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哲理 > 蜀道明珠覺苑寺 佛傳壁畫的世界孤本

蜀道明珠覺苑寺 佛傳壁畫的世界孤本

蜀道明珠覺苑寺 佛傳壁畫的世界孤本

覺苑寺佛像。

蜀道明珠覺苑寺 佛傳壁畫的世界孤本

佛像。

蜀道明珠覺苑寺 佛傳壁畫的世界孤本

壁畫一角。

金牛道在翠雲廊的呵護下蜀性漸濃,地勢逐漸平坦。從劍州古城(今普安鎮)沿108國道繼續向西,行至武連鎮境,經武侯坡來到一片開闊之地,便是覺苑寺。根據覺苑寺第三重大殿所存「六棱石柱登台」、「陸放翁詩」碑、「維修覺苑寺大殿及壁畫記」、《劍閣縣續志》記載:覺苑寺始建於唐貞觀年間,名弘濟寺,宋元豐年間賜名覺苑寺。元末部分殿宇被毀,明代天順 初 年(1457),僧凈智及徒道芳到此,重建殿宇,重塑佛像,繪製《佛經》於大雄寶殿四壁,更名普濟寺;清康熙 初 年(1662),殿宇經維修後,複名覺苑寺。

覺苑寺三重大殿,櫛次遞進。逍遙樓為覺苑寺第一重大殿,過去是天王殿,藏經樓,可惜,泥塑、墨線素描羅漢圖等毀於「文革」。入大雄寶殿,陽光透過,院子里那株千年紫薇像一位力士,側立殿前,多了幾分肅然與滄桑。覺苑寺第三重大殿原為觀音殿,現盛放眾多文物碑刻:魏徵故里石碑、種松碑,趙炳然棺木等均存於此。

蜀道明珠覺苑寺 佛傳壁畫的世界孤本

精美的蓮座下部。

蜀道明珠覺苑寺 佛傳壁畫的世界孤本

「陸放翁詩」碑。

首屈一指

唯一完整的佛傳圖典

覺苑寺的大雄寶殿里三尊跏趺而坐的混金彩塑佛像,為佛、法、僧「一體三寶」的如來塑像,代表著前世、今生與來世。

供奉於佛像前明代的香爐,鏤空雕塑,分為四層。香爐底部雕花——曼陀羅,出自禪宗以心傳心的第一宗典故:拈花一笑。

當然,最為精妙絕倫的當屬寺中壁畫。壁畫由釋迦牟尼佛本傳故事全套組成,共14鋪,共計269個故事。是中國唯一保存完好的佛本身故事。講述了釋迦牟尼佛從出生到佛祖託夢由他來傳佛法、再到他出家以及修成正果的全部故事。壁畫內容若以四字概括,即為人生百態。

蜀道明珠覺苑寺 佛傳壁畫的世界孤本

覺苑寺壁畫。

初看之人,總覺得壁畫像一本無字天書,每鋪壁畫上面雖然有四字題榜,卻只能交代一個大概,若沒有一點佛學基礎,面對這精美的畫面真不知所措。好在有內行——原劍閣縣文化局長母學勇相陪,他曾住寺三年組織維修壁畫,花八年時間遍閱佛教經典,首次解開了覺苑寺佛傳圖譜之謎,著作《劍閣覺苑寺明代佛傳壁畫》被著名紅學專家馮其庸先生點贊並推薦。

右前壁是釋迦牟尼佛前世五個故事:《上托兜率》《釋迦垂跡》《瞿曇貴姓》《買花獻佛》《布發掩泥》。緊接著是五個投胎轉世故事;習文學武的16個故

事;當太子納妃及出家11個故事;修行成佛26個故事;普度眾生99個故事;回國行孝、涅槃26個故事;傳法東土、集結法藏26個故事。共計十四鋪,209幅,1694個人物形象,面積179餘平方米。總體上採用工筆重彩,線描(遊絲描,鐵線描,釘頭鼠尾描等)與瀝粉堆金結合的通景式構圖法,以連環畫的形式呈現,完整地勾勒了釋迦牟尼佛一生的生活、傳法軌跡。

連環圖之間無明顯章節,僅以山、水、雲、樹、屋宇、夢幻為界。造型優美,運筆嫻熟,構圖奇特嚴謹。是國內最具系統性、豐富性和完整性的佛傳壁畫。

這就是世界上第一部甚至可能是唯一一部完整的佛傳圖典。「其他地方也有,但都不如這裡系統和完整。印度也找不到這麼完整的佛傳故事,敦煌也不完整。」母學勇很肯定地說。我國現存的以佛傳故事為題材的壁畫眾多,如山西多福寺、崇善寺、五台山,四川新都龍藏寺等,都集中表現了此類題材。規模較大的山西繁峙縣岩山寺,也只有36個故事;敦煌有大量佛傳壁畫,卻沒有209個完整故事的圖譜。「縱觀整個中國佛傳壁畫發展史,四川劍閣覺苑寺壁畫無論從寺觀佛傳壁畫還是石窟佛傳壁畫而言,其數量最多、面積最大、保存最為完好,在目前國內同類題材壁畫中首屈一指。」

蜀道明珠覺苑寺 佛傳壁畫的世界孤本

幾經毀損

民眾集資得以完成壁畫

難能可貴的是,這些壁畫將明代現實生活場景融入其中,看那人物肖像,亭台樓閣,描敘場景,分明就是明朝生活圖景,尤其是壁畫中小孩的「鍋剷頭」,至今仍是川北小孩的髮型。所以,眾多專家考察後說,覺苑寺壁畫不僅是一部佛教藝術大全,還是一部研究明代政治經濟、民俗文化、農業宗教的百科全書。歷代文人仕宦、文史宗教學者、藝術大師都對覺苑寺趨之若鶩。

民國二十七年,張瀾參觀後,惜其價值,憐其保護不周,捐銀300元,囑地方好生保護。著名畫家邵宇在上世紀80年代參觀壁畫後,深為感慨,「這是我看到的明代壁畫中最好的一處。如果說作者是民間藝人,那也是造詣很高的大畫家。」同行的黃翔等十多位藝術家一致讚賞,認為覺苑寺畫師畫技水平已在畫家仇英和唐寅二人之上。

至今,武連一帶還流傳「吳道子一夜揮筆成畫」的故事。相傳唐貞觀年間弘濟寺竣工後,住持僧請來著名畫家吳道子,要他在大雄寶殿四壁作畫,吳道子在寺廟裡呆了整整一個月都未見動筆,到了四月初八,佛祖生日即將來臨,住持有些著急,前去催促。吳道子調好各種顏料,一夜之間便畫好了全部壁畫。

但是,唐廟已毀,現存覺苑寺建築大

多為明清建築。現存壁畫作於明代準確無疑,最後一鋪壁畫內容以及署名明明白白:明代覺苑寺住持凈智和他的徒弟道芳。傳說不會空穴來風,至少透露出覺苑寺有繪製壁畫的傳統,唐代石(金)牛道已經非常繁榮,弘濟寺很有可能曾邀請吳道子在此作畫。現存壁畫「天衣飛揚、滿壁風動」的樣子,確有吳道子遺風。

畫家之謎與畫匠之謎,一直是未解的謎團。

1985年《劍閣縣文物志》記載:覺苑寺壁畫為明代英宗天順初年(1457)大殿重建後,由民間藝人集體繪製。但如今展示在我眼前的壁畫渾然一體、天衣無縫,怎麼看都是一人所作,這是怎麼回事呢?

覺苑寺壁畫描繪的是佛本生故事,我猜想畫師本人或許是一位佛教信徒,佛教徒做功德而不留名是常事。在母學勇指導下,我慢慢研讀壁畫,發現畫到第10幅時,住持就沒錢了;從11幅起,靠信徒捐牛、捐羊、捐錢得以繼續畫下去;到40幅時,靠當地民眾集資才得以完成壁畫。捐贈的財物在圖題下有記錄,例如《金剛哀戀》題圖下寫著:由信士張忠施銀一兩;《囑咐國王》題圖下寫著:由信徒王整施驢一頭。

在這種背景下,署名集體創作就不難理解了。

原標題:蜀道明珠覺苑寺 佛傳壁畫的世界孤本

蜀道明珠覺苑寺 佛傳壁畫的世界孤本

精緻的石雕方柱。

蜀道明珠覺苑寺 佛傳壁畫的世界孤本

劍閣縣覺苑寺全景。

寺廟壁畫的千年演變

從這些細節可以看出,畫師是沒有報酬的。支撐畫師的力量,來自信眾的期盼、自身的信仰以及中國畫匠虔誠的情懷。畫師在認真研讀佛教經典的基礎上,廣采博覽,吸收眾多名家手法融會貫通之後再融入自己的審美、思想,創造性地繪製了壁畫,在繪畫藝術上不乏突破性、發展性亮點。在不改變佛教文化精神的前提下,畫師儘可能多地表達自己的思想價值觀,「中西合璧」式展現佛傳故事。

比如在第19個故事《游觀農務》中,畫師用精美而生動的線描展示出一幅優美的田園風景畫,農夫、犁鏵、耕牛是中國式的,甚至是川北式的,而太子、祥雲、神仙則是印度式的。第24個故事《路逢老人》中,太子與一蹣跚老人相遇的瞬間,濃郁的生活氣息躍然眼前。若非生活在底層,很難有如此精妙的表達。第100個故事《化諸淫女》,第129個故事《度除糞人》的講述,充分表達了畫師對社會底層人民給予的無限同情,並能發現他們身上的閃光點,進而得度。這些平民思想的表達,使得覺苑寺筆畫淡化了宮廷氛圍,增加了世俗氣息,更具大眾性。這樣的民本思想出現在500年前,出現在一個唯皇權至尊、唯大夫至貴的封建王朝,其藝術境界不言而喻。

儒釋道的融合在畫師筆下也隨處可見。《飯王得病》《佛還觀父》《殯送父王》這些佛傳故事,通過釋迦牟尼佛報答父親的養育之恩,融入了中國儒家的孝道文化。《白狗吠佛》講述一個人因惜財如命,死後變狗自守其財,融入了中國道教的天人感應、因果感應觀。第135個故事《鬼母尋子》講述鬼母總去搶食民間小兒,佛設法把鬼母500子中的最小一子藏起來,讓鬼母直觀感受丟子痛苦,從而達到教化大眾的效果。

佛教從印度傳入中國,經過魏晉南北朝、隋、唐,佛教在藝術上已經中國化,在文化上與中國的儒、道文化融為一體,水乳交融。秦蜀古道也是一條佛教傳播之路,於金牛道而言,千佛崖石窟盡顯佛教的中國化,覺苑寺壁畫則凸顯出佛教的地方化。

壁畫為人類歷史上最早的繪畫形式之一。我國壁畫在新石器時代就已經出現,西周、春秋、戰國時期壁畫在廟堂墓室流行。最早可考者為漢代,其時佛教傳入,塑像及壁畫隨之茁壯蓬勃。大致南方以寺廟壁畫發展為主,北方則多石窟造像。著名佛教藝術勝地,除敦煌千佛洞因山壁無法鑿刻而為泥塑及壁畫外,北方之雲岡、龍門、麥積山、天龍山、鞏縣石窟寺皆先後開鑿。南方佛畫先導,如晉代戴逵、戴顒父子增損塑像,使其具有我國藝術之比例尺度,達到光顏圓滿之境界。顧愷之畫維摩詰像,光照一室,成為千古楷模。現我國內地所存之古壁畫已不多,唯甘肅敦煌之南、鳴沙山莫高窟遺存不少六朝以後之壁畫。

五代十國時,寺廟壁畫未衰,從五代迄宋,壁畫受繪畫發展之影響,佛教內容漸形衰退。如唐宋二代均奉道教,釋道之畫並行於世。而殿庭壁室花卉走獸,四時風景之普遍,多少使壁畫內容發生變動。遼、金、元寺觀壁畫尚保存者,有大同華嚴寺、稷山青龍寺、興化寺、洪趙廣勝寺、水神廟、芮城永樂寺等。明清以降,士大夫作品見於寺壁者如鳳毛麟角,匠人繪畫一則投世俗之所好,二則沿用民間傳說,除釋迦、觀音、羅漢、藥王外,另有關羽、張飛、西遊記、封神榜、施公案等小說中故事角色塑畫。

芙蓉文/圖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