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劉禹錫與柳宗元:有一種友誼,叫生死相托

劉禹錫與柳宗元:有一種友誼,叫生死相托

今天我們接著讀劉禹錫的詩,但卻不得不提到另一位重要的詩人柳宗元,因為在中唐,這是一對最重要的詩人,他們合稱「劉柳」,他們的友誼,實在值得說了又說,兩人的經歷無比相似,兩人的友誼,可稱生死相托。

我們知道,劉禹錫22歲中進士,唐人稱「三十老明經,五十少進士」,我們得說,劉禹錫才華橫溢啊!其實,同榜的三十二個進士中,有一位比劉禹錫還小一歲,就是柳宗元。三十二人金殿面聖時兩人相識,兩個人互相仰慕,詩藝不分伯仲,志趣又大致相投,一見之下,大有相見恨晚之感,兩人從這一年開始,終身為友。這一年,是貞元九年(公元793年)。

(劉禹錫像)

劉禹錫中進士之後,當年再中博學鴻詞科,緊接著授太子校書。此時柳宗元父親過世,只能在家守喪,無法進取,直到798年才參加博學鴻詞科任秘書省校書郎。這之前的797年,正當劉禹錫可以仁途大進時,劉父去世,只好丁憂,一去三年,劉禹錫錯過了第一輪最佳的騰飛機會。你看,兩人從父親去世的經歷來說,何其相似。

柳宗元與太子侍讀王叔文關係親近,政見相同,於是柳宗元向王叔文引見了劉禹錫,此後太子登基(唐順宗),二人共同成為「永貞革新」的核心人物。「永貞革新」期間,柳宗元任禮部員外郎,掌管禮儀、享祭和貢舉;劉禹錫呢,他破格被授屯田員外郎,參與國家財政管理。實質上,「永貞革新」期間的朝局被王叔文、王伾、韋執誼、柳宗元、劉禹錫左右,這五個人,是實際上的「大唐五人領導小組」。

(永貞革新「五人組」)

後來我們知道了,順宗病重,「永貞革新」只進行了146天就以失敗告終了,唐憲宗繼位,王伾病故,王叔文被賜死,韋執誼被扔到了海南,劉禹錫去了朗州(是從連州刺史加貶到朗州司馬的),柳宗元去了永州(是從邵州刺史加貶到永州司馬的),三人的職位都一樣,都是司馬,不只他們三個,一共有「八司馬」,當然都是王叔文集團的人。劉柳可謂共進又共退,這一年,是永貞元年,也是貞元二十一年(公元805年)。

(司馬樓前的劉禹錫像)

劉禹錫在朗州十年,柳宗元在永州十年,好在都在湖南境內,兩人經常書信往來,雖然仕途不順,但有好友就在左近,可以互相思念,實在是不幸中的萬幸了。於是,柳宗元一生大部分詩文作品都在永州完成(《柳河東全集》的540多篇詩文,317篇創作於永州。)劉禹錫的詩歌風格在朗州形成,其哲學思想也在朗州自成體系。這十年是兩人共同在苦難中成長的十年。

(柳宗元像)

時光不停留,兩人一直在苦悶中打熬著,因為元和元年(806年)8月,憲宗下過一道詔:八司馬,「縱逢恩赦,不在量移之限」。

公元815年,朝局發生了變化,這些人終於被詔回朝,有了重新「量移」的可能,劉禹錫回長安之後寫了著名的《戲贈看花諸君子》一詩,又觸怒權貴(武元衡為主),這一波人再度外放,第一次下旨時,柳宗元放柳州刺史,劉禹錫放播州刺史。雖然都是刺史,也都是放到更遠的邊州,但播州環境要差得多,轄下只有五百戶,又在黔北,是下州之中的下州。柳宗元聽完旨意,雖知旨意無法更改,仍然通過裴度向朝廷進言:自己願意與劉禹錫交換位置,理由是劉禹錫的老母盧氏已年近八十,再奔播州,必然死別,而柳宗元的母親已逝在永州,不用擔憂盡孝的事,這是何等的友誼,外放官員,聖旨在前,豈敢私言換位,柳宗元為了友誼,也是拼了。裴度向憲宗陳情之後,旨意更改,柳宗元仍任柳州刺史,劉禹錫改到了連州刺史,連州,正是劉禹錫十年前第一次被貶未能成行的目的地,冥冥之中,似有天意。

柳州在廣西,連州在廣東,劉柳自長安出發,一路結伴,向南而來。這是815年的夏初,春花已凋,夏荷未圓,走到衡陽,兩位好友雖然同悲身世,雖然萬般不舍,但卻不得不揮手作別,要分道了。柳宗元寫詩《衡陽與夢得分路贈別》(夢得是劉禹錫的字)送贈劉禹錫,詩中言道:「十年憔悴到秦京,誰料翻為嶺外行。伏波故道風煙在,翁仲遺墟草樹平。直以慵疏招物議,休將文字占時名。今朝不用臨河別,垂淚千行便濯纓。」詩中既敘前塵舊事,又有勸贈之言,更有萬般不舍。劉禹錫和詩一首,詩的標題是《再授連州至衡陽酬柳柳州贈別》,我們今天就讀這首詩,全詩如下:

(江頭分別)

去國十年同赴召,渡湘千里又分歧。重臨事異黃丞相,三黜名慚柳士師。歸目並隨回雁盡,愁腸正遇斷猿時。桂江東過連山下,相望長吟有所思。

標題中有「再授」,原因就是十年前也是連州刺史,所以是「再」。

跟柳宗元的詩一樣,劉禹錫的這首詩,開頭一、二兩句就道盡挫折:去國十年同赴召,渡湘千里又分歧。兩人在司馬任上經歷了十年的貶謫之後,本想著朝廷既然召回,定然可以大有作為,那知道到這裡又要再次分別了。

重臨事異黃丞相,三黜名慚柳士師。這一聯,各有典故:黃丞相,指西漢賢相黃霸,他受漢宣帝信任,曾經兩次出任地近長安的穎川太守,結果清名滿天下。劉禹錫的「重臨」連州刺史,卻完全不同,他無法在朝中盡忠,已是不忠,又要帶著八旬老母遠赴邊州,又兼不孝,不忠不孝的劉禹錫一肚子惆悵和委屈,所以他說「事異」,事情不同,既有不滿、牢騷,又有自嘲,自我安慰。柳士師,指春秋時柳下惠,柳下惠曾經為「士師(獄官),因為「直道事人」三次遭到貶黜,劉柳都是「三黜」,這跟柳下惠相同,巧的是,柳宗元也姓柳,劉禹錫這句,直接說自己不如柳宗元,自己自愧不如。

(歸目並隨回雁盡)

歸目並隨回雁盡,愁腸正遇斷猿時。雁到衡陽而回,兩位遠貶謫客,此時此地就要分別了,兩人的目光共同注視著天上北歸的大雁,直送他們的身影在天際盡頭。「並」目而望,是兩人情長不斷,天之「盡」頭是他們思念的長安,「愁腸」與「斷猿」,意出張說《岳州別子均》「津亭拔心草,江路斷腸猿」,兩人心頭此時已是無邊愁思,哪裡還能忍得了讓人斷腸的哀哀猿聲呢?

桂江東過連山下,相望長吟有所思。桂江指柳州的灕江,連山指連州的山,灕江當然不會向東流過連山之下,此句虛構這種情景,借山水的互相依戀指兩人的相思相望之情。而《有所思》也是古樂府名篇,本是《鐃歌十八曲》之一,這首詩用第一人稱表現一位女子思念愛人的複雜情感。此處借指劉柳之間的互相思念之情,兩人遠隔山水,互相遙望,口中吟誦《有所思》之曲。虛實互生之間,訴盡難捨難分之情。

我們說劉禹錫是「詩豪」,他的詩始終以積極樂觀示人,他命運運多舛,卻始終昂揚向上,愈挫愈勇,詩中常飽含鬥志,唯獨在柳宗元這裡,有一絲深摯友情包裹之下的些許柔軟,不得不分別了,滿篇都是捨不得。

沒想到的是,衡陽一別,竟成永訣。

(連州劉禹錫像)

兩人分別之後,一去又是五年,直到元和十四年(公元819年)冬天,劉禹錫母親病故,劉禹錫才從連州刺史任上離開,劉禹錫送母柩歸葬滎陽故里。到十一月,路經衡陽,劉禹錫早早派人約柳宗元衡陽再次相見,不料卻收到柳宗元已病卒柳州的消息,舊地再臨,母喪友死,劉禹錫痛不欲生,要知道,柳宗元只活了47歲,「千山鳥飛絕」的孤獨實在是太摧殘人了。

(《江雪》詩意圖)

劉禹錫只能眼望為柳宗元報喪的人送來的文稿黯然神傷,柳宗元在彌留之際,囑託將自己畢生文稿全部交付劉禹錫,稱只有劉禹錫可以代他整理遺集,他把自己的身後事,都交付給了終身的好友,這是生死相托。實際上,劉禹錫對柳宗元的文稿悉心整理,直到長慶四年(公元824年,就是韓愈去世那年),已經53歲的劉禹錫才將三十通柳宗元文集《唐故尚書禮部員外郎柳公文集》整理完畢,付刻印行天下,現在我們能讀到柳宗元的妙文,柳宗元名列「唐宋八大家」之內,劉禹錫的功勞不小,他是個不負重託的人。

先喪慈母,又失摯友,支撐劉禹錫在困苦之中保持樂觀自信的精神支柱,在這一年,全部崩塌了。這一年,劉禹錫48歲,他的本命年。他奔赴柳州為柳宗元辦理後事,親寫祭文祭於靈前,幾番哭倒……

(柳州柳宗元像)

劉禹錫不僅得裴度相助將柳宗元歸葬故里,又將柳宗元遺孤柳周六、柳周七養在身邊,視同己出,親自教導學業,後來柳周六在唐懿宗咸通年間,與韓愈之孫韓綰中同榜進士。

有意思的是,就在柳宗元死後的第二年,唐憲宗也壯年暴斃,官方死因是誤食金丹,這當然是表面的說法,史書有載:這個摧殘劉禹錫大半生,柳宗元一生的皇帝,實際上是被宦官力量所殺,太子等不及了。此後的唐王朝,歷經九個皇帝,廢立全都出於宦官心意,弒君之事常見於史書。

我們總說,韓愈死的那一年,是唐詩中唐的結束,實際上,這個時間節點,從憲宗死這一年算也可以,前後相近。憲宗死,唐王朝就進入晚唐了。

我們看劉禹錫晚年的文集內容,發現他經常與白居易唱和,並且世稱「劉白」,但詩文內容再也不如與柳宗元唱和時那樣走心,他跟白居易的交情,不像柳宗元那樣可以性命相托,論中唐成對的詩人,「劉柳」才是最有分量的一對。

(【唐詩閑讀】之160,部分圖片引自網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三個小布丁 的精彩文章:

《說文解字》第94課:「曾孫之稼,如茨如梁」中,「茨」是什麼
來,今天我們比較一下韓愈和杜甫的詩差在哪兒

TAG:三個小布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