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Chaosnet 簡史

Chaosnet 簡史

Chaosnet 簡史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唯一一個可見的 Chaosnet 殘留就是 DNS 的 CH 類。這個事實讓我著迷。CH 類別是那被遺忘的幽魂 —— 在 TCP/IP 廣泛部署中存在的一個替代協議 Chaosnet 的最後棲身之地。

-- Two-bit History

如果你輸入 dig 命令對 google.com 進行 DNS 查詢,你會得到如下答覆:


$ dig google.com

; <<>> DiG 9.10.6 <<>> google.com

;; global options: +cmd

;; Got answer:

;; ->>HEADER<<- opcode: QUERY, status: NOERROR, id: 27120

;; flags: qr rd ra; QUERY: 1, ANSWER: 1, AUTHORITY: 0, ADDITIONAL: 1

;; OPT PSEUDOSECTION:

; EDNS: version: 0, flags:; udp: 512

;; QUESTION SECTION:

;google.com. IN A

;; ANSWER SECTION:

google.com. 194 IN A 216.58.192.206

;; Query time: 23 msec

;; SERVER: 8.8.8.8#53(8.8.8.8)

;; WHEN: Fri Sep 21 16:14:48 CDT 2018

;; MSG SIZE rcvd: 55

這個輸出一部分描述了你的問題(google.com 的 IP 地址是什麼?),另一部分則詳細描述了你收到的回答。在 答案區段(ANSWER SECTION)里,dig 為我們找到了一個包含五個欄位的記錄。從左數第四個欄位 A 定義了這個記錄的類型 —— 這是一個地址記錄。在 A 的右邊,第五個欄位告知我們 google.com 的 IP 地址是 216.58.192.206。第二個欄位,194 則代表這個記錄的緩存時間是 194 秒。

那麼,IN 欄位告訴了我們什麼呢?令人尷尬的是,在很長的一段時間裡,我都認為這是一個介詞。那時候我認為 DNS 記錄大概是表達了「在 A 記錄里,google.com 的 IP 地址是 216.58.192.206。」後來我才知道 IN 是 「internet」 的簡寫。IN 這一個部分告訴了我們這個記錄分屬的 類別(class)。

那麼,除了 「internet」 之外,DNS 記錄還會有什麼別的類別嗎?這究竟意味著什麼?你怎麼去搜尋一個不位於 internet 上的地址?看起來 IN 是唯一一個可能有意義的值。而且的確,如果你嘗試去獲得除了 IN 之外的,關於 google.com 的記錄的話,DNS 伺服器通常不能給出恰當的回應。以下就是我們嘗試向 8.8.8.8(谷歌公共 DNS 伺服器)詢問在 HS 類別里 google.com 的 IP 地址。我們得到了狀態為 SERVFAIL 的回復。


$ dig -c HS google.com

; <<>> DiG 9.10.6 <<>> -c HS google.com

;; global options: +cmd

;; Got answer:

;; ->>HEADER<<- opcode: QUERY, status: SERVFAIL, id: 31517

;; flags: qr rd ra; QUERY: 1, ANSWER: 0, AUTHORITY: 0, ADDITIONAL: 1

;; OPT PSEUDOSECTION:

; EDNS: version: 0, flags:; udp: 512

;; QUESTION SECTION:

;google.com. HS A

;; Query time: 34 msec

;; SERVER: 8.8.8.8#53(8.8.8.8)

;; WHEN: Tue Sep 25 14:48:10 CDT 2018

;; MSG SIZE rcvd: 39

所以說,除了 IN 以外的類別沒有得到廣泛支持,但它們的確是存在的。除了 IN 之外,DNS 記錄還有 HS(我們剛剛看到的)和 CH 這兩個類別。HS 類是為一個叫做 Hesiod 的系統預留的,它可以利用 DNS 來存儲並讓用戶訪問一些文本資料。它通常在本地環境中作為 LDAP 的替代品使用。而 CH 這個類別,則是為 Chaosnet 預留的。

如今,大家都在使用 TCP/IP 協議族。這兩種協議(TCP 及 UDP)是絕大部分電腦遠程連接採用的協議。不過我覺得,從互聯網的垃圾堆里翻出了一個布滿灰塵,絕跡已久,被人們遺忘的系統,也是一件令人愉悅的事情。那麼,Chaosnet 是什麼?為什麼它像恐龍一樣,走上了毀滅的道路呢?


在 MIT 的機房裡

Chaosnet 是在 1970 年代,由 MIT 人工智慧實驗室的研究員們研發的。它是一個宏偉目標的一部分 —— 設計並製造一個能比其他通用電腦更高效率運行 Lisp 代碼的機器。

Lisp 是 MIT 教授 John McCarthy 的造物,他亦是人工智慧領域的先驅者。在 1960 年發布的 一篇論文 中,他首次描述了 Lisp 這個語言。在 1962 年,Lisp 的編譯器和解釋器誕生了。Lisp 引入了非常多的新特性,這些特性在現在看來是每一門編程語言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是第一門擁有垃圾回收器的語言,是第一個有 REPL(Read-eval-print-loop:互動式解析器)的語言,也是第一個支持動態類型的語言。在人工智慧領域工作的程序員們都十分喜愛這門語言,比如說,大名鼎鼎的 SHRDLU 就是用它寫的。這個程序允許人們使用自然語言,向機器下達挪動玩具方塊這樣的命令。

Lisp 的缺點是它太慢了。跟其它語言相比,Lisp 需要使用兩倍的時間來執行相同的操作。因為 Lisp 在運行中仍會檢查變數類型,而不僅是編譯過程中。在 MIT 的 IBM 7090 上,它的垃圾回收器也需要長達一秒鐘的時間來執行。 1 這個性能問題急需解決,因為 AI 研究者們試圖搭建類似 SHRDLU 的應用。他們需要程序與使用者進行實時互動。因此,在 1970 年代的晚期,MIT 人工智慧實驗室的研究員們決定去建造一個能更高效運行 Lisp 的機器來解決這個問題。這些「Lisp 機器」們擁有更大的存儲和更精簡的指令集,更加適合 Lisp。類型檢查由專門的電路完成,因此在 Lisp 運行速度的提升上達成了質的飛躍。跟那時流行的計算機系統不同,這些機器並不支持分時,整台電腦的資源都用來運行一個單獨的 Lisp 程序。每一個用戶都會得到他自己單獨的 CPU。MIT 的 Lisp 機器小組(Lisp Machine Group)在一個備忘錄里提到,這些功能是如何讓 Lisp 運行變得更簡單的:


Lisp 機器是個人電腦。這意味著處理器和主內存並不是分時復用的,每個人都能得到單獨屬於自己的處理器和內存。這個個人運算系統由許多處理器組成,每個處理器都有它們自己的內存和虛擬內存。當一個用戶登錄時,他就會被分配一個處理器,在他的登錄期間這個處理器是獨屬於他的。當他登出,這個處理器就會重新可用,等待被分配給下一個用戶。通過採取這種方法,當前用戶就不用和其他用戶競爭內存的使用,他經常使用的內存頁也能保存在處理器核心裡,因此頁面換出的情況被顯著降低了。這個 Lisp 機器解決了分時 Lisp 機器的一個基本問題。 2

這個 Lisp 機器跟我們認知的現代個人電腦有很大的不同。該小組原本希望今後用戶不用直接面對 Lisp 機器,而是面對終端。那些終端會與位於別處的 Lisp 機器進行連接。雖然每個用戶都有自己專屬的處理器,但那些處理器在工作時會發出很大的噪音,因此它們最好是位於機房,而不是放在本應安靜的辦公室里。 3 這些處理器會通過一個「完全分散式控制」的高速本地網路共享訪問一個文件系統和設備,例如印表機。 4 這個網路的名字就是 Chaosnet。

Chaosnet 既是硬體標準也是軟體協議。它的硬體標準與乙太網類似,事實上 Chaosnet 軟體協議是運行在乙太網之上的。這個軟體協議在網路層和傳輸層之間交互,它並不像 TCP/IP,而總是控制著本地網路。Lisp 機器小組的一個成員 David Moon 寫的另一個備忘錄中提到,Chaosnet 「目前並不打算為低速鏈接、高信噪鏈接、多路徑、長距離鏈接做特別的優化。」 5 他們專註於打造一個在小型網路里表現極佳的協議。

因為 Chaosnet 連接在 Lisp 處理器和文件系統之間,所以速度十分重要。網路延遲會嚴重拖慢一些像打開文本文檔這種簡單操作的速度,為了提高速度,Chaosnet 結合了在 Network Control Program網路控制程序中使用的一些改進方法,隨後的 Arpanet 項目中也使用了這些方法。據 Moon 所說,「為了突破諸如在 Arpanet 中發現的速率瓶頸,很有必要採納新的設計。目前來看,瓶頸在於由多個鏈接分享控制鏈接,而且在下一個信息發送之前,我們需要知道本次信息已經送達。」 6 Chaosnet 協議族的批量 ACK 包跟當今 TCP 的差不多,它減少了 1/3 到一半的需要傳輸的包的數量。

因為絕大多數 Lisp 機器使用較短的單線進行連接,所以 Chaosnet 可以使用較為簡單的路由演算法。Moon 在 Chaosnet 路由方案中寫道「預計要適配的網路架構十分簡單,很少有多個路徑,而且每個節點之間的距離很短。所以我認為沒有必要進行複雜的方案設計。」 7 因為 Chaosnet 採用的演算法十分簡單,所以實現它也很容易。與之對比明顯,其實現程序據說只有 Arpanet 網路控制程序的一半。 8

Chaosnet 的另一個特性是,它的地址只有 16 位,是 IPv4 地址的一半。所以這也意味著 Chaosnet 只能在區域網里工作。Chaosnet 也不會去使用埠號;當一個進程試圖連接另一個機器上的另外一個進程時,需要首先初始化連接,獲取一個特定的目標「 聯繫名稱(contact name)」。這個聯繫名稱一般是某個特定服務的名字。比方說,一個主機試圖使用 TELNET 作為聯繫名稱,連接另一個主機。我認為它的工作方式在實踐中有點類似於 TCP,因為有些非常著名的服務也會擁有聯繫名稱,比如運行在 80 埠上的 HTTP 服務。

在 1986 年, RFC 973 通過了將 Chaosnet DNS 類別加入域名解析系統的決議。它替代了一個早先出現的類別 CSNET。CSNET 是為了支持一個名叫 計算機科學網路(Computer Science Network)而被製造出來的協議。我並不知道為什麼 Chaosnet 能被域名解析系統另眼相待。很多別的協議族也有資格加入 DNS,但是卻被忽略了。比如 DNS 的主要架構師之一 Paul Mockapetris 提到說在他原本的構想里, 施樂(Xerox)的網路協議應該被包括在 DNS 里。 9 但是它並沒有被加入。Chaosnet 被加入的原因大概是因為 Arpanet 項目和互聯網的早期工作,有很多都在麻省劍橋的博爾特·貝拉尼克—紐曼公司,他們的僱員和 MIT 大多有緊密的聯繫。在這一小撮致力於發展計算機網路人中,Chaosnet 這個協議應該較為有名。

Chaosnet 隨著 Lisp 機器的衰落漸漸變得不那麼流行。儘管在一小段時間內 Lisp 機器有實際的商業產品 —— Symbolics 和 Lisp Machines Inc 在 80 年代售賣了這些機器。但它們很快被更便宜的微型計算機替代。這些計算機沒有特殊製造的迴路,但也可以快速運行 Lisp。Chaosnet 被製造出來的目的之一是解決一些 Apernet 協議的原始設計缺陷,但現在 TCP/IP 協議族同樣能夠解決這些問題了。


殼中幽靈

非常不幸的是,在互聯網中留存的關於 Chaosnet 的資料不多。RFC 675 —— TCP/IP 的初稿於 1974 年發布,而 Chasnet 於 1975 年開始開發。 10 但 TCP/IP 最終征服了整個互聯網世界,Chaosnet 則被宣布技術性死亡。儘管 Chaosnet 有可能影響了接下來 TCP/IP 的發展,可我並沒有找到能夠支持這個猜測的證據。

唯一一個可見的 Chaosnet 殘留就是 DNS 的 CH 類。這個事實讓我著迷。CH 類別是那被遺忘的幽魂 —— 在 TCP/IP 廣泛部署中存在的一個替代協議 Chaosnet 的最後棲身之地。至少對於我來說,這件事情是十分讓人激動。它告訴我關於 Chaosnet 的最後一絲痕迹,仍然藏在我們日常使用的網路基礎架構之中。DNS 的 CH 類別是有趣的數碼考古學遺迹。但它同時也是活生生的標識,提醒著我們互聯網並非天生完整成型的,TCP/IP 不是唯一一個能夠讓計算機們交流的協議。「萬維網」也遠遠不是我們這全球交流系統所能有的,最酷的名字。



  1. LISP 1.5 Programmer』s Manual, The Computation Center and Research Laboratory of Electronics, 90, accessed September 30, 2018, http://www.softwarepreservation.org/projects/LISP/book/LISP%201.5%20Programmers%20Manual.pdf ?
  2. Lisp Machine Progress Report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Memo 444), MIT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Laboratory, August, 1977, 3, accessed September 30, 2018, https://dspace.mit.edu/bitstream/handle/1721.1/5751/AIM-444.pdf . ?
  3. Lisp Machine Progress Report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Memo 444), 4. ?
  4. 同上 ?
  5. Chaosnet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Memo 628), MIT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Laboratory, June, 1981, 1, accessed September 30, 2018, https://dspace.mit.edu/bitstream/handle/1721.1/6353/AIM-628.pdf . ?
  6. 同上 ?
  7. Chaosnet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Memo 628), 16. ?
  8. Chaosnet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Memo 628), 9. ?
  9. Paul Mockapetris and Kevin Dunlap, 「The Design of the Domain Name System,」 Computer Communication Review 18, no. 4 (August 1988): 3, accessed September 30, 2018, http://www.cs.cornell.edu/people/egs/615/mockapetris.pdf . ?
  10. Chaosnet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Memo 628), 1. ?

via: https://twobithistory.org/2018/09/30/chaosnet.html

作者: Two-Bit History 選題: lujun9972 譯者: acyanbird 校對: wxy

本文由 LCTT 原創編譯, Linux中國 榮譽推出


點擊「了解更多」可訪問文內鏈接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Linux技術 的精彩文章:

基於 Linux 內核新特性的網關設計實踐
【每日安全資訊】數據顯示微軟應用最遭賊惦記

TAG:Linux技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