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秦嶺艱險養蜂路:她怎麼成了「瘋婆娘」?

秦嶺艱險養蜂路:她怎麼成了「瘋婆娘」?

編者按:新的歷史時期,鄉村振興上升到中央戰略層面。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20字方針令青山綠水間煥發勃勃生機。第一財經攜手碧桂園,在全國多地鄉村走訪,記錄下那些返鄉創業的年輕人人。他們的歸來,令鄉村繁華再現。

渭河谷地和漢水盆地之間,屏風般的秦嶺自西向東卧伏。這座著名的山脈分界南北,阻斷了古人望向南方的目光,關中稱秦嶺為「南山」、「終南山」,名副其實,詩意的想像被延伸,而向南的腳步躑躅。

秦嶺的南坡舒緩而綿長,翠色的山林從山頂流淌到谷底,淹沒褐色的岩石。山水相映,村莊顯得隱秘又閑適。周世紅的梨子園養蜂專業合作社坐落在一片緩坡上,面向一排平房,百來只綠色蜂箱次第向山上鋪開。清明過後,山花爭相怒放,就到了寧陝養蜂人一年中最重要的時節:春季繁蜂。

一早,技術員廖開兵拿著工具開始清理蜂場,掃落葉,檢查蜂箱,餵食花粉。他嫻熟地擺弄幾個箱子,角度微有差異,「不能擺得太整齊,蜜蜂需要有參照物,像人認路。」在他看來,秦嶺的中華蜜蜂(俗稱「中蜂」)是很有靈性的小生靈,勤勞而感恩,也會認人,知道是誰幫它們清理蜂巢。

廖開兵在新場鎮杉樹坪村守著幾分田地和爺爺傳下來的蜂箱,專職養蜂已有20多年。2015年夏天,周世紅打聽到廖開兵,說服他以技術入股的方式加入梨子園合作社,加上回收蜂蜜入股分紅,2016年他收入達到6.7萬元,2017年得到分紅7萬元。年過四十的廖開兵,終於在鎮上買了自己的第一套房。

背靠前景廣闊的養生保健市場,梨子園合作社如今和周邊的30多個養蜂大戶達成合作,並吸納72戶貧困家庭,做到統一回收、包裝、銷售,解決蜂農的後顧之憂,「他們只要安安心心在山裡養好蜂就行了」。秦嶺養蜂歷史悠久,交通不便、自給自足的年代,家家戶戶自釀幾桶清甜的蜂蜜,讓大山裡的平凡日子透著絲絲甜味,是相傳千年的自然饋贈。

這些秦嶺原生態的高品質蜂蜜,經過標準化加工,以「瘋婆娘」品牌遠銷北上廣等地。「瘋婆娘」也是周世紅的個人標籤。創業第八年,她從不被理解的「瘋婆娘」蛻變為獨當一面的女企業家。地緣上寧陝接近四川,周世紅覺得自己本色可能更像「川妹子」,果斷而堅韌。「我給自己代言,絕對沒問題。」她告訴第一財經。

蜂蜜甜,養蜂苦

進入3月,一連下了幾天雨,飄了一場雪,讓周世紅心裡直泛苦。低溫徘徊,讓怕冷、怕濕的蜜蜂始終開不了工。「現在四季不分明,蜜蜂休整時間長,影響產蜜。」她嘆氣道。

趁著工人年後還未開工,她打算抽空去漢中請教養蜂大戶易天明。從寧陝縣城城關鎮出發,車行約一小時,第一財經隨她一同來到一處廢棄多年的液化氣站。平原入春早,成片的油菜花驕傲地佔滿田間地頭,吸引成群結隊的蜜蜂四處採食。它們懷抱芝麻大小的金色花粉,有序地進出蜂房,勤勞不倦。

「蜜蜂順著風飛,走路慢一點,人就不會被蜇。」老易拿出幾個頭罩。他和妻子養蜂25年,今年設了9個基地共1000箱蜂,這是其中一個。蜂場里一派忙碌景象,嗡嗡聲不斷,老易和工人交替著檢查蜂群,確保安穩度過春季繁殖期。他說,養蜂其實並不難,主要是做好四季管理和病蟲害防治。「這1000箱蜂,不會治病,兩個月就全軍覆沒,傳染性很強。」他毫不誇張地說。

兩年前的這個季節,正是因為蜂病,周世紅的養蜂事業一度陷入絕境。那年,過完冬的蜜蜂離巢後,找不到回家的路,蜂箱前開始堆滿成片的屍體。不過幾天,她和廖開兵眼看著蜜蜂整箱整箱地死去,束手無策。

因為病菌感染,200多個蜂箱被全部銷毀,以一箱蜂1000元成本計算,打拚多年的心血付之東流,這個要強的90後女孩泄了氣。「那是吊命的錢」,她一度想要放棄,把地賣了,還上欠款,回去打工也好,只要離開這個令人傷心的行業。

那段時間,她把自己關在家裡,一兩個星期不出門,不知道怎麼面對外界的聲音。眼看4月繁蜂迫在眉睫,再過兩個月就要取蜜了,她的蜂場還是空空如也。最後,是家人的支持讓她鼓起幹勁,在信用合作社貸了20萬元,打算從頭再來。幸運的是,她通過政府引薦,和中國農業科學院蜜蜂研究所(下稱「蜜蜂所」)建立了聯繫。她把死去的蜂寄去北京化驗,檢測顯示得了斷翅病和麻痹病的混合疾病。

「我們祖祖輩輩養蜂的人也沒見過這種病。可能原來也有,但咱不知道是什麼病。」這時,她才想起,上一年秋季多雨,足足下了兩個月,影響了繁蜂,沒有強壯的新蜂代替老蜂,種群退化,「大群變小群,小群最後就沒有了。」

去年8月,蜜蜂所正式在梨子園合作社設立研究站,每年蜂病高發期,專家們會下到秦嶺山區,考察高山養蜂業,指導蜂農工作。周世紅介紹,蜜蜂研究所目前正在研究「秦嶺一號蜂王(暫定名)」,這是秦嶺原生的一種優種蜜蜂,蜂群工作能力和抗病能力都比普通中蜂強。周世紅養蜂以來,一共招到過兩隻這種野生蜂王,「比普通蜜蜂大一粒米,顏色比較黃,腿肚粗長,看上去非常強壯,培育後代也厲害」。

今年蜜蜂所將全面推進寧陝蜂產業發展規劃,周世紅和同行都希望,能藉助這一契機,真正幫助寧陝蜂蜜提升品質,將地區品牌做大做強,也讓蜂農得到實實惠惠的好處。目前,梨子園合作社有社員263人,帶動貧困戶72戶。「一人吃飽不算飽,大家都吃飽了才算飽。」

企業幫扶下的產業優化

相傳遠古時期,炎帝母親女登跟隨部落來到渭河北岸後,便在秦嶺山腳下的槐原村住了下來,這裡水草豐美,槐樹遍野,於是她馴養蜜蜂,傳於後世。

秦嶺流行的土法養蜂,是將粗壯的樹段掏空,做成「棒棒桶」,抹上蜂蠟放入岩洞,一邊念念有詞,「蜂王上,蜂王上!」成功招蜂后,將土蜂箱背下山,放在堂前屋後,不需要特別打理,每年都能收穫品質不錯的土蜂蜜。

周世紅小時候,勤勞能幹的父親種中草藥謀生,如天麻、薑黃、山茱萸,閑時養蜂,一年到頭,總能給姐弟倆割上一桶蜜,混著搗碎的巢皮吃,有滋有味比糖果還要馥郁。創業後,第一次養蜂,頭一回割蜜,她欣喜地發現,自己生產的蜂蜜和父親的幾乎是一個味道。

這一口蜜,是久違的幸福味道。2009年,父親因食道癌過世,留下剛初中畢業的周世紅和讀四年級的弟弟。母親是聾啞人無法養家,成績不錯的周世紅毅然決定輟學,挑起家庭重擔,在縣城租了房,供弟弟讀書。一開始,她在賓館打工,一個月掙680元,薪水微薄一年到頭沒攢下錢。

生活的重壓,讓周家姐弟沒有半分喘息的機會。2011年,周世紅在央視一檔農業節目看到女農民養蜂致富的故事,給了疲於奔命的她啟發,她買了10箱蜂開始學習養蜂技術。2013年,她用家鄉梨子溝的名字註冊了養蜂合作社,這是她養蜂事業的起點,也是夢開始的地方。「學校的知識是有止境的,但社會這一門課是永遠學不完的。」

在生活中磨礪,又堅強地回到現實,相似的生活經歷,讓梨子園合作社的263名社員走到了一起。經過多年發展,這個從四畝地鎮嚴家坪村走出的養蜂合作社,如今擴展到了5個標準養蜂基地,擁有蜂群1200餘箱,年銷售生態蜜3萬斤以上,銷售額近300萬元。

本質上,蜂蜜作為農產品不可避免受到氣候環境和市場需求影響,無論是養蜂大戶還是合作社,生產端都相對成熟,最大的難題始終在銷售端。如何拓展出穩定的銷路,是考驗產業長遠發展的關鍵。

去年5月,寧陝成為碧桂園集團幫扶的全國14縣之一。這個國家級貧困縣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說,基礎設施薄弱,截至2018年仍有貧困人口3847戶9028人。扶貧組在走訪中發現,小規模養蜂是相對適合向貧困戶推廣的脫貧產業,也符合當地人的生活節奏。

寧陝地處秦嶺中段南麓,被稱為「秦嶺之心」,森林覆蓋率高達90.2%,縣內有大量椴樹、漆樹、五倍子、板栗等優質蜜源植物,是蜜蜂的天然棲息地。據蜜蜂所專家測算載蜂量至少10萬箱,年產優質蜂蜜至少1000噸,產值可以超過1億元。

碧桂園寧陝扶貧組負責人孫珍猛認為,讓秦嶺的原生態蜂蜜走出大山,與將飲用水運出水源地,有相似之處。「如果沒有銷售渠道,那麼它可能存在『堰塞』,也可能打擊貧困戶發展產業的信心。」去年年中,扶貧組與梨子園合作社達成幫扶協議,按照回購約定,合作社將基地和農戶的農產品賣給碧桂園,再由碧桂園通過旗下碧鄉、鳳凰優選等渠道銷售,將秦嶺的原生態產品不斷引入市場。

「短期內貧困戶有了信心去養殖,長遠來看,對產業而言也是基本保障,是蜂農長效的一個資金來源。」孫珍猛表示。

讓農民變股民

新世紀之初,有7條國道和省級公路翻越秦嶺,由西向東,連綿的山嶺被打通。2007年,連接西安和成都的高速公路通車,這是第一條征服秦嶺的高速公路,從此天塹徹底變坦途。

依託道路工程和基礎設施建設的升級,2016年廖開兵在杉樹坪村的老家通上了自來水。那是一座典型的陝南山區夯土建築,住著廖家兄弟三人和74歲的老母親。廖開兵的房間在最西側,偏濕冷,不大的空間內擺放著不少養蜂工具,「這是我買的龔鳧羌和寧守容改良的新式蜂箱,等天氣暖和了就能用上。」他向第一財經記者展示。

廖家三代養蜂,廖開兵的爺爺在20多年前,率先在村裡借鑒西蜂的養殖方法改良傳統秦嶺中蜂養殖。廖開兵因為四五歲時一次意外而視力受損,看不到100米開外,初中畢業後他就斷斷續續在外打工,農忙時候跟著爺爺在家養蜂,「我兄弟幾個都不怎麼養蜂,都怕,我看著舒服,我就喜歡養蜜蜂。」

廖開兵喜歡鑽研養蜂技術,他到處討教養蜂專家,微信加了幾百個蜂友群,所以當周世紅三顧茅廬,邀請他入股梨子園合作社的時候,最令他心動的一條是能結識一些養蜂專家、教授,讓自己的技術更精進。

「我還看中,和她合作,我的蜂蜜相當於找了一個最大的銷售平台,減少平常的零散零賣,那有點耽誤時間。」廖開斌最早賣蜂蜜的時候,叫上親戚朋友一起吆喝,一兩年才賣得完囤貨。

周世紅在走訪農戶的過程中也發現,每個家庭的致貧原因多種多樣,多渠道參與才能帶動脫貧意願,為此她參照「園區 合作社 基地 貧困戶」的經營模式,積極向農戶推廣。像廖開兵這樣的養蜂達人可以技術入股,同時他家的蜂場作為共建基地分紅;沒有養蜂基礎的則可以土地入股,摺合下來每畝每年五六百元,目前合作社流轉土地180畝,共支付流轉金和收益分紅13.15萬元;還有資金入股,合作社將農業部門投入的產業扶貧資金20萬元,折股量化到20戶貧困戶名下,按6%年收益進行每戶600元的保底分紅,持續5年。四種模式靈活互補,實現「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

2018年起,碧桂園正式進入9省14縣全面推進扶貧階段,積極打造新農村、新農業、新農人。周世紅是碧桂園在寧陝重點扶持的致富帶頭人。「碧桂園是我們在產品銷售中的貴人,原來我們的蜂蜜有時候會滯銷,遇到碧桂園以後,產品銷售特別好,也上了鳳凰優選和碧鄉的平台,這樣就解決了我們整個寧陝蜂蜜的銷售難題。」廖開兵說,有外出打工的老鄉告訴他,在廣東的鳳凰優選店看到寧陝蜂蜜,讓他備感親切,因為這可以讓更多人認識和了解寧陝。

2019年是寧陝脫貧攻堅的關鍵年,預計退出5個村,脫貧5025人,實現整縣摘帽。碧桂園專職扶貧組進駐寧陝的近一年中,通過對核桃油、蜂蜜、香菇、木耳、白靈菇、姬松茸、礦泉水採購消費,幫助寧陝銷售了約90餘萬元產品,帶動貧困戶約675戶。

周世紅也認為,現在企業做農業,不能光有做農業的思維,必須要開發多元化的產品。成立6年以來,梨子園合作社的蜂箱不斷向山頂推進,又先後涉足中草藥、大鯢、獼猴桃等種養殖產業,馬上,一棟200多平方米的農家樂夯土房將拔地而起,成為周世紅蜂文化休閑娛樂商業版圖中的重要一環。

秦嶺南坡的眾多山間河谷中,來回往複、盤旋蜿蜒的公路,讓信息和資源得以流通,也帶來一個個關於希望的故事。

檔案:

寧陝地處秦嶺中段南麓,被稱為「秦嶺之心」,森林覆蓋率高達90.2%,是國家級的貧困縣。2018年5月碧桂園集團豫寧陝縣達成扶貧合作協議,對3847戶9028人貧困人口進行摸底研判,探索推進包括黨建扶貧、產業扶貧、教育扶貧、就業扶貧及其他創新形式在內的「4 X」扶貧模式。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第一財經 的精彩文章:

華為推10倍混合變焦手機,能否激活光學產業鏈?
易會滿簽出首份主席令:科創板深夜開閘,證監會20工作日出註冊決定

TAG:第一財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