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清朝新軍發展歷程

清朝新軍發展歷程

題跋言

有點學識的人只要一談起一百年前,便會垂頭喪氣;一談到八國聯軍,便會一口同聲曰:「洋槍洋炮,技不如人......」。但事實是這樣嗎?真的是大刀長矛在對付步槍大炮,難道清政府的統治者們沒有想過要「師夷之長技以制夷」嗎?筆者近期翻閱大量的文獻資料,並利用軍事發燒友熱衷的兵人玩偶作為載體來考證一下100年前中國人是否真的那麼瘠貧疾弱。

清朝新軍發展歷程

1840年第一次鴉片戰爭,天朝戰敗,無奈割地賠款;而後又經歷第二次鴉片戰爭,長毛造反,捻匪作亂,中法戰爭,甲午戰爭直到庚子之亂。一系列的內憂外患,喪權辱國,無不深深刺痛清朝統治階級的脊梁骨。雖已歷經近了近40年的自強洋務運動,但一個個慘痛的結局,使他們認識到需要編練與世界新技術、新思想接軌的國家軍隊。 鑒於當時軍隊繁雜,保障體系混亂,到戰時又各自為政,一盤散沙的情況。甲午中日戰後,清政府下令由湖廣總督張之洞、直隸提督聶士成、溫處道、袁世凱等創立新式陸軍,「習洋槍,學西法」,史稱新軍。

1894年底,清政府接受李鴻章的德國軍事顧問漢納根的建議,派長蘆鹽運使胡燏棻在天津小站(初為馬廠)編練一支新式陸軍,稱「定武軍」,共計10營4750人,其中步兵3000人,炮兵1000人,騎兵250人,工程兵500人。次年12月,經「督辦軍務處」推薦,由袁世凱接管定武軍,並加募步兵2000人,騎兵250人,將其擴充到7000人,改名為「新建陸軍」,完全依照德國營制、操典進行訓練,聘用德國軍官充任教習,還專門成立了由德國人組成的教習處(後改為洋務局)。編製上分步、騎、炮、工程、輜重等兵種;步兵分左、右兩翼,左翼2營,右翼3營;炮兵分為右翼快炮隊、左翼重炮隊和接應馬炮隊。裝備方面,全部使用購自國外的新式武器裝備。各級軍官大多數由軍事學堂畢業生充任。軍中設有步兵、炮兵、騎兵、德文四所隨營學堂,畢業生除學習德文者準備派赴德國留學外,其餘全部派充下級軍官。另外還設有專門對官兵進行輪訓的講武堂與學兵營,士兵的選拔招募,也按照西法國家的制度,有年齡、體格及識字程度等規定。

與此同時,直隸提督聶士成挑選所部馬步軍30營,按德國軍制訓練,編為「武毅軍」。1896年,直隸全省淮軍、練軍20000餘人,被編為20營,按西法操練,分駐各地。1898年戊戌變法運動期間,袁世凱的新建陸軍與董福祥的「甘軍」、聶士成的「武毅軍」,一同隸屬於直隸總督榮祿之下,並稱北洋三軍。同年12月,榮祿統一北洋各軍稱「武衛軍」,這也就是後來北洋軍閥的淵源。在京師大練新軍的同時,各省也開始了編練,如湖廣總督張之洞在江南創設「自強軍」,計13營,聘請德國教習,槍械、兵法均仿照歐洲,次年在湖北練洋槍隊2營,並將此種制度向各省推廣。兩江總督劉坤一將江南省的江寧、鎮江、吳淞、江陰、徐州五路防軍,全部改為西法操練,使用新式武器。

1901年,清廷鑒於八國聯軍入侵中,中國陸軍顯示出的,戰鬥力低下,懦弱,混亂等情況,下決心改編軍隊。下令將戰鬥力較強的軍隊改為常備軍,其餘編為續備軍,同時加強洋槍操練。1904年,清政府為進一步統一軍制,在北京設立練兵處,各省設立督練公所,將全國劃分為三十六鎮(軍區),將軍隊編為常備軍、續備軍、後備軍。到武昌起義爆發,成立了二十六鎮。共有軍官11463人,士兵168544人。

新式陸軍在當時的中國但武器精良,編製合理,並且開創了中國近代軍事史上的諸多空前的變革。新式陸軍中,北洋軍後來因政治變動淪為軍閥私兵,其將領大多成為民國時期北洋軍閥之重要人物。南方各省之新式陸軍則被南方各省軍閥瓜分,逐漸消亡。新軍作為清朝的最後也是最新的一種軍制,原是清廷用來鞏固維持統治地位的,但由於政治的徹底腐敗,光靠一支新式軍隊是沒有辦法來拯救一個走向末路的帝國。具有諷刺意味的是,這支原本被清廷用來加強統治的新軍,在辛亥革命中成了推翻清廷統治的主力軍。

編製,軍銜,體制

1904年9月12日,練兵處會同兵部所奏之《新式陸軍章程》正式奏准。從此袁世凱擔任練兵會辦,編練全國新軍。

新軍以鎮為戰略單位,戰時則設立軍(類似於集團軍)來統一指揮各鎮,鎮以下依次是協-標-營-隊-排-棚。其中每鎮轄步兵兩協,附屬騎兵,炮兵各一標,工程,輜重各一營,軍樂隊。步兵協每協下轄步兵兩標,每標又轄三營,每營轄三隊,每隊轄三排,每排轄三棚。

附屬的騎兵標轄三營,每營轄前後左右四隊,每隊二排,每排二棚。

附屬炮兵標轄三營,每營轄左中右三隊。隊以下編製同步兵。

工程,輜重營以下編製同騎兵。到清末,新軍還在步兵標內增設機關炮隊(重機槍)

最基本單位棚約有兵員14人,全鎮共有軍官司事約七百餘人,兵員約一萬人,夫役約一千五百多人,全鎮總兵力約一萬二千多人。

新軍的另一個劃時代變革乃是引入了現代的司令與參謀制度。舊軍中無論八旗綠營,湘淮軍,新式練軍,都以營為基本單位,營兵人數不定,可數千可數萬。將領自帶幕僚,有委員,文案,醫生,獸醫,參贊等一些名目,另帶護勇,號兵,長夫。有些屬於軍內定製,有些屬於將領私自招募之助手。治軍訓練,指揮作戰基本上由將領獨斷專行,幕僚提建議而已。而幕僚大多還非行伍出身,頗多紙上談兵之人。

因為新軍裝備精良,兵種合成程度高,舊軍的這種指揮體系自然不可能符合。因此,新軍在軍設立「司令處」,處內設「總參謀官一員,贊佐號令,參畫機宜,一等參謀官二員,二等參謀官二員,隨同總參謀官分任計劃各務,炮隊協領官一員,參佐全軍炮隊事務,遇炮隊聚戰之時,由該員指揮督率,工程隊參領官一員,參佐全軍工程事務,遇工隊聚用時,由該員指揮督率。此外設護軍官,執事官,一等書記官,總執法官,總軍需官,總軍械官,總軍醫官,總馬醫官,稽查官若干」。軍,鎮以下一直到標一級都有類似機構,自營開始方無。以條令的形式將軍隊的指揮體系,軍官職責固定下來,並且所有相關人員均從軍事學校內遴選出任(如北洋六鎮自北洋武備學堂選人),也有大批參謀人員自外國留學回歸。如當時新軍14鎮的正參謀官中,有13人為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留學回國。 1906年,北洋六鎮又舉行「彰德秋操」(即彰德秋季大演習)中,第五鎮統制官(師長)張懷芝還被軍統制官,年僅26歲的留日士官生張召曾當眾詰問。新軍所設,實乃在當時西方已經普遍使用的現代司令部和參謀部制度,此舉當為新軍開創之中國軍事史第一。

清政府擬編練全國新式陸軍36鎮,但因種種因素,至1911年辛亥革命時止,僅練成全旗人(除步兵一個營為非旗人)的禁衛軍一軍(鎮),陸軍14鎮,以及16個混成協,以及幾個獨立標,營(也有僅建成11鎮之說,因為有正規與暫編之爭議)。新建陸軍的番號為駐防地域+番號所組成。其中番號不重複。如「直隸陸軍第四鎮」,並非是直隸的地方部隊,而是作「陸軍第四鎮,駐紮在直隸」來理解。禁衛軍則直接以禁衛軍呼之,無其他番號。

計劃編練的鎮的數量為:禁衛軍一軍(相當於鎮,因其名號特殊,不計算入三十六鎮之內),京畿四鎮,直隸兩鎮,山東一鎮,江蘇兩鎮,江北一鎮,安徽一鎮,江西一鎮,河南一鎮,湖南一鎮,湖北兩鎮,浙江一鎮,福建一鎮,廣東兩鎮,廣西一鎮,雲南兩鎮,貴州一鎮,四川三鎮,山西一鎮,山西一鎮,甘肅兩鎮,新疆一鎮,熱河一鎮,四川一鎮,吉林一鎮,黑龍江一鎮。以京師附近,江南為重點,多練幾鎮,其他各省則視地域,重要程度編練一或兩鎮(四川因地大編三鎮),西藏因情況特殊未編,基本上全國各省,地區均計劃編練新軍,共三十六鎮。

其中,近畿四鎮,直隸兩鎮陸軍,因屬北洋大臣袁世凱指揮,故稱「北洋新軍六鎮」。因其在歷史上影響很大,後世逐漸以「北洋軍」,或「北洋新軍」籠統稱呼清末新建陸軍。嚴格來說,新建陸軍並不等同於北洋軍。新軍的番號相當現代化,是清末軍隊國家化,廢除將領私兵的一大變革。練兵處在《立軍制略》中說道:「今各國之軍隊……其編列名號,莫不以第一以至於十百,通國一貫,脈絡相連,蓋以兵為國家之兵,非一人所能私,一隅所能限,故將帥不能擅立主名,軍隊亦不得自為風氣。其編列號數,大抵視轄境之遐邇,因其區域,劃分第次,而章制操法統歸一律,遇有徵調,無論何處兵隊,均可編配成軍,協力攻守,無論何軍將領,均可統帥節制,如法指揮」

武器裝備

清末屢興軍政,湘淮軍以鳥槍,抬槍,土炮與洋槍洋炮混用,練軍以有殼彈槍炮為主力裝備。新式陸軍則裝備同時代最先進的槍炮。 以步槍,馬槍和山炮,野炮為主。步槍多為德國毛瑟步槍(南方新軍有使用漢陽造的),馬槍則為日產三零式馬槍(也有德國馬槍),鎮屬火炮標配為54門炮,75mm口徑,也有少數57mm口徑的,要求山野炮36門,過山炮18門(早期迫擊炮)。到辛亥革命爆發前期,清政府購進了五十多挺重機槍,北洋各軍每標均增設「機關炮隊」(南方新軍無)。這批重機槍使得北洋軍在進攻武漢新軍時獲得巨大優勢。

但是由於各地財政的因素,新軍裝備往往受到影響,各有出入,尤其是炮兵,不少鎮儘力使火炮數量達到了54門,但其中要麼新舊炮夾雜,要麼過山炮太多,只有北洋六鎮基本達到定額。

總的來說,裝備上以禁衛軍最精,槍支火炮以洋造為主,國造為輔,山炮,野炮為多,其軍直屬機關炮(重機槍)一營;北洋六鎮次之,槍支火炮和禁衛軍相似,鎮屬機關炮一隊;六鎮之外的新軍又次之,軍械中有很大比例為國內仿造,山炮,野炮少,過山炮(早期迫擊炮)多,無機關炮裝備。

人員訓練

新式陸軍建軍之始,有心裁汰舊政,重塑軍風。袁世凱也「傾全國之財,練六鎮之兵」。因此,進入新軍當兵吃糧的年齡,體格,文化,背景相當嚴格。比起勇營團練則遊民匪類充斥大有不同。新軍要求招募有家業,略識文字之「良家子弟」,不得吸食鴉片,不得有犯案記錄,還須詳報三代背景。但是新軍和舊軍有一點相同,即要求新軍招募兵員應著眼於本地,可能是出於新軍分鎮各地,本地人對語言,風俗,山川地理熟悉之緣故。不過凡事皆有例外,廣東新軍編練之始,就有兩廣總督岑春煊自皖北帶來一批安徽兵,受到練兵處批評:「皖籍非廣東土著,此後應專徵募本省合格之兵,用付章制」。上文已經說過,新舊軍之最大不同,乃是舊軍換湯不換藥,實則手持洋槍洋炮之古代軍隊,無論訓練,編製,指揮均落後於時代。而新軍則全面改革,無論訓練,編製,指揮均全面西化。北洋軍訓練分為制式教練和戰鬥教練。制式教練為「軍紀操」,即軍姿,隊列訓練。袁世凱認為「軍紀操」乃是訓練部隊軍人作風之最好方式,苦練可養成軍人作風,去掉流氓習氣,令行禁止,指揮有度。因此,袁世凱下大力氣狠抓「軍紀操」,專門制定了《新定步兵操法》,《訓練操法詳細圖說》等軍營訓練條令,是為治軍,練軍法制化,正規化之始,一改舊式軍隊治軍,練軍全憑個人喜惡之俗。

時人有記載:「文公馳往小站,改軍僅七千人,勇丁身量一律四尺以上,整肅精壯,專練德國操。馬隊五營,各按方辮色,較之淮,練各營,壁壘一新」。「步,馬,炮,工,輜各隊教練進退敏捷,動作合法,官長調度指揮,因地易形,頗為靈便」

新軍

還多次組織實兵「會操」,即類似於現代之軍事演習,引入西方軍事制度中之兵力兵器區分,地形地物之利用,後勤裝備補充的要求和評判概念,進行軍事演習。與八旗綠營演習中射箭走馬,練軍開槍放炮之類的幾乎是單純的「技術」演練相比,乃天壤之別。

清亡前北洋六鎮曾多次舉行會操,每次會操均分「南北兩軍」,進行實兵對抗演習。袁世凱為提高北洋六鎮的戰鬥力,著實下了一番苦功。如1905年之河間會操,調撥第四鎮全鎮,第二鎮第四協,第五鎮第九協改成混成協編成南軍。第三鎮全鎮,第一鎮第一協,第六鎮第十一協改成混成協編為北軍。動員兵力四萬多人,北洋六鎮均有部隊參與。如此實兵會操,使得北洋六鎮成為一支勁旅。武昌首義後六鎮南下作戰。南方革命軍與北洋軍同為

新軍

,卻屢戰屢敗,此當為原因之一。因清政府有意儘快建成新軍,因此不少新軍並不能嚴格遵守招收人員的規程。比如北洋新軍六鎮中,幾乎都有從原練軍(武衛軍,自強軍)調撥部分人員改編。西北,東北地區因為財政因素,多直接從舊軍,甚至駐防八旗,綠營抽調人員。南方新軍經費比較充裕,因此多另招新兵。因此,西北,東北地區新軍素質低,武器差。南方新軍武器一般,但兵員多為新兵。而北洋六鎮原練軍的老兵多(練軍本來就是西式裝備),加上武器裝備的優勢(鎮屬機關炮一隊)和狠抓訓練(年年會操),因此北洋六鎮實乃當時新軍之精華。

革命黨

人為了推翻政府,一直積極地聯絡各階層以加強革命的力量。北洋

新軍

六鎮受到清廷、袁世凱的嚴格篩選,革命黨難以滲入;但革命黨在長江以南卻有相當基礎;加上南方新軍多為地方督撫先「暫編」,因此革命黨容易滲透得多。也正因為新軍的支持,武昌起義能在成功之後引發骨牌效應,使十五省相繼獨立,從而使清帝遜位。

作者昔日清風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富察春兵 的精彩文章:

略說大清第三回
大地崇拜的古俗與地神祭

TAG:富察春兵 |