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共築亞洲與世界發展新未來

共築亞洲與世界發展新未來

3月26—29日,博鰲亞洲論壇2019年年會在海南博鰲舉行。來自五大洲6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政界、工商界代表及智庫學者參加了本屆年會,並圍繞「共同命運、共同行動、共同發展」主題把脈亞洲和世界未來發展新動向。此次年會關注的重點有哪些?展現的未來趨勢有哪些?對學術研究提出了哪些要求?記者就上述問題採訪了有關專家。

支持開放型經濟發展

當前世界經濟發展的不穩定、不確定因素增多。北京師範大學國際經濟與貿易系主任魏浩認為,在經濟全球化的浪潮中,每一個已經參與全球化、參與國際分工的國家都很難再回到封閉型經濟的狀態,攜手加強合作、進一步提高開放水平,是世界各國特別是出口導向型亞洲國家的理性選擇。

只有開放型世界經濟才能避免『以鄰為壑』的貿易摩擦,才能帶來世界的和平與繁榮,實現人類共同發展。」南開大學經濟學院院長盛斌談到,當前經濟全球化的內生基本動力和歷史趨勢大致沒有改變,國家間的相互依存、全球價值鏈和國際生產網路的演進、商業擴張與消費多元化、技術進步與擴散、區域經濟一體化、文明與文化的互鑒交融等,都依存並需要一個開放、包容和共享的世界經濟。

近年來由於世界經濟發展的結構性矛盾上升、發展理念差異化加劇,對現有多邊規則的認同感出現分化,嚴重影響和干擾了全球經濟的復甦和繁榮。中國貿易組織研究會副會長霍建國認為,現在要堅定支持全球多邊貿易體制,支持開放型經濟發展,這不僅是世界發展的需要,也是中國經濟現階段發展的內在需要。

形成真正的亞洲區域經濟體

此次年會發布的《新興經濟體報告》《亞洲經濟一體化報告》《亞洲競爭力報告》《亞洲金融發展報告》四份學術報告顯示,亞洲區域經濟依然充滿活力。

盛斌認為,亞洲將是21世紀全球經濟與社會發展的希望所在,這裡有龐大的人口、繁榮的市場、安全的社會、勤勞的美德、智慧的創新和進步的治理,這些都是亞洲各國合作的基礎。他表示,增進東亞的區域合作深度,要妥善化解政治、安全與外交問題,通過戰略互信為合作掃清障礙。以貿易、投資和貨幣合作為重點,實現更大程度的市場准入、商業便利化和規制融合。從長期來看,在凝聚共同價值的基礎上應考慮建立「東亞共同體」。

「面對當前複雜的世界變局,亞洲大部分新興國家仍保持了較好的經濟表現。」霍建國分析稱,亞洲大部分國家和地區依然保持著較強的發展韌性,這充分體現了亞洲的增長潛能和發展活力。只要亞洲堅持發展開放型經濟,堅持貿易自由化的正確發展方向,不斷克服全球化發展中的矛盾和困難,就一定可以走向新的繁榮。

亞洲地區尤其是東亞和東南亞地區,長期以來是作為區域性甚至世界性的生產基地存在的。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副所長宋泓表示,目前亞洲經濟內在的融合力仍然不夠強大,最主要原因是亞洲缺乏規模巨大的發達經濟體作為最終市場來帶動整個地區的發展。未來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以及「一帶一路」的推動,或許能夠逐漸改變這種狀況,形成世界範圍內的、真正的亞洲區域經濟體。

魏浩提出,亞洲國家之間要互相降低各種貿易、投資等壁壘,在亞洲範圍內優化配置資源,進一步鞏固、穩定和加強亞洲各國在各類產業價值鏈上的合作,提升亞洲整體在全球價值鏈中的地位,從而實現共贏。

創新為發展注入新動力

新一輪科技革命快速推動著全球生產和治理模式變革,創新成為亞洲國家繁榮發展的首選之策。

首都經濟貿易大學金融學院院長尹志超認為,以大數據、人工智慧、區塊鏈等技術為代表的新一輪科技革命正在深刻地改變著世界格局和人類行為。中國龐大的經濟體提供了其他國家難以想像的大數據,這為機器學習、人工智慧等技術的發展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我們可以利用有利時機為技術創新提供寬鬆環境,爭取走在新一輪科技革命的前列,引領世界的發展。

創新是當前全球經濟競爭的突出表現,但目前高技術領域出現的技術壁壘表現出上升趨勢,其主要特徵是競爭有餘、合作不足。霍建國表示,近年來,我國在技術創新方面取得了重大進展,但在眾多的核心技術方面仍有差距。因此,加快創新驅動發展仍是當前的首要目標。面對複雜的國際競爭格局,我們要不斷加強和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同時也要努力尋求新的開放合作夥伴,注重拓展開放合作的新路徑。

魏浩提出,要特別注意提升我國知識產權的保護程度,做到有法必依,執法必嚴,著力提高創新積極性。另外,各級地方政府對外資企業提供優惠政策的同時,也要注重加強對內資企業特別是民營企業的技術扶植,激發內生動力。

盛斌提出,要發揮中國的制度與體制優勢,集中資源攻克世界級重大技術創新與技術工程。此外,要為民營企業,包括中小科創企業的科技創新營造公平競爭、保護知識產權、融資便利的法治與營商環境,大力促進大眾創新、軍民融合和教育發展。

創新已經成為我國經濟發展最重要的驅動力。宋泓認為,我國在很多產業領域中的技術都需要增強自主創新能力,獲取核心技術,掌握知識產權。過去有很多成功的重點領域、核心環節聯合攻關的案例,有效推動了整個產業和經濟的發展。現在仍然需要堅持和延續這類有針對性的創新活動。

宋泓進一步表示,以前我們主要是依靠行業甚至行政組織實施創新活動,未來要更多地發揮大中型企業的作用,讓企業真正成為創新的主體。同時,也要支持萬眾創新,扶持中小型創新型企業的發展。另外,通過從世界範圍內吸引領軍科技人才和科技團隊,進行重點領域的創新和突破也非常必要。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社會科學網 的精彩文章:

俞金堯:為獨生子女父母養老制定國策
林珏:「一帶一路」建設中的低碳能源合作

TAG:中國社會科學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