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人為家族挑選寶地,稱可迅速發達但有一缺陷,結果付出慘痛代價
各位朋友上午好!子淵之前曾給大家介紹過潘從源以苦肉計埋身寶地一事,引發了讀者的強烈討論。事實上,名載史冊的堪輿大師不止潘從源一人,今天咱們再來聊聊唐代相士楊筠松,其堪輿造詣絲毫不弱於潘從源。
今人所繪楊筠松像
楊筠松,又名楊益,字叔茂,竇州(今廣東高州市馬貴鎮)人,為人逢困而扶、遇危則濟,世人多稱其為「楊救貧」。楊筠松早年入仕,官至金紫光祿大夫(正三品),掌靈台地理事,為唐僖宗朝國師。楊筠松因不喜晚唐官場的腐敗氛圍,主動辭官還鄉。還鄉之時,楊筠松早就聽聞江南西道人傑地靈,便專門前往江西遊歷散心,將江西境內所有名勝古迹全都遊玩一遍。返回家鄉後,楊筠松仍舊對江西山水人情念念不忘,想著什麼時候能再去一趟才好。
楊筠松遊覽山水圖
由於楊筠松為官期間廉潔奉公,還時常自掏腰包救濟窮苦貧民,因此在辭官返鄉後,根本沒什麼積蓄養家糊口。好在楊筠松擅長風水堪輿之術,為了家人生計,楊筠松以此為副業,給鄉鄰尋龍問穴,賺些零錢糊口。當時,有人問楊筠松:「你是遠近聞名的風水大師,為什麼不給祖宗尋一處風水寶地,好庇佑子孫後代富貴長久呢?」深知其中玄奧的楊筠松對此並不為意,直到族人問起才不得不說出緣由——原來楊家命薄,受不了大富大貴的風水寶地,如果強行安葬,將來必定招致禍端。
山林中的古代墓葬
對於楊筠松的這番話,楊家人不肯相信,再加上鄉鄰也在背後指指點點,楊筠松無奈下只得對族長說道:「附近有一山可葬人,乃是急發之地,可發家十年,十年一過,需立遷他墳,不然定會損丁傷財,家破人亡。」族長聽後大喜,對楊筠松笑言:「弟為國師,到時遷走便可。」緊接著,楊家族人便將楊氏祖墳遷入楊筠松所說的急發之地。不久,楊家果然走向興旺,而楊筠松身邊再也沒有求他尋穴的族人。
清閑下來之後,楊筠松便時常出去遊玩,欣賞各地風水,往往一去就是數月。熟知楊筠松喜好的族人對其外出也沒有太在意,將全身心投入因遷墳而興盛起來的產業上。楊筠松有次外出遊玩回家不久,一位老友前來拜訪,好友乃是江西人士,兩人因衷情山水堪輿投緣,好友此番拜訪乃是有事相求。原來,楊筠松的好友在家鄉尋到一處奇地,遠眺就可斷定其為風水絕佳之地,但若是有風水師上山尋穴,瞬時就雲聚霧集,難以辨識,因此他想要邀請楊筠松前往一探究竟。
江西三清山風光
本就留戀江西山水的楊筠松聽完此言,好奇之心大起,於是和好友當即動身趕赴江西,這一走就是十餘年。由於對江西山水流連忘返,楊筠松早已忘記當年所主持遷墳之事。某日深夜,身在贛地的楊筠松突做一夢,楊氏先祖在夢中對其說道:「你再不回去,楊家就要絕後,汝身為楊家子弟,實乃楊家罪人。」楊筠松夢醒大驚,連夜辭別好友,趕回老家,這才得知楊家早已破敗不堪,只剩下同族老母帶一幼孫,靠終日行乞苟活。楊筠松得知楊家敗落後痛不可言,抑天長嘆曰:「此乃天意,早知今日,悔不該當初逆天行事!」為挽救楊家,楊筠松趕緊尋了一處寶地,擇好日子便請人將楊家祖墳遷入。
楊筠松所著《疑龍經》
當時幫楊筠松遷墳的是幾個楊氏遠房青年,他們用繩子抬著骨缸遷移,經過幾個山峰後繩子突然斷落,骨缸掉在一不知名土坡上。楊筠鬆起初以為繩斷昭示不吉,於是停下仔細觀看此地,結果發現這裡比他之前所尋之地還要好上幾分,不禁喜從心來。聯繫到地主後,楊筠松便將該地買了下來,祖宗骨缸也就地下葬,楊家之後逐漸恢復元氣,重新成為大富之家,丁財兩旺。為避免楊氏破敗之事再度發生,楊筠松此後一直居住在廣東老家,直至同族老母病逝、侄子成家,他才再回到江西繼續幫助好友,時不時也授徒傳業,撰寫書籍留世。
參考資料:
《楊筠松生平著述考略》《贛州府志》
※乾隆帝在養心殿放了幾根草棍,後世都不知其含義,溥儀笑道:我懂
※康熙皇帝畢生致力統一,卻有塊地沒能收復,直至清朝滅亡都是如此
TAG:趣觀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