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畢生以畫道為樂,在收穫之時卻遭受摧折
語帶煙霞從古少,學如耕稼到秋成。——郭味蕖
郭味蕖是二十世紀最具代表性的花鳥畫大家,同時又是著名的美術史論家。他畢生以畫道為樂,雖在收穫之時不幸遭受暴風雨的摧折,但卻取得秋成。雖然過早辭世,但其品格和業跡已為專家和廣大群眾所稱道。
他是從傳統中創新的傑出典範,是從生活到創作的傑出典範,也是繪畫與書法結合的優秀典範。
郭味蕖:(1908.2—1971.12),當代畫家。男,漢族,山東濰坊人。原名忻,後改慰劬、味蘧、味蕖;曾用別號汾陽王孫、浮翁,晚號散翁;堂號知魚堂、二湘堂、疏園等。1951年受徐悲鴻之聘任職於中央美術學院研究部,後相繼在民族美術研究所、徐悲鴻紀念館從事理論研究。1960年任中央美院中國畫講師,1962年任中央美術學院國畫系花鳥科主任。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
他的學術研究,包括中國美術史、金石考古、書畫鑒賞、歷代書畫家研究、中國版畫史、民間年畫、中國古代建築與雕刻、花鳥畫史、花鳥畫創作技法理論,以及文學、詩詞、書法等諸多方面。
郭味蕖出身於書香世家,自幼隨家鄉畫家丁東齋、劉秩東習畫。1929年考入上海美術專科學校習西畫,畢業後曾任山東省立第一鄉村師範學校教師。他晚年回顧這段西畫學習經歷時說:「那時教一種中西合璧的畫,後來感到很無聊,對藝術提高不大,便考取了故宮博物館研究班,得黃賓虹指導,開始了踏實專心地臨古畫學傳統時期。」
他在社會生活中養成一種靜觀、養心不事交際,外靜內秀的品格。三十年代初他在上海學習西畫,從山東來講,是最早接受和傳播西畫知識的人。他晚年回顧這段經歷時說:「那時教一種中西合璧的畫,後來感到很無聊,對藝術提高不大,便考取了故宮博物館研究班,開始了踏實專心地臨古畫學傳統時期。」
抗戰時期,濰城淪於日寇鐵蹄之下,他憤然留起了長須閉門不出,以示反抗。解放後,味蕖積極接受毛澤東文藝思想的教育和社會主義的熏陶,對待中國畫,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他大膽突破了花鳥畫的陳規戒律,在表現方法上開拓出一條三結合的嶄新途徑。
由於他的天賦,和堅實的西畫基礎及深厚的傳統文化修養,使他得以最大限度地發揮出自己的藝術潛能,在花鳥畫創新上,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1960年被中央美術學院調去擔任花鳥畫科的主任,他在中央美院培養了很多學生,而他的藝術正是如日中天的時候,文化大革命爆發,他不得已離開美術學院回到了自己的家鄉,在患病得不到很好的醫治的情況下,於1971年12月19日郭味蕖在家鄉濰坊鬱郁以終。
郭味蕖作品欣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