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頭上只戴著鎖甲帽就沒問題了?歐洲騎士頭蓋骨上那不為人知的秘密

頭上只戴著鎖甲帽就沒問題了?歐洲騎士頭蓋骨上那不為人知的秘密

許多時候我們看到在中世紀題材的電影或者遊戲里,有些「頭鐵」的騎士不戴頭盔,只戴了一個鎖子甲做成的帽子(mail coif)就奔赴前線廝殺。然而,不少有經驗的讀者都知道鎖甲是軟質的,不能防護鈍擊。只戴一個鎖甲帽在頭上只能防護劈砍和刺擊,但是刀劍的打擊力量會直接傳到頭部,輕則腦震蕩重則擊暈,如果面對頁錘等重型鈍器甚至有幾率致死。有人可能會說鎖甲帽下有一層內襯帽(arming cap), 但是從復原的內襯帽實物來看,其緩衝效果有限,仍然不能保護中世紀騎士脆弱的頭部。

手抄稿中只戴鎖甲帽上戰場的騎士

許多國外的玩家也曾質疑這一點。有人猜測,在鎖甲帽子下有一個特厚的內襯,某著名Youtuber就這樣自製了一個內襯帽。雖然他復原出的「特別加厚版」內襯帽能夠有效防護鈍器,但是其厚度居然達到了3至4cm,不僅沉重,而且非常的不透氣。如果從中世紀手抄本中的插畫來看,騎士們的頭部並沒有那麼膨大,相反看上去還很貼合頭部,所以這種猜測是錯誤的。

某些摘下鎖甲帽的士兵,裡面戴在一個特殊的頭盔

不過如果我們看看其他的繪畫,我們會發現有的士兵摘下鎖甲帽以後,頭頂上還有個像是瓜皮帽一樣的小型頭盔。這個頭盔只能保護從腦門到頭頂的這塊頭蓋骨,看上去非常的貼合頭部。如果仔細觀察,會發現在這個頭盔的裡面會戴一個內襯帽(arming cap)作為緩衝。那麼這個頭盔難道就是騎士們敢於只戴鎖甲帽衝鋒上陣的秘密?

外國現存和出土的內盔

這種頭盔叫做Cervelliere,根據其戴在鎖甲帽之內、不易被看出、貼合頭部的特點,現在譯作「內盔」。內盔起源於12世紀晚期,在當時的十字軍騎士中十分流行。這種內盔不但可以戴在鎖甲帽底下,如果做的尺寸略微大一點,還可以戴在鎖甲帽的外面成為一個「外盔」。在13世紀的時候,「內盔外戴」的現象變得越來越普及了。

國外歷史重演愛好者通常還是將內盔戴在外面

通常騎士們會在內盔的上面再加一個巨盔(或桶盔,great helm),以對抗威力巨大的騎槍衝擊(在現代騎槍競技比賽中,被頭盔擊中頭盔的情況時有發生)。但是巨盔十分沉重,而且視野非常小,不利於近身格鬥。所以在使用長劍戰鬥的時候,騎士們就會摘下巨盔,用戴在裡面的內盔防護敵人的各種攻擊。

最終內盔和鎖甲帽成為一體

當然只用這麼小的一個頭盔保護頭蓋骨是不行的,後腦和頭的側面還是只有鎖甲保護,一劍砍在後頸上的衝擊力也是會造成重創的。於是當時騎士要求甲匠不斷的加長內盔的側面和後面的下沿,以保護後腦和側面。最終的這種頭盔的結構不再適合戴在鎖甲下面,只能外戴了。

戴在巨盔之下的晚期內盔

值得一提的是,早期的豬面盔(bascinet)就是起源於這種戴在巨盔下面的內盔。最終內盔演化為更為先進的豬面盔,並且淘汰了巨盔,成為了戰場上新的主流。

本文系冷兵器研究所原創稿件。主編原廓、作者冷艷鋸,任何媒體或者公眾號未經書面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將追究法律責任。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冷兵器研究所 的精彩文章:

日本暗中發展70年,軍事力量能打敗哪些國家?網友感嘆隱藏太深
古代打仗攻城被安排第一個爬雲梯的士兵是怎麼想的?

TAG:冷兵器研究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