脫歐淪為黨爭工具,大限將至的英國如何實現自我救贖?
3月27日,英國下議院投票再次推遲了脫歐日期,依然沒有對脫歐方案形成統一意見。目前,英國首相梅正在努力遊說歐盟方面答應將原本應定於3月29日的脫歐截止日期延後至6月30日,這個日期是有講究的,因為正好跨過5月23日歐洲議會選舉,英國參加與否很可能決定了英國脫歐整件事未來的走向。
回顧整個脫歐談判過程,就像是一出鬧劇。英國議會接連否決了數個方案,但這些方案本身都是相互矛盾的:英國首相梅經過了兩年的艱苦談判,和歐盟已經達成了可以互利的妥協方案,這個結果歐盟同意了,梅首相同意了,然而英國議會的反對黨並不同意。據說該脫歐協議長達580多頁,但英國脫歐派議員們看都沒看就直否決了。之後英國議會的幾次有關脫歐問題的投票更是矛盾重重,其中還包括一次對梅首相的不信任投票。可能有結果的路徑全都被否決,所以梅首相的焦頭爛額可以理解。
由此觀之,英國脫歐已經成為英國內部政黨鬥爭的工具,反對派之所以反對梅的一切提議,本質上是為了反對而反對,希望借脫歐博弈將梅逼下台(這種政治算計目前正在起效),並不是真誠地討論何種協議對國家最好。因此,大家都是「拖」字決,但這樣即便英國脫歐延期到5月,也不會有什麼實質突破。
脫歐本質上其實是前首相卡梅倫一次失敗的政治投機。2013年1月23日,英國前首相卡梅倫首次提及脫歐公投,最初是作為競選承諾之一,意在拉攏反對派。最開始這個公投日期是定在2017年的,後來由於歐洲難民危機爆發引發國內民眾擔憂,所以卡相把它提前到2016年6月23日。另一方面,卡梅倫同樣想借脫歐公投向歐盟施壓。客觀來說,卡梅倫的政治投機當時確實奏效了,2016年2月,英國和歐盟就歐盟改革問題達成協議,歐盟28國領導人同意英國保留其在集團內的「特殊地位」,即英國獲得不參與歐洲政治一體化、控制在英歐盟公民福利、捍衛倫敦金融城地位、阻隔歐洲難民潮赴英等權益,當然相應的,卡梅倫承諾將「全身心」努力讓英國「留在歐盟」,即讓脫歐公投正常進行,但結果仍控制在留歐選項,這樣既不背棄全民公投這種民主最高形式,又圓了歐洲的面子。
然而,卡梅倫顯然錯估了英國民眾的理性,脫歐公投的結果迫使卡梅倫引咎辭職。因此,脫歐的重擔就都落到他的接任者特雷莎·梅身上,儘管梅首相本人是反對脫歐的,但是她必須同意履行脫歐義務。
英國脫歐引發國內政局激烈的鬥爭,脫歐派和留歐派的觀點也針鋒相對,但要了解英國脫歐的深層原因,首先要了解英國到底是個什麼國家?它一直奉行的是什麼外交政策?
首先,評價英國的國際戰略,最重要的兩個詞,一個叫「光榮孤立」,另一個叫「均勢」。英國是個島國,是典型海洋文明的代表,島國有天生的不安全感,所以它的所有外交目標都是為了保障自己的生存,不受到歐洲侵略。所以英國的第一性格叫「光榮孤立」。為了「光榮孤立」的目標,英國的所有對外政策都服務於「大陸均勢」戰略。「離岸平衡」就是英國的經典外交策略。
其次,英國在歐盟內部的定位是一種「邊緣核心國」。首先,就英國自身的力量而言,它是有一票否決權的安理會常任理事國;軍事實力強,擁有核武器和兩艘航母;國際影響力廣,英聯邦50多個國家及屬地遍及全球;英國的金融、大宗商品(石油、黃金交易)等都世界的領頭羊。但在現有的歐盟權力結構下,英國進不了核心決策圈,是一個半邊緣國。
最後,時代大變局導致英國重新自我定位。
一是世界正在由一超多強變成兩超多強。清華大學的閻學通老師預測到2023年世界將形成「兩超多強」格局,就是中美兩個超級大國,加上一些地區強權,比如俄羅斯、印度、歐洲、巴西等。世界權力結構由單極到兩極轉變,所有國際行為體的行為也會相應發生改變。英國脫歐可以看作應對世界權力格局變化而做出的預判反應。
二是下一輪海權與陸權的競爭即將展開。人類歷史農耕文明時代一直是陸權壓制海權,而工業革命之後,大航海時代開啟,500多年來海權轉而壓制陸權。決定海陸權實力消長的關鍵在於互聯互通的物流方式。所以,當以高鐵為代表的新陸上交通的成本收益比足以匹敵海運的時候,陸權便會迎來新一輪興起,而中國正是海權和陸權的樞紐。
三是亨廷頓所說的文明的衝突。目前在基督教文明和伊斯蘭文明之間表現得非常明顯,雖然跟英國的直接關係不是很大,但會對其造成間接影響,比如近年英國本土頻發的恐怖襲擊,甚至直指威斯敏斯特教堂。
總之,英國的所有策略都是作為一個海洋孤島如何自保,在不引火燒身的同時盡量攫取更多利益,謹記這一條就可以幫助理解英國的很多外交行為。包括它對「一帶一路」的態度,包括它為什麼成為第一個加入亞投行的歐洲大國,它如何既和中國維持「黃金十年」,又同時迎合美國的「亞太再平衡」、「印太戰略」。
目前來看,英國脫歐的結局可能有以下幾種:
一是挪威模式。歐洲經濟區成員,完全參與歐洲單一市場,向歐盟交費並遵循歐盟大部分法律,享受歐盟成員間的人員自由流動。但是對單一市場的規則制定沒有發言權。
二是瑞士模式。歐洲自由貿易聯盟(EFTA)成員,但不是歐洲經濟區(EEA)成員,分擔歐盟預算但金額少於挪威;沒有義務遵從歐盟法律,但必須實施歐盟的相關規則以便開展貿易;雙方人員自由流動。
三是土耳其模式。歐盟關稅同盟,即向歐盟國家出口的工業產品沒有關稅和配額限制,但必須對從歐盟以外市場進口的商品徵收歐盟統一的對外關稅。不能自行規定對來自世界其他地方的進口商品關稅,必須用歐盟的稅率,而且對這些關稅的設置沒有發言權
四是加拿大模式。加拿大享有歐洲單一市場優先准入資格,不需承擔挪威和瑞士那樣的義務,大部分關稅取消。加拿大出口商必須保證商品本土製造;必須採納歐盟的產品標準和技術規範,但沒有制定發言權;涵蓋一部分服務業但非全部。對英國而言,這種模式無法為英國金融業提供它現在歐盟享受的地位和權益。
五是新加坡和香港模式。城邦模式,沒有進出口關稅,單邊自由貿易。取消一切關稅,只倚靠世貿組織框架。但沒有關稅對英國的農業和製造業有巨大的負面影響。
上面數種可能性中,筆者認為加拿大模式是最可能,也是最適合英國的。英國脫歐派也認為英國可以像瑞士和挪威一樣,在不加入歐盟情況下進入歐洲單一市場,這是英國脫歐最理想的模式。但歐盟方面是不會輕易答應的,原因很簡單——殺雞儆猴。英國脫歐很可能導致一種「多米諾骨牌」效應,其他歐盟國家跟著舉行脫歐公投。為了防止這種情況,歐盟方面必須及時止損。
英國一旦脫歐,將在本國、歐洲和世界三個層次產生深遠影響。
在本國層面:英國脫歐將進一步引發政治內鬥;國內分裂勢力加劇,蘇格蘭將舉行二次公投,北愛爾蘭獨立傾向加劇,直布羅陀爭議抬頭,福克蘭群島形勢也將惡化;倫敦作為世界金融城的地位也將岌岌可危,同時也會影響英鎊作為國際貨幣的信用價值;英國作為聯合國五常的地位愈發名不副實,國際政治大國地位也難以為繼。
在歐洲層面:英國脫歐可能會引發其他歐盟國家脫歐的「多米諾骨牌效應」;2019年5月的歐洲議會大選可能也會形成疑歐派和挺歐派分庭抗禮的趨勢;歐盟內部權力失衡,德國在經濟議題上逐漸趨於壟斷;歐洲內部分裂明朗化,英國脫歐將極大刺激歐洲右翼政治勢力,歐盟成員國之間潛藏的矛盾可能會引爆。
在世界層面:英美之間安全依賴增加。英國脫歐後,安全問題上會和美國走得更近,因此,英國將在「印太戰略」中表現得更加積極,以後也許經常會看到關於英國揚言「加強南海存在」,追隨美國維護「南海航行自由」的新聞;英國將夾在「一帶一路」和「美國優先」之間精神分裂,在全球化背景下,英國未來會在安全和經濟之間搖擺,周旋於美國和中國之間。而當美中之間發生齟齬的時候,英國很可能會做出很多不太符合常理的決策。
英國脫歐究竟是戰略決策失誤還是高瞻遠矚未雨綢繆?
這個問題的答案實際上取決於歐盟的發展:如果歐盟走向解體,那麼英國脫歐是及時割肉止損,將會是正確的決定;反之如果歐盟改革更進一步,甚至未來成為世界「三極」之一,那麼英國脫歐的終局將變成一個大號新加坡,從此面對帝國黃昏,永別大英帝國光芒。
轉自丨 國觀智庫
作者丨 夏國涵
研究所簡介
國際技術經濟研究所(IITE)成立於1985年11月,是隸屬於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的非營利性研究機構,主要職能是研究我國經濟、科技社會發展中的重大政策性、戰略性、前瞻性問題,跟蹤和分析世界科技、經濟發展態勢,為中央和有關部委提供決策諮詢服務。「全球技術地圖」為國際技術經濟研究所官方微信賬號,致力於向公眾傳遞前沿技術資訊和科技創新洞見。
地址:北京市海淀區小南庄20號樓A座
電話:010-82635247/6558
微信:iite_er
※2020美國大選:民主黨能將特朗普擠出白宮嗎
※美國會發布《白宮涉嫌向沙特轉移敏感核技術》報告
TAG:全球技術地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