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質秒殺千元耳機」是胡扯,還是貨真價實?天價耳機幕後揭秘
是什麼原因讓我們喜歡用價格區分音質?
耳機是我們現代生活中看起來不可或缺的一個小東西,對於大部分人而言,耳機只是用來替代手機外放喇叭的一種方式,「音質」好壞並不關心。再者耳機還是一種體現自己穿搭時尚的「裝飾」,在潮人心中永遠外觀第一。而在發燒友眼中,耳機是能還原真實音樂的一個媒介,更是一個值得鑽研把玩兒的東西,音質才是一個耳機最核心的內容。
因此那些針對於發燒友所推出的耳機,在只使用手機原裝耳機的普通人的眼中,屬實是「天價」。看著那些可遇不可求的高價耳機,不禁在心中疑問「幾千塊的耳機音質能有多好」?就是這樣的疑問,讓那些廉價耳機廠商看到了商機,各種售價幾十塊到一百多塊的耳機,紛紛貼上了「音質秒殺千元」耳機的標籤,似乎在告訴用戶,售價幾千元的耳機也不過爾爾。本篇文章的討論範圍僅限於有線耳機,藍牙無線耳機不在本次討論範圍內。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電商平台上那些「千元級音質」的耳機們
那麼真的是這樣的嗎?一款看起來成本並不算高的耳機,是如何賣到幾百元、幾千元甚至幾萬元的價格?這或許是大部分入門級發燒友和普通用戶都會出現的疑惑,一條小小的耳機,價格為什麼能如此之高,甚至還會為它配套各種各樣高價的「前端」,我們帶著這些疑問,一個一個為你解答。
耳機的基本構成是什麼樣的?
這個問題很簡單,其實對於大部分人來說都知道。不過我們不妨來複習一下這些簡單的概念:一條耳機,都有哪些部件所組成?耳機的基本結構非常簡單,相比起汽車、手機、手錶等「精密設備」來看,耳機不論是在部件結構的數量多少上也好還是技術門檻高低也罷,相比起前者來說都不是一個量級的。
一條合格的、基礎的耳機,主要由發聲單元、外殼腔體、線材、插頭插座這些部件構成,相比起手機動輒上百個部件來說,耳機的結構其實再怎麼做的繁瑣,也並不會比起手機這種大眾日常接觸的產品要複雜。
一條典型的入耳式耳機結構爆炸圖(來自1More官網)
所以這樣一個眾所周知的事情,我們沒必要敘述太多。那麼對於動圈耳機來說,其實就是把我們常用音箱里的喇叭進行了小型化、輕量化和全頻化的產物,當然也有部分耳機沿用了和音箱一樣的分頻設計,這不在我們本次的討論範圍之內。
除了單元這個核心部件以外,還有外殼腔體。外殼或者腔體其實狹義上講並不一定是一個部件,對於部分設計精密並且有單獨聲學設計的耳機產品,「腔體」不一定必須是耳機的外殼單獨承擔,它也很有可能是一個獨立的部件,在腔體之外還會有「外殼」。當然這種設計比起直接用外殼做為腔體的耳機在工藝和成本上會高一些,所以我們大多數見到的耳機都是外殼承擔著腔體作用的設計。
一個雙音腔耳機單元的側視圖(圖片來自金士頓官網)
隨著目前國內供應鏈的逐漸完善和生產工藝的成本降低,耳機的外殼也變得多種多樣。通常對於大部分一線品牌來說,區分耳機價位和高低端,就會在外殼上進行分劃。比如說塑料外殼通常在低價位的耳機上更加常見,而使用了多個部件、CNC加工和更好漆面工藝的金屬外殼,則被用在了高端耳機上,當然這只是常見的做法。
耳機的外殼是否是金屬的並不能直接地決定某款耳機的定位是否高低,只不過是業內常用做法而已。畢竟當前中低價位的耳機也會使用質感更好的金屬外殼,這也是一種與一線品牌產品進行差異化競爭的方式。耳機的外殼是否工藝精湛,外觀設計是否好看也是很多用戶購買耳機考慮的很重要的一個因素,尤其是對於非發燒友的普通用戶而言更是如此。
JBL T180A就是全金屬外殼的低端耳機
說完了耳機的外殼,再來看看耳機的線材。線材本身對於部分發燒友來說也是一個很重要的「投資對象」,我們在這裡先不談發燒線材的事情。線材也是一條耳機的重要組成部件之一,當然無線/真無線耳機則省略這部分。線材起著將音頻信號傳輸給耳機單元的作用,一般來說有線耳機常使用TPE/TPU外皮的無氧銅信號線,漆包線最常見。
當然目前國內耳機廠商更喜歡給耳機線外層鍍一層稀有金屬,常見鍍銀線,所以你可能會看到部分銀色的耳機線在使用一段時間後會「變綠」,這正是耳機的鍍銀層發生了氧化反應。耳機線材的樣式也非常多,比如扁平狀的「麵條線」、多根單獨包裹外皮絞和在一起的「麻花線」。並且現在可插拔換線的耳機也逐漸成為主流,很多低端耳機也會採用類似的設計,從而可以在線材損壞後減少維修成本,或者帶來更多可玩性。
松下HDE10的MMCX同軸線材介面
剩下的就是耳機的插頭、插座等附加部件,此外一條耳機似乎被我們從內到外「解剖完了」,這麼看起來好像並不複雜啊,是否我自己也能做一條耳機出來?你別說,還真能,而且並不難。但是你想做到合適的、較為理想的聲音的話,那就不一定了。
打造一批屬於你的耳機需要多少錢?
這也就是我們接下來要說的,那些高價耳機到底是怎麼回事兒?為什麼有些低價耳機敢說自己是「千元級」音質,是誰給他們的勇氣?所以我們不妨來嘗試自己通過現有的可以接觸到的「供應鏈」,打造一批自己的耳機,從而看看耳機的成本到底有多高?
森海塞爾HE1耳機系統是典型的「天價」耳機
其實我們都知道,耳機的物料成本其實並不算高,那麼如果說我們打算自己生產一批耳機,使用現成的聲學方案、外殼、線材,不進行重新設計和開模的話,這樣一條耳機成本會是多少錢呢?我們不妨來算一算。
現在我們知道了一條耳機的基本結構,所以我們可以考慮去國內某電商批髮網站看看它們的價格,然後從原料採購開始、組裝生產出100條耳機,這一系列的過程一共需要多少錢?分攤到每條耳機的成本又是多少。我們先來看看外殼,當下流行金屬材質的耳機,烤漆工藝的金屬外殼現貨的100套價格為300元/套。
烤漆工藝的耳機外殼批發價格
此外一條帶有MIC線控的金屬插頭半成品為10元/根,100根則是1000元,我們正好湊個整。對於耳機單元,我們也找到了一個自稱「千母音質」的喇叭,200枚的價格為600元。這樣一來我們基本的組件都有了,如果是我們自己進行組裝不考慮人工成本的話,每一條耳機的成本平均為19元,再加之運輸成本、手工成本、包裝成本等粗略估計,這樣做出一條耳機的成本為30元左右。
雖然我們通過這樣一個簡單的計算知道了耳機的實際物料成本並不算高,但這樣的計算就是正確的嗎?很顯然不是的,我們的目的只不過是想讓你直觀的了解一下,其實耳機的物料成本組成。但我們忽略了一些很重要的因素,正是這些因素導致了耳機實際成本,因為物料成本只是耳機總成本的其中之一。
這些DIY耳機就類似我們上面那種方式生產的
除了物料成本以外,一條耳機如果想有理想的聲音表現,能體現某個品牌的聲音風格或達到某種特殊用途,那麼這根本就不是一個簡簡單單去市場上採購幾個外殼、幾枚單元然後拿回來匹配的事情。對於真正想做好聲音的廠商來說,上百次上千次的聲音校對、調整,都是很常見的事情,甚至一些技術實力過硬的廠商,會自己研發單元、結構,這些開發成本其實就是耳機售價過高的一部分。
由於耳機的銷量相比起手機這些必需品要低不是一個量級,尤其是看起來更為小眾HiFi耳機,它們無法通過銷量來分攤開發成本、模具成本以及物料成本,所以這個因素也是制約著中高端耳機價格較高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然而小米圈鐵耳機這樣的產品就是典型的通過較高的銷量從而分攤成本壓低售價的成功典型,但不是所有耳機廠商都能有小米這樣的體量。
小米圈鐵拉低了圈鐵耳機的價格門檻
價格是否決定耳機的聲音表現?
說到這裡有種我們好像在給高價耳機進行辯護,但不得不承認的是,隨著耳機的售價增加,它的利潤也非常可觀。一條售價在150-200元左右的國產品牌耳機,經銷商可以從中獲得50-100元左右的利潤。而售價500-1000元的國產品牌耳機,其中的利潤很可能在300-500左右,只要從事過耳機銷售行業的人,應該對這個利潤情況比較清楚。
所以雖然耳機這個東西看起來好像不怎麼起眼,但是它的價格與成本的關係到目前為止,都沒有手機、台式電腦這樣的產品那麼透明,因為它有一個很核心的問題「音質」,這個東西無論如何都無法被完全量化,所以現在仍然有「以價論聲」和「以聲論價」這樣類似的言論,廠商好像也對這樣的觀念頗為鐘意。
SHP9500就是一條價格低廉但聲音表現較好的耳機
通過價格來量化聲音表現是符合人們「一分價錢一分貨」理念的,但事實上就如此嗎?難道1000塊的耳機在音質上就一定要比300塊的耳機好嗎?對於大部分不太懂耳機的人來說,這樣的想法是很難避免的,當你接觸耳機這個產品較長一段時間後,玩的耳機更多的以後,你就會發現,其實不是這樣子的。
耳機價格一方面是由於各種成本所制約導致,另一方面也是廠商的定位所為。根據售價確定耳機的檔次定位是非常常見的方式,對於任何廠商來說,這樣的方式是一種非常有效的建立產品線的方式。一款售價500元的耳機相比起售價1000元的耳機來說,他們倆的綜合成本很可能差距並不大,但廠商通過價位決定了這款耳機的檔次,從而告訴消費者它的聲音就是「這個價位」的。
飛利浦S2就是價格較低但表現優秀的動圈耳機
當然是否有售價低廉並且在音質上能比更高價位耳機好的情況?當然有了,比如飛利浦的S2和SHP9500,威索尼可的GR07,這樣的耳機在聲音表現上確實相比起某些品牌更高價位的耳機要好很多,但這只是個例。對於大部分耳機來說,我們可以說它的聲音表現符合它的定位。
但是你會發現一個問題,這樣能「以下打上」的耳機產品,確實不少。他們是否能比更高價位的耳機表現要好,其實並不是廠商說的算,畢竟廠商這樣說我們也不一定都會相信,一款聲音表現好的耳機,在用戶之間會有著較好的口碑,還有測評媒體的評價也起著類似的作用。但那些標榜著「千母音質」類似這樣字眼的耳機或廠商,不是蠢就是壞。
「萬元級聲音」這樣的耳機宣傳有著強烈的誤導性
買耳機之前盡量多了解一下
好了,說到這裡我們基本上清楚了耳機的大概成本和高價的原因,也給你分析了「秒殺千元耳機」這樣的噱頭到底有多大的水分,如果說你想在有限的預算下能找到一款聲音表現盡量好的耳機,不妨動動手指在網上搜索一下,多看幾篇測評,甚至有條件的話就到實體店試聽,才是合適的方式。
耳機的高價並不一定就能「值回票價」,售價奇高但聲音表現一般的耳機也多得是,這篇文章里我們就不進行點名了。畢竟不論是手機也好,耳機也罷,那些售價頗高的耳機,還有很大一部分品牌溢價包含在內,畢竟知名品牌的耳機可以讓用戶獲得一部分虛榮心和品牌歸屬感,這方面做得最成功的品牌無疑是Beats這樣的。
Beats耳機售價較高很大一部分源於品牌溢價
高價耳機並不可怕,我們常說一句話「低端耳機比素質,高端耳機拼風格」,價格更高的耳機之間的區別更多的還是風格之間的差異,實際素質的差距其實並沒有中低端耳機那麼明顯,這一點在頭戴式耳機上更為明顯。
本期的《趣聽私塾》帶你了解了那些高價耳機背後的秘密,希望你能在看完這篇文章後能更好地分辨哪些耳機是坑貨,哪些耳機又具有性價比。至於「秒殺千元耳機」這樣噱頭的產品,還是敬而遠之比較好,在購買耳機之前,一定要擦亮眼睛哦!對於發燒友來說,這些問題其實都很好理解。如果你對文章內容有任何看法,歡迎在留言區一起互動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