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書畫 > 碑帖欣賞:王獻之《洛神賦》

碑帖欣賞:王獻之《洛神賦》

王獻之(344—386),字子敬,小字官奴。是王羲之的第七子,年少即負盛名。唐張懷瓘說:「(王獻之書)若風行雨散,流便於草,開張於行,章法體勢之中,最為風流者也。」王獻之「幼學其父,次習於張,後改變制度,別創其法」(張懷瓘《書斷》),進一步衝出了父輩的樸厚,逐漸邁向自然、超逸、妍美的境地,小楷《洛神賦十三行》便是其代表作。

唐刻宋拓晉唐小楷八種 翁萬戈舊藏

王獻之 洛神賦

王獻之小楷書曹植的《洛神賦》,自宋代以來,僅殘存中間十三行,所以一般人都簡稱為《十三行》,真跡已不復存在。

《洛神賦十三行》墨跡在宋元時流傳有兩本:一為晉麻箋,在元代初期歸書家趙孟頫所得,定為 王獻之真跡。一為唐硬黃紙,後有柳公權等人題跋,趙孟頫定為唐人摹本,後人疑即柳公權所臨。這兩本在宋代都曾刻石,明清兩代輾轉翻刻,但基本上還是出於這兩個底本。 現傳無柳跋本的石刻,都推「碧玉版本」為最精。這是明萬曆時杭州西湖葛嶺地下發現的一方石刻,石色深暗,被人美稱為碧玉,「碧玉版本」初拓本,存字大都完好,其它石花處亦自然清 晰。因其地為賈似道半閑堂舊址,所以後人認為是賈氏所刻,後歸歸陸夢鶴、翁嵩年。清康熙間入內府,八國聯軍攻佔北京後,此石流入民間。1982年由北京市文物商店收購,後轉藏首都博物館。世傳還有 與此相同的一本,號稱「白玉版本」,筆劃比「碧玉版本」略枯瘦,石花剝落處有刀刻的痕迹,可知是一種翻刻本。

這本刻帖中的字用筆挺拔有力,風格秀美,結體寬敞舒展。字中的撇捺等筆畫往往伸展得很長,但並不輕浮軟弱,筆力運送到筆畫末端,遒勁有力,神采飛揚。字體勻稱和諧,各部分的組合中,又有細微而生動的變化,字的大小不同,字距、行距變化自然。王獻之的楷書與王羲之相比有所不同:羲之的字含蓄,運用「內扌厭」筆法;而獻之的字神采比較外露,較多地運用」外拓「筆法。他們都對後代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宋董迨《廣川書跋》說:子敬《洛神賦》,字法端勁,是書家所難。偏旁自見,不相映帶;分有主客,趣向嚴整。與王羲之《黃庭經》《樂毅論》相比,一反遒緊縝之態,神化為勁直疏秀。

碧玉版本

《洛神賦十三行》碧玉版原石 首都博物館

王獻之的書法極富個性,有著鮮明的藝術特色。王獻之的楷書是學習其父親書法藝術的基礎上創造出來的一種書風,以筆畫特別是捺筆見長而增其美俏。結體疏朗,給人以輕鬆快意、駿利放逸、嫵媚秀麗之感。

可惜的是由於年代久遠,王獻之的楷書僅存小楷《洛神賦》,其真跡用麻箋書寫。至宋代,宋高宗得九行字,後歸賈似道,賈又續得四行字,合成十三行,元代時為趙孟俯所得,後不知所往。

明萬曆年間在賈似道「半閑堂,舊址(杭州西湖畔葛嶺下)出土一石碑,上刻這十三行小楷,故後人認為這石碑是賈似道以家藏墨跡鐫刻上石的,世稱「玉版十三行」,或「賈刻本十三行」。「玉版十三行」所刻文字是曹植《洛神賦》中的一段。

整幅楷書用筆以輕盈、俊俏、瘦勁見長,其起收處,靈動而少重頓之筆,橫豎畫多平直而少圓曲,折法簡約。結體疏朗而嚴謹,面目自然而從容。章法豎寫成行,橫不成列,字距行距寬綽。字裡行間,氣韻生動,給人一種超塵脫俗、閑雅清朗的氣象。

「書畫收藏基地」今日主要內容

一、如此美麗的人體,美到窒息的油畫!

二、畫畫的最高境界是什麼?

三、李可染:市儈性格的人成不了大藝術家!

四、精美攝影:你怎麼可以美成這樣?

五、荷蘭繪畫:理性具象的細膩描繪

六、古書畫欣賞:江帆樓閣 山路松聲

七、世界級水彩大師的畫,真是絕了!

八、我和梵高有段不名世的友誼—埃米爾·貝爾納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書畫藝術收藏 的精彩文章:

精美攝影:魚之舞
國外繪畫:群禽飛臨

TAG:書畫藝術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