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哲理 > 淺析傅抱石山水畫《千山》的茲游奇絕之大境

淺析傅抱石山水畫《千山》的茲游奇絕之大境

淺析傅抱石山水畫《千山》的茲游奇絕之大境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傅抱石 千山

傅抱石的《千山》作於1961年,是傅抱石東北寫生時期的重要作品,充分體現了傅抱石後期山水「茲游奇絕貫平生」的藝術特點,氣勢不同凡響,創傅抱石式山水的全新境界。那麼何謂傅抱石東北寫生時期,其東北寫生作品對於藝術人生又有何影響,在欣賞這幅絕世佳品《千山》之前,有必要先了解畫家這段特殊經歷。

所謂東北寫生時期,即1961年6月至9月底,前後約四個月的時間,在此期間,傅抱石與關山月二人先後遊歷了東北的長春、吉林、哈爾濱、大連等數十之地,行程4000多里,並在此完成所謂的「東北寫生」。觀傅抱石早期山水,以疏朗峻秀的南派山水居多,東北寫生不僅是在地域上向北,更在心靈上感受了北方山河的磅礴大氣,為其作品注入了更加渾厚的氣魄。

而其山水巨作《千山》即是其間的典範之作,畫幅尺寸為107×72cm,所謂「千山」應為遼寧省鞍山的千山之景,千山是有千座類似蓮花的奇峰組成,風光秀麗,美不勝收,自古有語「欲向青天數花朵,九百九十九芙蓉」,除了此幅《千山》作品外,傅抱石亦有其它兩幅《千山》作品存世,可見「千山」在畫家心中的分量。

淺析傅抱石山水畫《千山》的茲游奇絕之大境

傅抱石 千山 局部

此幅山水傑作《千山》沉穆靈動,有蒼茫之美。傅抱石描繪遠山近石層次分明,墨松古寺生機盎然。遠山淡墨顯得機器空靈,而近石則濃墨塗抹,山中飛白,似有似無,淋漓的墨色既有悠遠之感,同時又有著神秘的朦朧。左右、遠近,在畫面上鋪排流動,張力十足。左下方古寺掩映於蒼山與勁松之間,古樸清幽。而刻畫的山中之人則並非古人山水中的兩三人那種隱士之氣,古寺周圍兩側,以現代人觀光景色排列,其衣服、神態,若有若無,極具現代畫的情趣感。

淺析傅抱石山水畫《千山》的茲游奇絕之大境

傅抱石 千山 局部

而在山中雲霧的處理上別具一格,雖曰飛白,但不如古人的大面積留白或全部留白,而是繚繞的一小段一小段連綴,似有若無,神光離合。留白與留白之間,有間或淋漓著墨色,一方面襯托著白雲的飄動可見,另一方面突出山之蒼翠欲滴,似乎虛實之間是一體的,似有鐘聲綿延至遠方,此畫營造出迷離之感,除了傳統中國山水寫意的淡雅天真,又有著印象主義的迷離,而遠山與近景的呼應則讓畫面產生一種逆光效果,在平淡天真之外,更添沉穆靈動之氣韻,其輕處重之,重處輕之,雖寫的北方山河,但氣勢風姿兼具,有內在的渾厚詩意

淺析傅抱石山水畫《千山》的茲游奇絕之大境

傅抱石 千山 局部

作品資料

作者 :傅抱石

尺寸:107×72cm

創作年代 :1961年作

鈐印:傅抱石印、一九六一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