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疆新象:一次時隔50餘載的美術對話
「這不是項目,而是情懷和使命」
陽春三月,「北疆新象——北方四省區高校教師美術作品巡展」終於在東北中部城市長春啟幕。它來得不容易,或者說來得有點晚。
在吉林省工藝美術館一樓開闊的展廳里,策展人陳思博士將這個「北疆新象」定位為學術主題的展覽空間,穩穩地填進去128件作品。它們被有序地劃分為「北疆風物——天地自然系列」「古往今來——時代人物系列」「文以載道——人文思考系列」「振興之路——社會生活系列」四大主題板塊,將諾大的展覽現場構建成一個多元的藝術生態場域。當觀者走進去,就如走進一個或自然、或哲學、或社會、或人生的對話空間。
「北疆新象」是吉林師範大學申報實施的國家藝術基金2018年度傳播交流推廣項目,項目負責人、吉林師大美術研究所所長陳思卻說:「對我們來說,它不是項目,它是我們的一個情懷和使命。在中國藝術界看來,東三省美術太沉寂了。其實很多人畫得很好,有很多新探索,有的人在全國也算領軍人物了,還有很多新秀,但缺少平台讓大家重新認識東北這裡的整體情況——東北美術家們已經有50多年沒有搞美術展了。」
這是東北很多藝術家和美術研究者的一個心結。
研究美術發展史的吉林藝術學院美術館副館長張紅梅說:「我在梳理東北美術史時看到,東北第一次美術展是在1959年,當時為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十周年,東北三省的文化局和美協聯合在哈爾濱舉辦了東北三省第一屆美術作品展。在這基礎之上又精選了一批作品拿到了北京,在故宮的乾清宮裡展出,引起了美術界的廣泛關注。之後,1960年在長春、1964年在瀋陽,他們分別舉辦了第二屆和第三屆。三屆美展推出了一批享譽全國的優秀藝術家,北大荒版畫和關東畫派都在此間形成。此後多年,新人新作雖出了不少,但東北三省綜合美展再未舉辦過。」
從1964年東北三省第三屆美術展到現在北方四省區巡展,整整過了55年。陳思感言:「周雖舊邦,其命維新。希望巡展能夠為我們深愛的北疆大地,為這裡的藝術、文化和教育,帶來鮮活的創新激情和開放的對話平台,讓更多的人能夠在四省區藝術家筆下讀到對自然風物的深沉熱愛、對社會生存的深度關懷,讀到真摯的現實體驗、真誠的生命歌唱和真正的北方精神。」
改變了人們對北大荒版畫和關東畫派的固有認識
50餘年後再次出現在人們面前的東北三省美術展「北疆新象」,在地域上又增加了內蒙古,使本次展覽多了一份厚重。在策展上,彙集了24所高校、130位藝術家、6個美術門類和128件參展作品,規模氣象在東北前所未有。著名畫家鄒立穎認為,展覽具有全國美展氣象,意義與影響深遠,一定是新時代中國美術文獻上濃墨重彩的一筆。而來自北京美術界和學術界的學者對「北疆」和「新象」兩個概念的提法具有學術上的意義。
陳思這樣解釋:「『北疆』是指在中國版圖上相鄰共棲的吉林、遼寧、黑龍江與內蒙古自治區。北部邊疆的這四個省區,在自然、物候方面相近,在經濟和文化領域也有交融。『新象』就是北方高校的藝術名家和藝術新秀近5年來創作的美術作品所呈現的關於四省區自然、民生、人文、藝術等方面的新的氣象。」
提到東北,很多人的印象似乎還停留在北大荒版畫和關東畫派的固有概念中。曾經人們用「傻、大、黑、粗」來嘲諷關東畫派的粗獷、豪放、雄渾、博大,這或許是東北及內蒙古的美術精英們集中於美術院校,而四省區的美術院校一直缺乏實踐性的展示和探討的緣故。但此次「北疆新象——北方四省區高校教師美術作品巡展」使很多人的認識被顛覆。豐富的題材內容、多元的形式風格和自由的藝術語言,無論是普通觀者,還是美術界行家裡手,皆曰「耳目一新」。
首先被吸引去的是長春本地美術界、學術界和高校美院的教師和學生。展覽中不同題材的表現性油畫非常有吸引力,人們看到宮立龍的表現性油畫又有了新的變化。而很多具有人文思考的作品,如謝勇的環保理念的雕塑《一件皮草 千針萬痛》,吸引了很多年輕人的眼球。美術界人士更多注意到水彩作品在題材上的豐富性:王輝宇的當代人物寫生《建宇》、陸浩然的傳統人文思考的文案碑刻《錦灰堆·陌上桑》、長海的解讀靈魂中的蒙古馬系列之《情侶之10》等都讓人駐足思量。在國畫中表現滿族文化題材之鄒立穎的《關東有佳人》、陳文國的《海東青》,大氣豪放,引人入勝。有人特別關注到展覽作品中「有很多新技法的雛形」,如王明的水墨《曉迎秋露》;有些作品用的是新材料,如宋學智的《兔子的遊戲》。在這裡人們也看到了著名紙雕藝術家李洪波的實驗作品——《木頭》。
在展覽期間舉辦的研討會上,尚輝、羅世平、丁寧、鄭工、宋玉成、王平、鄒立穎等美術理論學者和畫家給出了他們的觀感和評價:本次巡展是多年來四省區中最高水準的美術展覽,品質很高,令他們喜出望外。
學術主持尚輝先生是中國美協美術理論委員會副主任、《美術》雜誌主編。他說:「我印象特別深的是,展覽作品有表現性的油畫、有塑造感的雕塑,還有一些有水墨意識的中國繪畫的畫種。今天北方四省區的美術作品呈現的樣態非常豐富,能夠看出整個東北四省區美術創作的觀念,他們對全球和中國當代美術的整體觀照,他們的藝術視野和藝術觸角是伸向全國乃至全球的,改變了原來我們對北大荒版畫和關東畫派的固有認識。」
作品展示的背後是對人的展示。北京大學丁寧教授用「光風霽月」來形容展覽給他的觀感。他認為,因為這裡的藝術家、教師有一種很正的傳統,才有了正的作品。學者們不僅對趙開坤、宮立龍等老一代藝術家的表現性油畫出現的新意感到欣喜,也對新一代中青年的勇猛勢頭感到震撼。此次展覽藝術家以70後、80後中青年藝術家居多,在中青年一代身上,人們也希望看到一種血脈上的傳承。
「學院美術」與「北疆新象」的學術意義
有人說,目前無論在國內,還是在國際,各種美術展層出不窮,也良莠不齊。而好的美術展一定是具有學術性、專業性或實驗性的,這需要策展人自身有學術品質和學術上的追求,必須了解藝術家的創作思想、作品形態。「北疆新象」展覽和陳思無疑是好的美術展和好的策展人。
「北疆新象」展覽範疇被定位在「學院美術」,與「北疆新象」的學術主題互為關聯,使展覽凸顯學術性和研究性。作為受邀擔任展覽學術主持的尚輝先生,深刻剖析了展覽的學術價值和意義:「巡展項目以『北疆新象』為主題,既是對當下北方四省區高校教師美術創作現狀進行切片式的展陳剖析,也是從這個切片的橫截面對北方四省區美術史的梳理與研究。因為『新象』來自對既往北疆美術特徵的判斷,這種判斷試圖從這個切片提供的樣本、預設美術作品中呈現的新的北方人文特徵、那些被人們熟稔的北方地緣符號中瞥見某種新的審美癥候。從這個角度來說,這個展覽的策劃與實施顯然是對北方四省區的美術創研一直缺乏實踐性探討的現狀的一次填補,它當然是急迫的,而且充滿了教學、科研與創作的現實針對性。」
作為由高校美院一線教師的作品組織的展覽,人們自然會提出學院美術教育中的創新觀念、教師教育規範的創新與遵守、美術學院的培養目標等問題。有專家談到一個現象:西方是把學院美術作為批判對象,中國與西方不同,學院佔有主導地位,這是學院美術的一大特點。而中國師範院校多,美術院校較少,尤其東北三省獨立的美術院校少,吉林省只有吉林藝術學院一所,遼寧省只有魯藝,很多是延伸到師範大學的美術學院,那麼在現在的整個美術教育體系中,如何認識學院美術在當代中國的地位和作用,學院美術的發展會不會走向保守?走向師範性?
這是一個讓很多與會者都關心的話題,也引發很多人對東北三省美術歷史淵源的追溯和思考。張紅梅認為,從歷史角度看,學院美術一直是一個創新力量。「在傳統學脈的構建上,學院美術架構了東北美術包括內蒙古的基本面貌,推出了北大荒版畫和關東畫派。學院也是創新之地,不是保守的代名詞。在東北美術界,學院力量一直是引領時代、引領一個地域發展的重要力量。1984年以來,學院教師、藝術家基於各自地域的創新開發直到今天依然起著引領作用。」
中國美協理論委員會委員、中央美院博士生導師羅世平教授,從國內外美術教育的異同、中國美院教育對學生的深刻影響等方面提出了很多值得思考的問題:「藝術院校到底培養什麼樣的學生?教學目標是什麼?技法是其中的一個問題還是全部?此次展覽上可以找到一部分答案。高校教師作為一個獨立藝術家,可以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能,但怎麼讓自己藝術理念的探討與教學發生關係,在什麼層面上讓學生受到他的影響,將自己的探索轉化成公共的教學資源,這會直接影響中國的美術走向何方、今後的面貌狀態如何改變、跟世界文化的關係怎樣接軌,這些課題反饋給我們的教學,會惠及年青一代的學生,這是給美術院校的課題。」
也許這樣的探討還會持續下去,「北疆新象」展覽,長春是第一站,其後將在哈爾濱、呼和浩特和瀋陽繼續展出,時間持續到5月17日。而尚輝先生在首展開幕式上的致辭也許是對此次北方四省區高校教師美術作品巡展意義的一個最好的詮釋:「『北疆新象——北方四省區高校教師美術作品巡展』的策展把作品展示、文脈研究和問題探討綜合為一體,所選藝術家都處於教學一線,也是北方四省區當代美術之精英,他們雖身處北方四省區,但藝術觸覺、藝術視野、藝術觀念卻未局限於本土。他們總是力圖從藝術當代性發展的角度來審視和處理教學、創研和本土的關係。通過展覽,人們能夠更深切地意識到如何提升藝術水準與文化品格,以及處理『時代與地域』『全球與在地』關係的重要性。正是把作品展示、文脈研究和問題探討綜合為一體,才使得這個展覽真正具備了預示未來『北疆新象』的能力。」
《中國教育報》2019年03月31日第4版
※考少年班也得有個好身板
※教育工作戰略部署「五大亮點」鼓舞人心
TAG:中國教育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