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敕勒川上為什麼會有十多處的昭君墓?

敕勒川上為什麼會有十多處的昭君墓?

文|梅岱

敕勒川上為什麼會有十多處的昭君墓?

2015 年 7 月 31 日,內蒙古巴彥淖爾,小佘太秦長城。

《史記》中許多篇章對漢朝和匈奴的戰爭都有詳盡的記載,比較集中的是在《匈奴列傳》中。閱讀這些文字,可以發現,在這些戰爭的描述中,出現最多的地名是雲中、定襄、五原、高闕、河南地,這些地方都在敕勒川或者相鄰的地域。《衛將軍驃騎列傳》中講,大將軍衛青與匈奴作戰七次,其中有五六次都在敕勒川及周邊。可想而知,那時的敕勒川是漢匈必爭之地,也自然成為漢匈作戰的主戰場。20世紀七八十年代,當地農民在地里勞動,還不時可以揀到許多生了銹的銅箭頭。我做記者的時候,曾到陰山腳下一個叫蘇都侖(在古高闕附近)的村子採訪,大隊書記拿出一把已殘損的青銅寶劍給我看,說是挖樹坑時挖出來的。「牧童拾得舊刀槍」,「自將磨洗認前朝」。現在想來,這些銹跡斑斑的兵刃說不定就是衛青或者是冒頓單于們的戰爭遺物。

今天敕勒川上的人們,並非都知道這裡曾經漢匈兵戎相見、刀光劍影,但昭君出塞、胡漢和親的佳話卻家喻戶曉。

公元前33年,呼韓邪單于到長安覲見漢元帝,請求和親,願作「漢家女婿」。漢元帝答應了呼韓邪的請求。「和親」原是漢高祖時劉敬提出的建議,當時的形勢是匈奴強漢朝弱,呂后不忍心將女兒遠嫁北番,因此挑一個宗室的女兒假稱公主出嫁。到漢元帝時,已是漢強胡弱了,沒必要挑皇親國戚的女兒了。宮女們聽說要遠嫁匈奴,也都不願從,只有王昭君毅然請命,「自請掖庭令」,願出塞和親。在漢朝官員的護送下,王昭君千里迢迢遠赴漠北,做了呼韓邪單于的「寧胡」閼氏。昭君出塞化干戈為玉帛,推動了胡漢文化的交流。北部邊塞60餘年「黎庶無干戈之役,數世不見煙火之警,牛馬布野,人民熾盛」,出現了兩族開關合市的和平景象。

敕勒川上為什麼會有十多處的昭君墓?

《明妃出塞圖》,宋

敕勒川是呼韓邪單于曾經駐牧8年(公元前51年至前43年)的地方,也是昭君出塞途經的地方。20世紀50年代,考古工作者在包頭召灣漢代古城廢墟中發現刻有「單于和親」的漢代瓦當,推測這裡是昭君和呼韓邪單于曾經駐驛過的地方。敕勒川人對這位來自湖北秭歸的漢家姑娘有著特別的喜愛,民間流傳著許多讚頌她的故事。昭君去世後,人們為了祭懷這位「和平使者」,敕勒川上出現了許多昭君墓,至今還有十多處,其中規模和影響最大的是呼和浩特城南大黑河畔這一處。高高的墓冢青草蔥蘢,入秋後依然青色如黛,因此被稱為青冢。著名歷史學家翦伯贊先生在《內蒙訪古》中寫道:在大青山腳下,只有一個古迹是永遠不會被廢棄的,那就是被稱為青冢的昭君墓。因為在內蒙古人民的心中,王昭君已經不是一個人物,而是一個象徵,一個民族和睦的象徵;昭君墓也不是一個墳墓,而是一座民族友好的歷史紀念塔。

在內蒙古工作的時候,我曾多次參觀昭君墓,這次回敕勒川,又專程來到由昭君墓擴建後的昭君博物院,看到的是來自各地的遊人,或在呼韓邪單于和昭君大型雕塑前留影,或在董必武詩碑前靜靜地誦讀老人的詩篇。歷史上多有文人墨客把昭君出塞及「和親」之舉斥為中原王朝的屈辱和羞恥。我十分贊成和欽佩董必武老人家鏗鏘有聲的回應:「昭君自有千秋在,胡漢和親識見高。詞客各攄胸臆懣,舞文弄墨總徒勞。」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國家人文歷史 的精彩文章:

國際聯盟為什麼失敗了?威爾遜如果活到現在,或許能夠感到寬慰
蘇州美人,民國才女,出身書香門第,長大成女性詞作「集大成者」

TAG:國家人文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