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曹操千古名篇,潛藏一個神秘人物?或涉張良刺殺秦皇之謎!

曹操千古名篇,潛藏一個神秘人物?或涉張良刺殺秦皇之謎!

文:立早閑人(白馬晉一原創團隊成員)

魏武帝曹操名篇《觀滄海》寫明,其攀登碣石山目的,即以觀滄海。

對於滄海,不同時代不同人理解也不同。可不管是史書還是教科書,無論是官方還是民間,反正在今天,只要是中國人都把「以觀滄海」這句詩解釋為:來觀賞那蒼茫的海。將「滄」通假「蒼」,青綠色的意思;「海」指「渤海」。這樣的解釋,只是對詩的字面上的解釋,是最表面,最直接,僅停留在物境的審美水平上。

滄海,在中國的歷史上,最早是在秦朝以人名出現,叫滄海君;而後是在西漢元朔年間以地名閃現,叫滄海郡;再後是東晉以成語呈現,叫滄海桑田;最後還是在唐朝以地名再現,叫滄海城。總而言之,公元207年前,滄海泛指滄海君及滄海郡。可見,曹操口中的滄海,或藏滄海君典故。

滄海君,最早出自於西漢史學家司馬遷撰寫的紀傳體史書《史記·留侯世家》:(張)良嘗學禮淮陽。東見倉海君。得力士,為鐵椎重百二十斤。

張良,戰國時期韓國貴族,祖父張開地父親張平兩代人連任戰國時期韓國五朝相國,即韓昭侯韓武、韓宣惠王韓康、韓襄王韓倉以及韓釐王韓咎、韓桓惠王韓然。但張良時,韓國已逐漸衰落。特別是韓國的滅亡,使張良失去了繼承家族事業的機會,喪失了顯赫榮耀的地位,從而心存滅國亡家之恨,並把這種仇恨集中於一點——反秦興家復國。

一個國家滅亡,國民的出路大抵有四種,即反抗而死、反抗而逃、甘為順民、背井離鄉。普通百姓無法選擇,只好當順民,而貴族們為了自身利益要麼反抗被殺,要麼反抗逃亡,要麼背井離鄉。張良就選擇反抗,重金請滄海大力士來刺殺秦始皇,未果就改名換姓,逃亡躲藏。但更多的韓國貴族們則是拖家帶口,背井離鄉逃亡。這些人的逃亡線路大都從都城新鄭(今河南新鄭市),經齊國國境,取道膠東半島,走海路去了朝鮮半島南端。

韓國人定居朝鮮半島南端,基本是在漢江以南地區生存。因懷念被秦國所滅故國,遷居朝鮮的韓國就自稱韓人,並影響了當地的土著民族,使部分當地人也以韓人自稱。為此,韓國人與朝鮮半島的原著民融合在了一起,形成了一些新的民族。新的民族,既有原住民的特點,又帶著韓國人的特徵,並在新的定居地建立起類似國家的新部落:即馬韓(前100-300年),辰韓(公元前2世紀末至公元後4世紀左右)、弁韓(不詳,公元前2世紀末至公元後4世紀左右)合稱三韓的部落聯盟。

基於共同利益原則,就能說得通未來「漢初三節」之一的張良之所以捨近求遠,漂洋過海到朝鮮半島尋找報復秦國的幫手,而遠離華夏大地又身居蠻荒小島的滄海君會心甘情願提供大力士,幫助張良刺殺秦始皇,是因為朝鮮半島南部三韓部落聯盟與中國戰國時期韓國息息相關且在民族上的十分親近,是因為有共同的家仇國恨,究根結底均是被秦朝秦始皇搞到國破家亡,流離失所。

僅憑滄海君與張良在家仇國恨的相似及盡心儘力協助刺殺秦始皇這兩點,還看不出滄海在三韓部落的具體而準確的位置。但可以明確一點,滄海就位於膠東半島隔黃海的東面,三韓部落之一馬韓的西面。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白馬晉一 的精彩文章:

如來佛祖手下暗藏多少妖精?孔雀大鵬在列,孫悟空師父或為金蟬!
如來佛祖緊箍咒,有一個神仙明明可以破解,孫悟空為何卻不去求他

TAG:白馬晉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