自己寄予過高的期望)、社會要求型完美主義(他人寄予過高的期望)和他人導向型完美主義(對他人有過高的期望),都大幅增加。
其中,社會要求型完美主義者的增長速度,是其他兩種類型的兩倍。而恰恰社會要求型完美主義與心理健康問題的關聯性最強,如焦慮、憂鬱、社交恐懼症和自殺念頭等。
研究人員指出,完美主義肆虐的原因包括:社會競爭日益激烈、社交媒體不切實際的完美宣傳、廣告宣揚完美標準、攀比之風盛行等。
鍾南山院士認為,現代社會人們追求完美主義的心理,極易導致心理疾病。特別是在某一領域具有較高水平的社會精英,他們害怕做得不好會影響到自己的聲譽、公眾的評價,在這種思想壓力下,長期感到焦慮、不安甚至內疚。這種壓抑的情緒得不到緩解,自然而然就會產生抑鬱症或者其他心理疾病。
完美主義源於對失敗的恐懼
完美主義背後的能量,主要來自「避免失敗」的渴望。哈佛大學心理學家艾倫·蘭格曾做了一項研究,探索對出錯的態度如何影響公眾演講焦慮。
實驗將參與者隨機分成三組,讓他們做演講:A組參與者被告知「出錯是不好的」;B組參與者被告知「出錯是難免的」;而C組參與者被告知「請在演講中出一個錯誤,而且還可以出更多意外錯誤」。結果,C組參與者在演講中感到最舒服,最不焦慮,並且得到了觀眾的最高評分。
之所以如此,是因為這組參與者已經把完美的自我拋在了腦後,只是專註地去表達,好奇地去探索這次經歷所帶來的可能性。
對失敗的恐懼,是他們過高的標準所造成的。完美主義傾向較高的人,通常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到更多壓力。實際上,完美是人的終極幻想,越是爭取完美,就越是陷入失望。所以,如果你是一個完美主義者,那麼不管怎麼做,你都是一個失敗者。(范宏博整理)
文中圖片來自網路 / 編輯 || 范宏博
TAG:保健時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