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你心中美人的標準是什麼?我想到了董卿和詩經,腹有詩書氣自華

你心中美人的標準是什麼?我想到了董卿和詩經,腹有詩書氣自華

何為美人?這個答案恐怕難以統一,漢朝的趙飛燕,纖便輕細,舉止翩然,善作掌上舞,深得漢成帝寵愛;唐朝的楊玉環溫潤豐滿,與玄宗芙蓉帳暖不早朝。自古至今,美人的標準在變化,不同的人對美也有自己的體味。

但有一種美,是中國人骨子裡的,那就是詩三百裡面的美。

容貌與品行

1、外表

臉部線條的優美對一個人來說,至關重要。我們常能在文人墨客的文章中看到那些似神仙般的女子。她們眉如遠山含黛,目似秋水橫波;或俏麗如春月之桃,清麗如秋後之菊;或令魚沉雁落,花羞月閉。詩人的筆下不乏美人,筆墨一點暈開無限情思。思一美人,見之不忘,詠之嘆之,反覆思量。而放眼《詩經》,其詠美人之顏,可謂一絕,清水芙蓉無需雕飾,只需一眼便生情愫。

《桃夭》一詩,讓我們看到了一位婀娜多姿,裊裊婷婷的嫁女。「桃之夭夭,灼灼其華」,簡單的八個字就將女子的美定格與眼前,她似那桃樹般生機勃勃,似那桃花般鮮艷亮麗,粉面含春。「桃之夭夭,有蕡其實」,以果實喻女子,可見她是多麼豐盈水潤,充滿生氣。

「其葉蓁蓁」更是利用桃樹的葉子渲染氣氛,從花到果再到葉,以桃樹生長過程的三變祝願女子。後世常用桃花喻美人,無論是「人面桃花相映紅」的一見傾心,還是「容華若桃李」的清麗脫俗,桃花與女子已定下不解之緣。《有女同車》歷來主題有很多說法,暫且不論詩中女子的身份,只單單從詩的語言,我們可以發現到一位容貌美麗的女子。詩歌以木槿喻女子,不僅暗示她的美麗,更是贊她溫柔而堅韌,在歲月中矢志彌堅。如果說鄭國的這位女子宛如木槿般絢爛,那麼《衛風碩人》則讓我們直接以更深的印象觸碰到了那齊國的庄姜。她的手如柔夷般白嫩,皮膚如凝脂般順滑。「領如蝤蠐,齒如瓠犀」,如此生動形象的比喻,將一副美人圖緩緩展開。「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嫣然一笑,秋波一轉,可讓人心被融化。如果沒有最後兩句的神態描寫,那麼前面的襯托也彷彿毫無生氣。「倩」「盼」一出,美人便有了神韻,活靈活現。

《詩經》中的男子之美大多描寫其容貌,原本看似應指女子之美的詩篇實則在詠男子。這類作品以《魏風·汾沮洳》《鄭風·叔于田》《齊風·盧令》等為代表,不免讓我們覺得新奇,細細品味,另有一番滋味。

《邶風·簡兮》一篇,關於其主題解釋一直存在較大分歧,主要的說法有以下幾種。一是刺衛說,二是愛戀舞師說,高亨的《詩經今注》持這一觀點,三是祭祖祈雨說。每一種說法都持有理由,當然也不能吃一說法,而否定其他說法。但這裡若將第二種說法拿出,那麼這「美人」一詞就可以看成是對西周地區的美男子的傾慕。再結合「簡兮簡兮」與「碩人俁俁」,俁是高大,簡是威武,那麼這位舞師必定是健美高大,氣度不凡。

舞者已離去,但其風度翩翩之貌已深深映在女子心中,揮之不去。再來看《鄭風·叔于田》,這是一首描寫打獵的詩,全詩三章,貫徹了重章疊句的用法,只改了數字,但是卻都表達了一個意思,那就是對心上人勇猛的讚美。而詩歌較為新穎的地方在於,它沒有正面描寫男子的狩獵技術,而是由男子離開後的寂寞心境入手。

「巷無居人」「無飲酒」「無服馬」,表現了女子的空虛。「洵美且仁」「洵美且好」「洵美且武」更是直抒愛意。「洵」是確實,沒有別的人能與之相比,因為他是那麼英俊而又仁厚,威武而瀟洒。「仁」「好」與「武」「美」簡單歡快的表達了自己的愛意,寫實性較強。我們可以看出,原始先民已經可以在平凡的生活中找到一個點去讚賞,豐富生活。

春秋時期田獵非常盛行,《叔于田》《大叔于田》都曾提及,《盧令》也是如此。這首詩歌讚美一位英武的獵人,他「美且仁」,漂亮又仁厚,「美且鬈」,漂亮又強健,「美且偲」,漂亮有聰明才智。這打獵的男子被當做英雄偶像供別人仰慕,讓我們看到了齊人愛好田獵的風情與民俗。「陌上人如玉,公子世無雙。」《魏風·汾沮洳》中的他便是如此,我那位意中人,他美得無法用言語形容,如花朵一樣。自古就有「顏如舜英」一說,此處將男子比作「英」,是極高的讚譽,他不僅容貌出眾,品德也屬上層,俊雅如玉,連公族都比不上。這首詩,用誇張、比喻、對比手法,將男子的形象躍然紙上。與公路相比,他「美無度」;與公行相比,他「美如英」;與公族相比,他「美如玉」。這些對比,更顯男子之絕世。

2、愛情與婚姻

詩經中有這樣一部分女子,她們或很年輕,或已年長,但都未嫁,對愛情存著一絲嚮往與懵懂,甚至無比熱烈大膽的追求自己的心上人。《摽有梅》中的女子年齡已遲,故而十分急切的示愛。「其實七兮」,「其實三分」,用梅子的多少來比喻時間的流逝,在感嘆容顏易老的同時也寄託著對愛情婚姻的無限渴望。愛是一種抽象的概念,看不見抓不到,然而當生命與愛情結合變成了有形之物,那該是多麼美好。

《靜女》一詩中,將這種愛情化為真正的出現於我們面前的一支銅管與一束細茅。這位貞靜嫻雅的女子贈我銅管,光澤紅潤,又送我一束細茅,漂亮奇妙,因為是她所給,所以我的內心更加喜悅。

《靜女》文字質樸直白,卻將女子的文靜與美好刻畫的淋漓盡致,她美得有風韻,令人神往。如果說詩中的女子文靜,那麼《褰裳》則讓我們看到了一位戲謔情人的奔放女性。這位來自北方的姑娘,大氣爽朗性格樂觀。她心悅情人,但沒有像別的女子那樣矜持羞怯,而是俏皮活潑,將自己的思念大膽的表露出來。「子惠思我,褰裳涉溱」,「褰裳涉洧」,她們對情人的態度就是,你若愛我,就提起衣襟,越過溱河,洧河,因為在你背後還有很多喜歡我的男子。「狡童之狂」也也顯出女子的大膽。可見這是一位多麼大方豪爽,面對愛情毫不避諱的女子啊!

除了以上幾位熱烈追求愛情的女子形象,還有一些女子,她們不滿現況,大膽反抗,體現了追求自由的獨立自主意識。《大車》中的主人公便是這樣,第一章用車行駛的聲音襯托女子內心的急促,第二章繼續寫她的憂慮,最後仍未得到男子的回應,於是她發出誓言,要永遠跟男子在一起無論生死。在那個男女不平等的社會中,男子更多考慮自己身份與義務,所以沒有答應。而女子的誓言又何嘗不是對這種殘忍的制度的無奈的控訴呢?若在如今自由的社會,想必那女子與男子早已兩情相悅,雙宿雙飛了吧……

周代的人口是極為寶貴的,在那個還是靠武器與人力的社會,人們將多子當成一種幸福的象徵,特別是戰爭對勞動力的需求,人們對女子的祝福除了夫妻和睦,家庭幸福,多子多孫便成為重要的話題。《周南?螽斯》中,人們對蝗蟲表達了一種羨慕,蝗蟲生殖力強盛,一年內可產下幾代。「詵詵」「繩繩」「蟄蟄」等詞,都是形容群聚眾多,可見人類繁衍後代,多子多孫的心愿。《桃夭》中也是如此,人們在祝福這女子的同時,除了感嘆她的美貌外,還用桃子的果實表明她的生育能力,宜室宜家。

另一方面,女子的德也是那個時代人們較為關注的。在戰爭頻繁的古代,山高水長,路途遙遠。征夫在外,倍受煎熬,在家的妻子便只能日日盼君歸,但她們非常勇敢、勤勞,對丈夫也是全心全意,恪守貞潔。相反,對於放蕩的女子,人們總是在背後批評。拿《草蟲》與《載驅》作比。前者為我們刻畫了一位思念丈夫的妻子,丈夫在外,妻子在家一邊坐著勞動一邊思夫。「陟彼南山,言其采蕨」,女子辛勤勞作,只為等待心上人歸家。「未見君子」,她「憂心忡忡」,這位女子的深情實為人嘆。而《載驅》中文姜的淫亂,人們是諷刺的。《南山》中,人民對齊襄公與文姜的淫亂同樣嘲諷。由此可見,不守婦道,違反道德女子,要受人的唾罵。自然,人們會反過來讚美那些有良好的品行為人的女子。

3、言行

《詩經》中女子的所言所行,受一定情況的限制,而擁有良好品行的女子自然就是被人所欽佩的。清人王士禛將《燕燕》一詩推舉為「萬古送別之祖」,自古送別就是詩歌的重要內容。《燕燕》一詩中的被女子歷來為人稱道。因為她「終溫且惠,淑慎其身」,內心善良誠實而溫柔和善。

「先君之德,以勖寡人」,臨行前還不忘叮囑一番。而女子的行為則更多表現在他們的勞作,通讀《詩經》,我們隨處可見到太多描寫女子勞動的詩。她們十分勤勞,採桑采葛,采蘩采蘋。《七月》一詩中提到採桑女,《芣苢》中更是描述女子採摘的各種行動,體現她們勞動後的快樂,成了一曲勞動之歌。而《氓》雖為棄婦詩,但就女子的勤勞持家,也作細緻刻畫。

通過上述對女子外表與內在的分析,我們可以大致總結出周代女子的審美要求,首先要「碩」,指女子身材高挑修長不柔弱,是一種豐盈健碩之美,因為她們更多的時候要從事一定的勞作。其次要「淑」,女子要心地善良,溫柔大方,待人友善,奸險兇惡之輩是極受輕視的。最後是「德」,女子要遵守婦德,宜室宜家,品行端裝,對待家人要恭敬孝順,謙卑有禮。

理想與象徵

以「國風之始」,「中國第一詩」的《關雎》為例,這首詩歷來主旨多有爭論,大多數人認為這是一首戀歌,如余冠英等。「漢,宋以來治詩的學者,多數認為「君子」指周文王,「淑女」指太姒,詩的主題是歌頌后妃之德。」另有一種觀點認為,此詩是為求賢而作。此詩所寫的可遇而不可求之的窈窕淑女,實是對賢士的一種渴望。我們從詩中看不出這淑女是否被追尋到,只能自己揣測,抱著一種團圓性的美好理想罷了。從這個角度看,將此詩理解為是一種對現實的追尋,也未嘗不可。

從立意與詞句,景象上看,《陳風·澤陂》與它有異曲同工之妙。「彼澤之陂,有蒲有荷」。前者是「在河之洲」,後者是「彼澤之陂」,前者是「參差荇菜」,後者是「有蒲有荷」。前者求窈窕淑女不得而「寤寐思服,輾轉反側」,後者索有美一人無果,而「涕泗滂沱,輾轉伏枕」。如此看來,兩首詩實為相似,而在這「美人」所指方面自然也同上一首一樣朦朧。與《關雎》主題類似,以朱熹為代表的多數人認為這首詩是女子相戀之歌,而清代方玉潤認為此詩「故知為思存作,非悼亡篇也,大抵臣不得與君,子不得與其父,皆可藉此以抒懷。詩人所以言,或實有所指,或虛以即興。」他認為可能是「傷所思不見也」,或是賢士思治之詩。

而有人將「蒲」作男,「荷」作女的想法,也被其否認,認為這是一種即興。就像後世的《江南曲》等,均是托物寄興罷了。也不因「美人」而誤認為女子淫亂後宮之意。若暫且不論是對賢人還是對他物的嚮往,單就「寄託」二字,將此理解為借「有美一人」而舒懷,也在情理之中。

《秦風·蒹葭》意境清新唯美,基調優雅舒緩,讀來更覺心曠神怡。而《蒹葭》當中「在水一方」的伊人究竟代表什麼?主要有以下幾種說法。第一種是眾所周知的求愛說。余冠英認為,「這是一首男女情歌,男或女詞,可望而不可及。」錢鍾書也認為它是「啟慕之象徵」。《詩經》中描寫男女之愛的情詩占多數,提起男女之事,自然也會愛情戀歌相聯繫。詩中男子所見一伊人在水的那邊,故鄉去尋她,但是兩人相隔較遠,道路艱難,怎趕得上。於是男子便開始了追尋之旅。詩歌反覆詠唱,勾勒出了一副蒹葭秋霜圖。

煙籠寒水,露凝霜重,將男子苦苦折磨,終尋不得伊人。對於美,男子與女子的眼光是不同的。詩中的美人,求而不得,才讓人倍感珍惜。如果輕易得到,那麼是不是就不會有這般難以言說的感覺呢?第二種說法是求賢說,方玉潤認為此詩「一為賢惜,二為世望。曰『伊人『,曰『宛在『,玩其詞,雖若可望而不可及;味其意,實求之而不遠,思之前而節至者。」除了以上兩種說法,另有相思,懷人等說。

朱熹在《詩集傳》中也曾對此表示不解。「言秋水方盛之時,所謂的彼人者,乃在水一方,上下求之而皆不可得。然不知其所指也。」三而不論哪一種說法,再看「伊人」,將其理解成一種美好的人或理想,不無道理。由此看來,伊人的行蹤確實難覓。但正因為有如此不確切的內容,我們才會追根溯源,它的魅力也在無形之中將我們折服。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每天讀宋詞 的精彩文章:

他是金庸作品裡的神秘人物,雖只出場一次,卻教出一個高手徒弟
堅持你的熱愛,終其一生去實現夢吧,沒有比這更美妙的事情了

TAG:每天讀宋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