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吳三桂3萬兵馬打下半壁江山,因犯下一錯誤逆襲失敗

吳三桂3萬兵馬打下半壁江山,因犯下一錯誤逆襲失敗

說到吳三桂,大夥對他印象實在不怎樣,若不是他打開山海關,清軍也不可能順利入住中原,更不會統治華夏大地近300年,近代中國落後挨打之命運也許可以改變。當然,此種說法情感發泄成分比較大,未必就是對吳三桂客觀公正之評價,歷史的發展走向並非人為所能決定,而是有其自身之規律。在此,筆者不談吳三桂放清兵入關一事,而是說他盤踞西南十幾年後舉兵反清之事迹,他手握3萬兵馬,不到半年時間便控制大清半壁江山,其軍事才幹可見一斑,不過他卻犯下一錯誤,最終逆襲失敗,叛亂被康熙平定。

1673年春,平南王尚可喜上書朝廷請求歸隱遼東,康熙皇帝乘機令其移藩,而後又批准耿精忠撤藩之要求。此時,吳三桂也假裝提出「撤藩」之請,實乃是以退為進,希望朝廷能夠挽留他,誰知康熙卻一點都不客氣,立刻同意,連句安慰之話語都沒有。為此,吳三桂決定起兵反清,旗號是「興明討虜」,麾下將士3萬餘人,自任天下都招討兵馬元帥。

由於吳三桂久經戰陣,在西南地區又經營了十幾年,所以吳軍進展很快,不到半年時間便打下岳州,前鋒抵達長江,遙望武昌。此時,廣西、廣東、湖南、福建、貴州、陝西、甘肅、江西、四川等省官員紛紛響應;西藏五世達賴則表示善意中立,屢屢為其做「裂土罷兵」調停;蒙古察哈爾部可汗亦起兵響應,直接威脅清朝帝都之安全;鄭經水師縱橫東南沿海,並有北上直搗帝都之趨勢。

吳三桂本部兵馬3萬,耿精忠、尚之信兩藩各9000人,總計不過5萬。區區這點兵馬居然能在不到半年時間便控制南方各省,說明清朝根基確實不夠穩定,許多人依然對明朝有著情感嚮往,「興明討虜」大旗行得通。此外,也能說明曾經自認為「滿萬不可戰」的八旗勁旅不再是對手,可以任意吊打。例如,在湖南作戰時,八旗兵每戰必敗,毫無招架之力,而駐守武昌的八旗兵則壓根不敢渡江作戰,幾千八旗坐視南岸失陷而無動於衷。

當蒙古察哈爾部可汗布爾尼起兵時,康熙頓時慌張,只能讓大將圖海帶著駐京八旗連同其家丁(包衣)全部上陣,可謂是拿出了全部家底。若是稍有不慎,八旗再有幾次慘敗,估計大清得跑回關外了。要知道,按《滿文檔案選譯》記載:「順治十四年(1657年),戶部尚書車克奏報 ,該年八旗滿洲男丁數是49695人。」這是純滿洲八旗,沒有包括蒙八旗、漢八旗,數量少得可憐。

可以說,當時吳三桂成功的概率非常高,只要能再贏得幾次大勝利,將滿洲八旗消耗到一定的臨界點,依附於大清的蒙古八旗、漢軍八旗將帥們必定會重新考慮歸屬問題,康熙皇帝不逃往關外都不行。不過,吳三桂在關鍵時刻掉鏈子,犯下一錯誤,最終逆襲失敗,被康熙平定。

那麼,吳三桂究竟犯下什麼樣的錯誤呢,為何這錯誤有這麼大影響?相信這是大夥都想了解的,也很感興趣。這一錯誤就是沒能及時渡過長江,錯失最佳戰略機遇期,而後引起連鎖反應,一發不可收拾。

吳三桂打著「興明討虜」大旗反清,在道義上佔據了制高點,就如同當年清軍入關時打著「為明朝復仇」一樣,瞬間橫掃李自成、張獻忠等各路義軍,從而統一了中原大地。可惜,吳三桂「興明討虜」大旗卻讓大夥看不到希望,因為沒能乘著有利時期渡過長江,拿下武昌,而後與耿精忠、尚之信、鄭經等分路出兵直搗北京,將康熙趕回關外老家。從此中可以看出,吳三桂反清意志不堅定,他沒有奪取天下之雄心壯志,他只希望清朝能夠給予他和明朝沐英一樣的待遇,世世代代鎮守雲南,當個土皇帝。吳三桂此種想法,與李自成一樣,格局太低。

正因為格局太低,吳三桂才屯兵長江南岸,開始等待康熙前來議和,但自己內部卻悄悄地發生變化,耿精忠、尚之信、鄭經、王輔臣等同盟軍也在盤算著各自的出路,甚至還出現火拚。就拿鄭經來說,起兵之前只有幾千人馬,此時已經擁兵4萬精銳,而且還有強大艦隊控制著制海權。按他的實力,在康熙派遣圖海率京師八旗去鎮壓察哈爾可汗布爾尼之時,可以直接從海上進攻天津衛,而後大軍開往北京,來次斬首行動。此時,康熙唯一的退路是逃往東北,而只要清朝退回關外,本就根基薄弱的滿清必定喪失對全國控制能力,各省漢人督撫就要為自己的前途著想了,是繼續擁戴滿清呢,還是改旗號表示擁戴「大明」,相信他們自己會心中有數。要知道,這些督撫之前能叛明降清,現在局勢不妙,重新表示歸順也不是不可能。

可惜,吳三桂不渡過長江,沒有採取進一步行動,鄭經不但未率艦隊北上,自己還去搶奪耿精忠的地盤,雙方在漳州、泉州一帶大打出手。本來耿精忠、尚之信、鄭經可以拿下南京,截斷大清漕運和餉源,可偏偏卻玩內鬥,也無怪乎後來他們被清朝分化瓦解,各個擊破。

王輔臣呢?這位陝甘總督,號稱「西北王」,是最能影響戰局走向的盟友。此人曾是吳三桂部下,也靠吳提攜才有今日, 他對吳三桂起初沒明確支持,但吳軍進展順利時,他已經開始採取行動。當時,王輔臣能夠召集起來的兵馬有十萬之多,若是他能在吳三桂渡江作戰時將大軍開出潼關,與吳軍會師中原,就算康熙能勉強守住黃河防線,那也將喪失對黃河以南廣大地區的控制。

只要吳三桂及其盟友控制了黃河以南,憑藉江南地區強大的財力、物力、人力,僅靠區區幾萬八旗的康熙如何能抵擋南方的兵鋒?此時,鄭經出兵遼東,將大清龍興之地佔領,滿清人心渙散,估計康熙得當俘虜了。

形勢很有利,吳三桂卻相當短視,只想當「雲南王」的他缺少朱棣那種賭徒之勇氣,沒敢渡江北上長途奔襲,而是就此屯兵觀望。如此一來,本就不穩定的聯盟內部之矛盾凸顯,因為他們看不到發展前景,只好趁此機會搶奪地盤了。

可以說,吳三桂格局太低,並非王者之料,3萬兵馬能橫掃八旗,控制大清半壁山河,本就說明清朝根基不穩,成功並非不可能。可惜,他硬是錯過了如此之千載良機,難怪他逆襲失敗,大清得以續命兩百餘年。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縱橫國史 的精彩文章:

天地會出身的戰略家,若洪秀全採納其計劃,清朝將提前滅亡
唐朝對明朝:李世民即位時給突厥送錢,朱元璋追著蒙古打

TAG:縱橫國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