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被稱中國俾斯麥,世界三大宰相之一,李鴻章何以居之?

被稱中國俾斯麥,世界三大宰相之一,李鴻章何以居之?

西方人研究中國歷史時,把晚清宰相李鴻章稱為「中國俾斯麥」,甚至稱李鴻章、19世紀德國鐵血宰相俾斯麥和日本首相伊藤博文為「十九世紀世界三大宰相」。

眾所周知,俾斯麥1962年擔任德意志首相的時候,在議會中曾經提出了被後世政治家們反覆體會的一句話,並因此得到了「鐵血宰相」之名:

「當代的重大問題並非通過演說和多數派決議就能解決的,而是要用鐵和血來解決。」

他在任期間,整頓了普魯士軍隊,上任前十年,先後發動了「普奧戰爭」和「普法戰爭」,逐步完成了德國的統一,創造了一個世界大國。由於在海外殖民地和對待法國的問題上,俾斯麥與德國年輕皇帝威廉二世發生了矛盾,威廉二世輕描淡寫的罷免了俾斯麥,可見,俾斯麥雖然執政德國28年,卻對皇室言聽計從,忠心可鑒。

與之對比的李鴻章,作為伊藤博文的手下敗將,其成就主要體現在與多國簽訂合約等方面。《馬關條約》、《中法條約》(又稱《李巴條約》,因為是李鴻章和法國公使巴特那所簽署)、《辛丑條約》等等,每一個說起來都是血淚。到了清王朝後期,李鴻章基本已經擺脫了清王朝的約束,八國聯軍進攻北京公然抗旨,拒絕進京勤王,發起「東南互保」,與各國單獨議和,成為列強眼中中國實際掌權者。也正是這個原因,《辛丑條約》的簽署要求李鴻章必須在場,列強擔心清政府已經不能代表國家了。

與俾斯麥相比較,無論成就還是忠誠度,李鴻章的差異都是相當巨大的,那麼西方人為什麼要如此評價李鴻章呢?筆者為此查閱資料,在《西洋鏡:海外歷史看李鴻章》一書中,閱讀了外國媒體當年對李鴻章有很多報道,書中收錄的這些報道的規模很大,達到了28萬字,200張照片。

美國《匹茲堡電訊》的一位記者曾經採訪過李鴻章,他們驚奇的發現,李鴻章居然格外的強硬和遠見!比如當年美國出台了一部《排華法案》,準備驅逐留美華人,而李鴻章對《匹茲堡電訊》表示,美國這是愚蠢的行為,清政府也可以驅逐美國人,發布一個《排美法案》;李鴻章對這位美國記者還前瞻性的提到,中國人人口眾多,具備工業優勢,半個世紀之後商品會充斥美國-----現在來看,雖然時間晚了50年,但終歸還是被他說對了。

然後美國人還提到了李鴻章跟俾斯麥的另外兩個相同點:首先,他們都是一個危機中的世界大國的宰相,畢竟世界上有資格稱為大國的國家,直至今天也並不是很多,而當時世界上帝制國家也已經不多;其次,他們手中都擁有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權力,李鴻章擔任直隸總督的時候管理人口達3000萬,比全英國人口還多,洋務運動期間,每天過手銀兩300萬兩,這樣的權力是俾斯麥都不具備的。

背景相同,權勢驚人,甚至態度也比較相似的冷漠和桀驁,所以美國媒體就把俾斯麥、伊藤博文和李鴻章並列了。李鴻章能否擔得起這個名號呢?

其實美國記者的說法本身也並沒有錯誤,否則這個說法也不會被如此廣泛的流傳。然而,這這種評價,就如三位十幾歲的有共同點的孩子,他們家室比較好,讀書比較好,眼前稍微落魄,外人可以統稱他們是「三大未來星」,然而當50年過去了,有兩個真的成為了人們眼中的優秀的人才,給自己家裡賺來了財富,但有一個卻成了敗家子。這樣的情況下,50年前雖然並稱於世,50年後實際上就沒必要了。

1869年,李鴻章訪問德國,見到了年長他8歲的德國「鐵血宰相」俾斯麥,他問了俾斯麥兩個政治問題:第一個問題是,要復興中國,怎麼樣才能做好?俾斯麥回答,我不知道貴國實際情況,無法做出回答;第二個問題,眼前怎麼辦(何以圖之)?俾斯麥告訴他,訓練精兵,數量不用多,5萬就夠了。顯而易見的是,李鴻章沒有採納他的意見,他認為五萬精兵對大清帝國來說太少了。

然而30年後遭到一場慘痛的海戰大失利後,李鴻章終於又想起了俾斯麥的話,他的一個手下只靠小站5000精兵起步,就控制了整個國家。大體可以看到,無論從各方面講,俾斯麥的見識,都要遠在李鴻章之上。後世強行把二人相提並論,確實有些不匹配。

最後解釋一下《匹茲堡電訊》為什麼將李鴻章描繪的非常強硬:顯而易見的是,在一個記者面前,做出這樣的姿態,本身就不需要付出什麼的,這與談判桌上是相差甚遠的,一個普通的記者甚至連軟柿子都算不上。不過他對美國記者的這些回應,結合外國媒體對他們眼中這個充滿神秘色彩的東方高官的描述,陰差陽錯間,居然成為了他100多年後翻身的依據。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今天就是歷史 的精彩文章:

劉備命中最重要的三個人:缺少任何一人,都無法稱帝
明末領土350萬,清末1100萬,沒有清朝能有今日960萬嗎?

TAG:今天就是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