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死囚的臨終遺言:面對死亡,他們最常說的話是……

死囚的臨終遺言:面對死亡,他們最常說的話是……

1982年12月7日至2016年2月16日,美國得克薩斯州總共處決了534名死囚,其中417名留下了臨終遺言。德國約翰內斯·古登堡大學的心理學家莎拉·希爾施米勒(Sarah Hirschmüller)和鮑里斯·埃格洛夫(Boris Egloff)利用一段叫「語言查詢和字數統計」的程序,分析了其中大部分的內容,結果刊登在《心理學前沿》(Frontiers in Psychology)雜誌上。

他們的最大發現,是這些遺言中包含了大量表達積極情緒的詞語(9.64%),從統計上來說,大大超過了表達消極情緒的詞語(2.65%)。這真是一個很大的差別嗎?

為了回答這個問題,兩位心理學家拿出了內容十分廣泛的文本做對比,其中包括科學論文、小說、博客和日記(共包含了23173個人寫出的1.68億個詞語)。文本中,表達積極情緒的詞語平均佔到2.74%,顯著低於那些死囚遺言中的比例。研究者還做了一個試驗,分出一組學生,假設他們即將死亡,並讓他們寫下自己的感想,與此同時也研究那些企圖自殺的人留下的遺書。結果發現,與兩者相比,死囚的遺書透露出更加積極的情緒。這個結果到底說明了什麼?

希爾施米勒和埃格洛夫認為,他們的數據佐證了恐懼管理理論(terror management theory),這個理論認為人一旦意識到自己難逃一死,就會在潛意識中產生恐懼,為了應對這種恐懼,會「多用積極情緒單詞,使自己在想到死亡時,內心能獲得安慰和防護。」如果真的如此,又怎麼解釋死刑犯和自殺者的遺書之間的不同?那些準備了結自己性命的人,照理也會對即將來臨的死亡感到恐懼才對吧?

兩者的不同在於情境。我曾通過電郵向加利福尼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心理學家弗蘭克·蘇洛威(Frank J. Sulloway)請教恐懼管理理論,他回復說:「在研究人類行為的時候,只要情境稍微變化,就會得出截然不同的成果。對於這類理論,真正棘手的地方不在於如何反演統計上的結論,而在於如何確認統計上的結論。這個問題以前曾在精神分析上出現過。精神分析有過一批狂熱信徒,德國心理學家漢斯·艾森克(Hans Eysenck)等人後來寫書批評這些人,說他們在驗證精神分析理論的時候,完全忽略了一件事,就是除了他們的理論之外,同樣的證據也可以證明別的理論。」

對於囚犯的遺書,除了恐懼管理理論之外,還有一個理論可以解釋這種現象,我們不妨稱之為「情緒優先理論」(emotional priority theory)。當死亡來臨,人的內心會專註於生命中更重要的情緒,其中最重要的兩樣就是愛和寬恕。愛是人類天性的一個基本情緒特徵,它十分強烈,以至於在神經化學中,能找到催產素和多巴胺這樣的對應物。羅格斯大學的人類學家海倫·費舍爾(Helen Fisher)在《愛的分解》修訂版中說,愛是一種強烈到使人迷醉的情緒,就像巧克力和可卡因。

於是,我利用情緒優先理論對這417名死囚的遺書做了一番內容分析。我發現,其中有44%的犯人對自己的罪行致歉,或是在刑場請求受害者家人寬恕。更有70%的遺書中,表現出了強烈的愛意。下面就是幾個例子:

我的家人、我的媽媽:我愛你們。

我感謝每一位的愛與支持。大家都要堅強,謝謝你們向我詮釋了愛、並教會我如何去愛。

我要對我的兒子們說我愛他們,我一直愛著他們。

我要向我的家人和親屬表示我的愛,因為你們給了我這麼多愛與支持。

就像江河終會流回海洋,愛也終會回到自身。

這些人不僅不恐懼即將來臨的死亡,還有4成囚犯表達了對死後世界的嚮往。用他們自己的話說,他們「要回家了」、「要去一個更好的地方了」、「我會在那兒等著你們」。恐懼管理論者反駁說,這是因為他們的恐懼已經深入潛意識,而積極情緒和死後世界的信仰只是表象。我倒是認為,承認一個人在死前會說出自己的真實感受和信仰,並且將自己的情緒和想法按輕重列出優先,這樣的假設才是比較穩妥的。你說呢?

撰文:邁克爾·舍默(Michael Shermer)

翻譯:紅豬

《環球科學》2019年4月刊現已上市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環球科學 的精彩文章:

如何利用手游提升實驗技能?
你們喜歡的雜誌,終於上新了!

TAG:環球科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