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陋室銘》被迫搬家三次,家徒四壁,他寫下了千古銘文
-有音頻,更精彩-
(點擊音頻,即可收聽)
陋室銘
唐·劉禹錫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
水不在深,有龍則靈。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
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
可以調素琴,閱金經。
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
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
【譯文】
山不在於高,只要有仙人居住就會出名;水不在於深,只要有蛟龍棲留住就顯神靈。這是一間簡陋的居室,因我的美德使它芳名遠揚。苔蘚爬上台階染出一片碧綠,草色映入竹簾映得漫屋青色。這裡談笑的都是博學多識的人,來往的沒有不學無術之徒。平時可以彈奏清雅的古琴,閱讀泥金書寫的佛經。沒有繁雜的音樂攪擾聽覺,沒有文牘公務勞累身心。似南陽諸葛亮的草廬,如西蜀揚子云的草屋。孔子說:「這有什麼簡陋呢?」
【創作背景】
《陋室銘》作於和州任上(824—826年)。《歷陽典錄》:「陋室,在州治內,唐和州刺史劉禹錫建,有銘,柳公權書碑。」
作者因在任監察御史期間,曾經參加了王叔文的「永貞革新」,反對宦官和藩鎮割據勢力。革新失敗後,被貶至安徽和州縣當一名小小的通判。按規定,通判應在縣衙里住三間三廂的房子。可和州知縣見作者被貶,故意刁難之。和州知縣先安排他在城南面江而居,作者不但無怨言,反而很高興,還隨意寫下兩句話,貼在門上:「面對大江觀白帆,身在和州思爭辯。」和州知縣知道後很生氣,吩咐衙里差役把作者的住處從縣城南門遷到縣城北門,面積由原來的三間減少到一間半。新居位於德勝河邊,附近垂柳依依,環境也還可心,作者仍不計較,並見景生情,又在門上寫了兩句話:「垂柳青青江水邊,人在歷陽心在京。」
那位知縣見其仍然悠閑自樂,滿不在乎,又再次派人把他調到縣城中部,而且只給一間只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小屋。半年時間,知縣強迫作者搬了三次家,面積一次比一次小,最後僅是斗室。作者遂憤然提筆寫下這篇《陋室銘》,並請人刻上石碑,立在門前。
【整體賞析】
《陋室銘》是一篇托物言志的銘文。文章表現了作者不與世俗同流合污,潔身自好、不慕名利的生活態度。表達了作者高潔傲岸的情操,流露出作者安貧樂道的隱逸情趣。它單純、簡練、清新像一首精粹的詩,充滿了哲理和情韻。
開篇幾句從《世說新語·排調》「山不高則不靈,淵不深則不清」翻出新意,運用詩歌中常見的比興手法引出陋室。「山不在高」、「水不在深」比興陋室,「有仙則名」、「有龍則靈」則比興陋室之德。「這四句是膾炙人口的名言佳句,頗有哲理詩的精警和含蘊。作者自遠而近,次第寫來,以並列句式造成順流直下的氣勢,隨後托出「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便覺妙語如珠,勝意迭出。這兩句從《尚書·周書·君陳》「黍稷非馨,明德惟馨」聯想得來,強調以德自勵,確為一篇之主旨與警策。寫陋室之陋是為了襯托室中主人之賢,而寫室中主人之賢,正好說明陋室不陋,這是一種相反相成的關係。以下寫室之內外之景、室中人、室中事,句句扣住「陋」字,而又不離「德」字。「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是寫室內外之景,妙在精切地傳出陋室的佳處,以詩的語言表現詩的意境。「痕」、「色」二字,變概念化的「苔」、「草」為可感、可視的具體形象。「上階」、「入簾」,化靜為動,寫出「苔」、「草」的神態,又將外景引入室內,為陋室增添了勃勃生機,洋溢一片盎然春意。而一「綠」一「青」,色彩鮮明,更映襯出陋室的閑雅、清幽與別緻。這兩句為敘寫陋室中的人和事創造了適宜的環境。
「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寫室中人,側重寫與朋友的交往,藉以顯示作者身分的高貴和性情的高雅。「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四句寫室中事,表現身居陋室的雅趣,足見作者行事不陋。「調素琴,閱金經」,見出陋室生活之清雅;「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顯出陋室生活之安適。一個超然物外、體靜心閑的高人雅士形象呼之欲出。作者寫室中之人心閑體靜,襯托他的勤於修德;而寫他的勤於修德,則揭示陋室不陋、令名遠播的原委。從句式上看,前二句散句單行,後二句駢儷偶對,駢散相間,頗具韻律美。從寫法上看,一二句從正面說,三四句從反面寫,正反結合,且「可以調素琴」與「無絲竹之亂耳」、「閱金經」與「無案牘之勞形」又形成呼應和對照,頗見文思之巧。
最後引證古人、古迹、古語作結。把陋室比作諸葛孔明的南陽草廬、揚雄的成都宅第,意在自慰和自勉;援引孔子「何陋之有」,則說明自身的志趣與聖人之道相符合。而省略上句「君子居之」只引下旬,既呼應上文「惟吾德馨」,又隱含君子居住其內之意,妙在機趣橫生,不露自炫之跡。上下古今,渾然一體,包含著無限的情興和深長的韻味。
《陋室銘》不足百字,篇幅極短,格局甚大。陋室以矮山、淺水相襯,與諸葛廬、子云亭並提,居住其中,有古之賢人、今之鴻儒相伴,真是陋室不「陋」。全文想像廣闊,蘊含深厚,有咫尺藏萬里之勢。
—《END》—
TAG:詩詞中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