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通過方舟渡過大洪水危機,中國為何卻採用疏浚河道的辦法
史前大洪水,是人類的共同記憶。世界各地的神話傳說中,都有關於大洪水的記載。這說明在人類的史前歷史上,確實曾經出現過大洪水,而且大洪水一度讓人類陷入危機。
對於大洪水所產生危機的處理辦法,西方和中國顯然是不一樣的。西方是出現一艘巨大的方舟,人類以及世間萬物登上方舟,得以解脫。中國則是把洪水引入河道,通過河道的泄洪解除水患。
這些方法,或許是中西方先民們曾經試驗過的一種方法,或許是他們想像的一種辦法。那麼中西方先民們的辦法,為什麼這麼不一樣呢?在中國人的想像中,為什麼沒有諾亞方舟這樣一種看起來不錯的救人工具呢?
(諾亞方舟插畫)
對於這個問題,我是這樣看的。
一、中西方的地理狀況不同。
無論是神話想像,還是文學想像,都是根據所在的地理狀況不同來決定的。
中國是陸地文明,在地理結構上是西高東低,水都是從西邊往東邊流,一直流到大海的。顯然,對水的處理辦法,最好就是讓他進入江河中。只要進入了江河,到達海洋,水患也就解除了。
西方則是海洋文明,四面八方都被海水包裹著。雖然也有河流,但是在西方人看來,整個陸地都有可能隨時隨地被海水給淹沒,河流是沒有用處的。唯有一艘巨大的船,才可能對人類起到真正的拯救作用。
(大禹像)
二、中西方的道德拯救方式不一樣。
中西方關於大洪水的記憶,其實不僅僅是一種記憶,而且還是一種隱喻。當人類進入新石器時代的時候,貪慾和佔有慾也就起來了。同時,當權者利用武力強佔公共資源。這其實也是一場洪水,一場形而上的洪水。這場形而上的洪水引起了更大的恐慌。所以我們說,這裡的洪水是隱喻性的。
對於道德淪喪產生的恐慌,在拯救工具的選擇上,體現了東西方的不同智慧,以及對問題的不同看法。
中國人認為,當道德淪喪出現以後,應該積極干預,想辦法引導。就像把洪水引到大海里一樣,也應該把淪喪的道德勸走。總之,要有一種積極入世的態度。
西方則認為,人類出現的災難是沒辦法在原地拯救的。唯一的辦法就是逃離,逃離這醜惡的人間,進入天國之中。
中國古人認為,要勸導教化,就需要出現一個像堯舜一樣有高尚品德,或者像大禹一樣,有強大神力的人。讓他來引導老百姓,就能夠解決問題。
西方古人則認為,只能把品德高尚的人放在方舟之中,剩下那些品德惡劣的人,就讓洪水把他們全部淹沒,從而再次沖刷出一個美好的世界。
(新石器時代)
三、中西方的未來猜想不一樣。
疏浚河道以及修建諾亞方舟,除了作為一種現實圖景的表現和道德圖景的隱喻外,還隱含著對人類未來的一種猜想。
從人類一出現,人類就在思考「我從哪裡來?我是誰?我到哪裡去」的問題。尤其對「我到哪裡去」,人類一直充滿不安。
作為一個部落,除了遭受自然災害外,還有來自其他部落的攻擊。整個部落就處在這種攻擊造成的恐慌中。他們總是希望有更多的資源,總是希望有一個和平的環境,總是希望到達沒有煩惱,沒有飢餓,沒有疾病,沒有爭鬥的天國。
中國古人對現世表示不滿的時候,都是通過河道解決問題。比如古人說的「乘浮搓遨遊滄海」「人生在世不如意,明朝散發弄扁舟」,都是想通過從河流往海上去,然後到達天國。
中國古代的仙山都在海上,而且還與天空相接。古代神話故事中就記載過,有人乘浮槎出海以後,就到了天上,成為天上的星星。
但西方不一樣,西方是要通過方舟到達天國。他們的方舟不是通過河流開到海里,因為海洋對他們來說太稀鬆平常了。他們的方舟也不接引在世的人,而是接引死後的人,是對靈魂的拯救。
正因為有這樣一些不同。所以中國就只有河道,而沒有方舟了。
(參考資料:《史前世界大猜想》)
※曹操有25個兒子,司馬家族奪權時,就沒有一個站出來反抗的嗎
※徐世勣明知李世民不會放過單雄信,為何還求情,不怕被懷疑嗎
TAG:張生全精彩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