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何為「清明」?儒釋道有不同的解釋,但都繞不開兩個字

何為「清明」?儒釋道有不同的解釋,但都繞不開兩個字

轉眼又是一年清明時節,在這個時節,上墳祭祖是我們的傳統習俗。這也反映了中國人敬天法祖的祖宗信仰。記得曾仕強老先生說過這樣的話:中國人信仰很多,儒釋道、安拉、耶穌,都各信各的教,但是中國人,所有的黑眼睛黑頭髮黃皮膚的炎黃子孫都有一個信仰,這個信仰就是祖宗信仰。

沒有任何一個民族象中國人這樣的信仰祖宗,崇拜祖宗,一個人哪怕生時候犯了不少的錯誤,只要他死了,所有的過錯也會一筆勾銷,因為中國人有句古話「死者為大」。中國人崇拜祖宗,因為在國人的概念里,祖宗是根,是本,如果忘記了祖宗,那就是忘本,而忘本是最被國人所鄙夷的。所以,我們總會記得祖宗說過的話,象論語、道德經這樣的聖人留下的話,更是代代相傳,成為被世世代代推崇的至聖名言。

在敬天法祖的祖宗信仰上,道家和儒家是沒有太大區別的。二者都是以尊天道、法先祖為自身的行為標準,以聖人、賢人的訓誡為立身、立命的法則。但是,不同的是,道家更看重這些準則背後所言明的意義,更加註重個人的應用,更加人性化,更加尊重人性、自然的規律。概因為此,相比於儒家思想,道家就更缺少了點一言以概之的普及性。

一、道家之「清明」

就拿道家的祭祀來說,一方面體現的是對過往生靈的追思之情,另一方面更為強調的是生者應該在追思的過程中如何感悟生活的道理。尤為強調生者從中能夠明白生活的道理。就拿道教現在超度亡靈時所使用的《鐵罐施食》的鍊度本子,有人認為事實上那就是給生者讀的一本度世經。

度亡壇上有一段《黃籙齋》,其中講述了一段故事,當年姓張名麗華的婦人,居住青城山下不遠處,青城山下玉泉流涌,清澈非凡,張麗華在泉中沐浴後,竟裸身從青城腳下丈人觀的五嶽丈人神像前經過,死後因此被打入地獄受罰,於是一日託夢給道士李若沖,李若沖於是便在青城山下的丈人觀為其建黃籙齋筵,行科薦度,其魂則即得超升。後面一段則是教化世人,莫以貪慎痴之諸妄而障迷自性,說的即是修行人應該廣發慈悲心,以清靜明白之心普度三界十方一切有情有性。

道家修行講求「一念便純真」,想要生成一念,就要身心清明。正是因為這一點,才能夠使誦經功德具備了不可思議的妙用。心中無雜念、身上無塵染,此乃修行之清明,也是我們在這個春光大好的日子中去祭祀祖先時所應該悟出的人生道理。

二、儒家之「清明」

荀子是儒家的代表人物,在其《荀子·解蔽》中解釋「清明」一詞曰:「虛壹而凈,謂之大清明。」儘管荀子是儒家的大儒,但是在這裡提到的清明卻沿用了道家的思想。道家修真講究「一」字,一,乃萬物之根源,復歸於嬰孩便是要求人們能夠回歸到這個純凈清明的「一」。用一心、做一事,澄心去欲即是登真之前提。

《孝經緯》是兩漢之際出現的一部文獻著作,它主要是對《孝經》的解說,以及對「孝」的闡釋。在《孝經緯》中也有關於「清明」的描述:「萬物至此,皆潔齊清明。」這種說法和《曆書》中對「清明」節日的解釋很相似,其提到:「春分後十五日,斗指丁,為清明,時萬物皆潔齊而清明,蓋時當氣清景明,萬物皆顯,因此得名。」

三、佛家之清明

「清明之風雍雍肅肅,千枝一本萬脈同根,吹綠荒蕪吹散烏雲,回歸純白是謂清明」。佛家倡導在清明節這天啟動純白之自性。《華嚴經》認為,如果清明節這天發心,希望所有眾生都能夠遠離苦、遠離貪嗔之心時,你就成就了一個大我,心靈回歸純白。

華嚴精神談到心、佛、眾生三無差別,是一體不二的,是同體大悲的。對於佛家來說,如果能夠在清明節發下一個大願,一個為所有人的大願,你就出動了一個因緣的按鈕,這個按鈕就是純白之自性,是喚起向眾生大願的力量。因果不虛,所有人的因緣都會給你一個回饋。

小結:

對於清明節來說,無論是儒釋道,其實都繞不開兩個字「祖宗」。敬天法祖,是清明節的核心要旨。但是,對於道家來說,清明時節「萬物皆顯」、「氣清景明」,道家以「道法自然」為修行根本,更強調順應四時調節身心。總之,清明節不可不哀,又不可多傷,如何在追憶先人的同時保持淡然的心境,這才真正考驗修行者的地方。

/完/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道訊 的精彩文章:

真正有本事的人都是深藏不露,但有兩點不會讓你看走眼
釋永信的人生軌跡盡在8張圖,做方丈前後的變化你看出來了嗎?

TAG:道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