澶淵之盟宋朝屈尊向遼國進貢,歲銀30萬換百年和平到底值不值?
文/藍夢島主
原創文章,已開啟全網維權,抄襲必究!
筆者的上一篇文章提到,明太祖朱元璋因為宋真宗與遼國簽訂了澶淵之盟而對其人深為鄙夷。其實,這並不難理解,大明作為史上最硬氣的朝代,最講究的就是天子威儀和君王氣節,於是才有了「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的說法,所以朱元璋必然看不上宋真宗這種進貢乞和的懦弱之舉。
其實,不僅僅是朱元璋,澶淵之盟一直被認為是喪權辱國,中華恥辱,千百年來備受後世詬病。
宋朝自從建國之初就與遼國戰事不斷,大宋王朝因此不堪其擾,邊疆百姓更是永無寧日。宋真宗趙恆是宋朝的第三任皇帝,他登基以後的1004年秋,遼國蕭太后與遼聖宗更是親率大軍南下攻宋。
當時,朝中不少大臣勸說宋真宗棄城南逃,唯有宰相寇準慷慨陳詞,力勸宋真宗英勇抗敵。最終,宋真宗還算硬氣,採納了寇準的建議,選擇了御駕親征,澶州督戰。
澶淵之盟雖然一直被看作是歷史上著名的城下之盟,但實際上,當時的情況卻並非如此,在皇帝的親自督戰下,當時的戰況其實是對宋朝有利而對遼國不利,如果宋真宗堅持抗戰到底,還是非常有可能把契丹軍打回遼國的。
但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宋真宗卻接受了遼國的停戰請求,並派出大臣曹利用前去議和。最令後人接受不了的是,這個澶淵之盟並非平等條約,而是一副大宋屈尊向遼國乞和的架勢。
澶淵之盟大致達成了如下四條協議:
第一,宋遼從此結為兄弟之國,宋真宗年長為兄,遼聖宗年幼為弟。
第二,宋遼以白溝河為界各自撤兵停戰。
第三,宋朝每年向遼國提供銀十萬兩,絹二十萬匹(共計相當於三十萬兩)。
第四,宋遼在邊境設置榷場,開放互市貿易。
這四條當中,後人最引以之為恥的自然是第一條和第三條了。
宋遼雖名義上結成兄弟之國,而宋真宗為遼聖宗之兄,但當時遼國真正執掌政權的是蕭太后,實際上宋真宗卻是蕭太后的小侄,宋朝乃是遼國的小輩。大宋乃中原正統,而遼國只是夷狄之邦,大宋如此屈居遼國之下,確實讓人很難接受。
而第三條的歲銀三十萬兩,名義上是資助,實際上無異於進貢,自古以來只有弱國進貢強國,小國進貢大國,宋真宗竟然甘願屈尊至此,實在令人痛惜。
而且,當時宋真宗的理想「價位」是一百萬兩,當曹利用議和歸來,宋真宗問他最終許給了遼國多少銀兩,曹利用伸出三個手指頭,宋真宗以為是三百萬兩,連連搖頭嫌太多,當得知竟然是三十萬兩時竟然喜不自禁,還重重獎賞了曹利用。
歷史已過千年,仍有很多人對宋真宗的荒誕之舉無法理解,明明戰況佔優,明明不懼遼國,為什麼還要簽訂這個喪權辱國的澶淵之盟呢?
澶淵之盟雖然在後世備受爭議,但在宋真宗本人看來,這卻是他平生最大的歷史功績。其實,宋真宗如此居功自傲也並非完全毫無道理,讓數據告訴我們答案。
第一,澶淵之盟最直接的結果是結束了持續25年的宋遼之戰,並開啟了長達百年的和平時代,還國家以太平,還百姓以安寧。
第二,所謂的歲銀30萬兩對宋朝來說根本不算什麼。
首先,當時宋朝的年收入在一億兩白銀以上,30萬兩對大宋來說只是九牛一毛,完全傷不到筋骨。而且,此前宋朝每年的軍費就達到了約3000萬兩,30萬兩歲銀只是其百分之一。用30萬兩的錢解決了3000兩的事,何樂而不為?
而且,澶淵之盟第四條中的開放邊境貿易,宋朝僅在這一項中每年獲得的利益就達到了歲銀的2.5倍以上,除了支付30萬兩歲銀,每年還有不少結餘。
另外,據史料記載,澶淵之盟簽訂後的20年,宋朝的財政收入暴增了68倍,相當於盛唐貞觀之治時的4倍,大宋之富,創歷史之最,這的確是宋神宗簽訂澶淵之盟的功勞,因為打仗是最費錢的,只有停戰方能迅猛發展經濟。
以上數據似乎告訴我們,宋真宗與遼國簽訂澶淵之盟除了損點面子簡直就是百利而無一害了。但是,歷史真相真的如此嗎?
誠然,從短時間來看,澶淵之盟無疑是利大於弊,但從長遠來看,澶淵之盟也為北宋覆滅埋下了禍根。
北宋從開國皇帝趙匡胤開始就奉行「重文輕武」,所以宋朝一直是經濟發達但軍事羸弱。而澶淵之盟後,因為不用再連年征戰,所以真宗、仁宗、英宗等歷代皇帝都「忘戰去兵」,使得國家軍事力量進一步削弱。
連續百餘年沒有戰事發生,這讓宋遼兩國休養生息的同時也逐步成了軍事弱國,以至於後來被女真人建立的金朝逐一滅國,釀成巨大歷史悲劇。
澶淵之盟換來了百年和平以及經濟鼎盛,但又有誰能那樣高瞻遠矚,看到百年後的北宋亡國、徽欽二帝受辱?歷史事件與歷史人物同樣複雜,不能用籠統地用利與弊、好與壞去簡單評價,澶淵之盟如此,其他歷史點滴亦然。
而我們之所以能更客觀地看待歷史,不是因為我們比古人更有遠見、更有智慧,而是因為我們更有時間優勢,有數據作為依託,有歷史作為證明。
參考資料:《宋史》
文中圖片源自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譚嗣同明明有機會逃亡卻選擇赴死,是為了以死明志,更為了一個人
※明朝死狀最慘的開國功臣:忍耐多年,朱元璋趕在死前殺了心腹大患
TAG:小白兔日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