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林區老故事: 山溝里七十年代我家那台功勛自行車
回憶改革開放四十年前後的生活變化,總有衝動想寫一點什麼。在心中琢磨了許久,也未想好從啥題目入手。
早晨站在樓房陽台憑高遠望,小區門外停放的一排綠色公共自行車,一下子勾起了我的思緒···。
大約從2011年起,公共自行車開始普及到全國三四線城市,辦張騎用儲值卡或用手機掃一下二維碼,在城市每一個角落,都會隨便騎上一輛自行車,方便極了。
又過了幾年,目睹公共自行車在有的大城市竟然成了災害。公園、綠地、路邊、樓後大都可見有隨意丟放的公共自行車。更有一些停放點,疊加的自行車宛如小山,任憑風吹雨淋,似乎多日無人問津。
作為最便捷代步工具的自行車普及到這一步,真是想像不到。每當看到這情景,我在心中都難免感慨萬千,因為自行車在我的腦海中有著抹不去的記憶。
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自行車可是城鄉普通老百姓家庭的重要財富,是家中傳統的「四大件」之一。
我家當時住在在小興安嶺林區一個林業局的山上林場。那時候林場通往山下局址的交通工具,只有森林小火車。小時候沒有出過門,覺得小火車並不小,是眼中的龐然大物。後來見到大火車,才知道六十噸的蒸汽機車頭,比28噸的小火車頭重一倍多。
六十年代中期搬到林場居住,我記憶中林場沒有一條像樣的道路,場區主道是三米多寬、凸凹不平的土路。林業工人、知青們上班下班,除了坐軌道內燃機牽掛的鐵護欄板車,就是沿小鐵道兩旁一二尺寬的羊腸小路步行。
(網路圖片)
窄窄的小道,騎自行車最適宜。但我家那裡三百多戶居民的林場,在七十年代初期僅有十幾家擁有令人羨慕的自行車。
那時候騎自行車,既可在後貨架子上馱人又能馱東西,人們都喜歡買結構結實的。如大國防牌的、大金鹿牌的,買飛鴿、永久等名牌也要加重型號的。
1974年高中畢業,我回到林場,成為上山下鄉知青的一員。在上班後的第二年春天,父親用攢了許久的120元錢買了一輛八成新的二手大金鹿牌自行車。聽說那時候一輛新金鹿自行車170多元,而且要憑票,很不容易買到。
買了自行車,我們家已經湊齊了四大件:手錶、收音機、縫紉機、自行車。巧的是,除了母親戴的手錶是北京牌的,另三件的縫紉機是飛鹿牌,收音機是雄鹿牌,自行車又是金鹿牌,真是與鹿牌結上了緣。
新買的自行車推進家門,父母宣布我是第一騎行者,令姐姐和兩個弟弟羨慕不已。
我打來一盆溫水,拿條毛巾,仔仔細細開始擦車子。車把、大梁、瓦蓋、車圈、連每根輻條都認真擦試一新。
姐姐拿來一條長長的藍色塑料帶子,幫我把車子的三角梁都無縫纏裹上,既美觀又防止碰掉漆。
(網路圖片)
大金鹿自行車是腳閘式的,騎行中反向輕登腳蹬子,車子即可停下來。
此前在中學上學時,我己借同學光學會了騎自行車。這回終於有了自己的自行車,高興得像范進中舉一樣,美滋滋騎上溜了一圈又一圈,連晚飯都不想吃了。
從此,這台自行車成了我形影不離的夥伴。
一年四季,上班騎、下班騎,節假日采山、釣魚也要騎。林場幾乎所有的大小道路上,都留下過這輛車的車轍印記。那很結實的車子后座,馱過父母和姐姐弟弟,還無數次馱過土豆山菜,馱過燒柴…
這輛自行車我一直騎用了三年時間,直到我調到林業局機關從事宣傳工作,才戀戀不捨的把它留在山場,交給二弟使用。
二弟在恢復高考後的第二年就考上了外地中專。這之前他在青年點一直騎這輛自行車上下班。記得他曾在春天一次參加植樹造林時,在山林中撿到一隻剛受傷而死的的狍子,就是用這輛自行車馱了三十里路帶回家的。
八十年代初,退休後的父親把家搬到二弟任教的南岔區居住,小弟弟趕時尚開了一家小飯店。於是,這輛自行車又成了小弟用於飯店釆買食材的運輸工具。
他時常在后座上馱一半豬肉,前面車把上一側掛個水桶裝魚,一側掛一兜子青菜,每次負載都過百斤。
說來這輛金鹿自行車的質量真的很不錯,用了那麼多年,只是輪胎更換了幾茬,其它零部件都沒壞過。
最後一次看見這輛自行車,是在九十年代中期。一天,我從城裡回家探望年邁生病的父親,在那個平房小院的角落,我瞅見了久別的、已經鏽蝕斑斑的自行車。它靠著院牆杖子靜靜倚在那裡,彷彿也老邁走不動了。只因時間匆匆,也沒顧上上前仔細看看它。
(網路圖片)
又過了六、七年,家中父母都已故去,小弟也改行進城上班。他把那輛金鹿自行車咋處理了一直沒問。也不知是賣了廢品,還是送人了。
四十多年過去了,在林場騎自行車上班的情景一直留在我的記憶里。如今有時駕車出行,我還會時不時想起那輛金鹿牌自行車,想起那段不平凡的歲月。
衷心感謝各位朋友閱覽《掌心春秋》。如果您喜歡本欄目,可點擊欄目右上角的提示「訂閱」或「關注」。我們共同賞析歷史趣聞,回憶歷史往事…(聲明:本文配圖均源於網路)
※在八國聯軍的洋槍利炮下 義和團號稱的「刀槍不入」管用了嗎
※道光皇帝佔據多個歷史第一記錄 他生活節儉的同時啥事奢侈
TAG:掌心春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